腰疝的影像学表现

2020-12-25 00:20王海宝余长亮
安徽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疝的弥漫性疝囊

刘 宏 王海宝 余长亮

腰疝是指腹膜后脂肪和/或腹腔内组织脏器经薄弱的腰三角区突出到体表所形成的腹外疝。腰疝发病率低,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临床工作中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基于此,本文对30例腰疝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接受腹部CT或MRI检查的30例腰疝患者,所选患者均经手术或随访证实,其中男性17例(56.67%),女性13例(43.33%),年龄46~76岁,平均(65.23±10.35)岁,年龄≥60岁22例(73.33%)。22例患者因腰部可扪及可复性包块而就诊(其中,6例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5例伴有长期便秘史,4例伴有间断性腰部隐痛史,3例伴有前列腺增生,3例有同侧肾脏或肾上腺手术史,1例有腰部外伤史);8例患者因体检或其他疾病行腹部CT或MRI检查意外发现。

1.2 方法 CT采用GE 64排螺旋CT,行中上腹部常规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左肘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剂量为1 mL/kg,注射速率2.4~3.0 mL/s,扫描延迟时间为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层厚5 mm,层间隔5 mm,重建层厚1.25 mm,重建层间隔1.25 mm。MRI扫描采用Philips 3.0T MRI,行中上腹部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经左肘静脉以2 mL/s的流率团注钆对比剂,注射剂量为0.1 mL/kg。扫描延迟时间为动脉期25 s,静脉期60 s,延迟期3 min。层厚4~5 mm,层间距0.8~1.0 mm。

1.3 图像分析 30例腰疝患者的影像资料由2位高年资影像科诊断医师分别进行阅片诊断,观察疝囊的位置及形态、疝内容物、腹壁缺损与周围肌肉、骨质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疝环及疝囊大小,2位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协商取得一致。其中8例与手术结果相对照。

2 结果

30例患者中,共检出31个腰疝,20个为CT检出,11个为MRI检出;31个腰疝中,腰上三角疝29个(93.54%),见图1,腰下三角疝1个(3.23%),弥漫性腰疝(同时累及腰上三角及腰下三角)1个(3.23%),见图2;30例腰疝患者中,双侧腰疝1例(3.33%),右侧腰疝22例(73.33%),左侧腰疝7例(23.37%)。疝囊大小2.42 cm×5.93 cm~10.81 cm×18.34 cm,疝环直径0.72~9.13 cm。疝内容物分别为脂肪组织24个(77.42%),肾脏4个(12.90%),结肠2个(6.45%),结肠、回肠及肾脏1例(3.23%)。疝环与周围骨质及肌群关系表现:29个腰上三角疝于底部的腹横肌筋膜薄弱处形成疝环,疝环大者周围肌群相对更为薄弱,其内界为髂嵴肌,外界为腹内斜肌上缘,上界因肋骨发育差异略有差别,其中24个腰上三角疝上界为12肋骨,5个上界为11肋;1个腰下三角疝于底部的腹内斜肌薄弱处形成疝环,前界为腹外斜肌,后界为背阔肌的前缘,下界为髂骨脊。1个弥漫性腰疝上界为11肋骨,下界为髂骨脊。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诊断准确率达100%,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图1 右侧腰上三角疝

图2 左侧弥漫性腰疝

3 讨论

腰疝为腹外疝的一种,临床少见,约占全部腹外疝的2%[1]。原发性因素包括高龄、患有造成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如前列腺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等;继发性因素包括腰背部手术或外伤[2-3]。本组病例中,14例患有致腹内压升高的慢性疾病,3例有肾上腺或肾脏手术史,1例有腰部外伤史。

腰疝的发生有其特殊的解剖基础,腰三角间隙有腰上三角和腰下三角[4-5]。腰上三角的上界为第12肋骨和后下锯肌,部分患者因12肋骨发育短小,其上界可为第11肋,本组收集的病例中有5例(16.67%),罗辉等[6]、王灵战等[7]也有相关报道。腰上三角底部只有一层筋膜,而腰下三角底部还有腹内斜肌保护,故腰上三角疝发病率明显高于腰下三角疝[8-10]。本组病例中,腰上三角疝占比达93.54%,也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研究[11-12]报道腰疝以左侧居多,但本组病例中,右侧腰疝多于左侧,笔者分析导致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与收集的样本量不足有关,因为双侧腰部解剖结构并没有明显差异,理论上发病率不会有明显差异。

腰疝CT及MRI表现为经腹后外侧壁腰三角薄弱区突出至腰部的软组织肿块。①分类:因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腰上三角疝、腰下三角疝及弥漫性腰疝;②形态:呈椭圆形者居多,疝囊及疝环均较大者呈半球状,疝囊较大而疝环较小者呈烧瓶状;③内容物:包括腹膜后脂肪、肾脏、结肠、回肠及肠系膜等,以脂肪最为常见。当疝内容物为肾脏及筋膜时,可致肾旋转不良,继发肾积水及肾结石,本组1例弥漫性腰疝患者,因左肾疝出伴旋转不良导致肾积水;当疝内容物为肠管时,需要仔细观察肠管走行,肠壁厚度及肠壁的强化是否正常,腰疝并发小肠嵌顿及绞窄的概率分别高达25%和8%[13-14],CT及MR对判断肠管嵌顿及有无绞窄性肠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腰疝因其无法自愈,且存在增大或腹腔脏器嵌顿的风险,若诊断明确,原则上均应手术治疗[15-17],CT及MRI成像具有重要术前参考价值,且各有优势。CT容积扫描数据可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笔者采用横、矢、冠常规切面加任意合适的斜位来显示疝囊、疝环、腹壁缺损程度和腰背部肌肉筋膜情况,从而直观准确地对腰疝进行分类及数据测量,8例手术患者术前诊断符合率达100%;MRI亦可做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切层,并具有更优的软组织分辨率,故其对腰背部肌肉筋膜情况的评估优于CT。通过综合的影像检查手段,可对腰背部的解剖结构进行准确的显示,能够清晰显示疝环、疝囊及疝内容物,并了解有无合并症。本研究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收集的总病例数及手术病例较少,仍需增加手术病例结果予以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疝的弥漫性疝囊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联合腹股沟小切口治疗特殊类型腹股沟疝
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19例临床分析
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方法的改进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