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2020-12-24 07:36李贵平赵茜朱怀仕赵德明张燕樊云飞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弥漫性双侧淋巴瘤

李贵平 赵茜 朱怀仕 赵德明 张燕 樊云飞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放射科;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病理科,上海 200011)

乳腺恶性淋巴瘤非常少见,仅占乳腺恶性肿 瘤0.05%~0.53%[1],占所有结外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7%~2.2%[2]。乳腺淋巴瘤分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和继发性乳腺淋巴瘤(Secondary breast lymphoma,SBL),对于PBL,Wiseman和Liao E[3]于1972年提出了如下诊断标准:(1)病理结果诊断为淋巴瘤;(2)镜下见乳腺导管及小叶受浸润,而乳腺上皮无恶变;标本的交界区既有正常乳腺组织,又有淋巴瘤侵犯;(3)除患侧腋窝淋巴结受累外,无其他淋巴结淋巴瘤同时发生;(4)不存在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淋巴瘤病史。SBL是指全身性淋巴瘤同时或继发乳腺受累[4],SBL较原发性常见,但常常不以乳腺病变首诊,缺乏病理资料,文献报道极少见。

乳腺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易误诊为乳腺癌,有关乳腺淋巴瘤影像学方面的文献较少,通过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乳腺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5月至2020年6月经我院病理证实的乳腺淋巴瘤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年龄45~75岁,平均57.3岁;14例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1例为左乳腺肿大就诊。病程l周~5月;3例病变生长迅速,1例伴乳腺疼痛。15例患者中,13例接受X线检查,15例均接受超声检查,7例接受CT检查,2例接受MRI检查。

1.2 检查方法

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采用GE公司 Senographe Essential型乳腺机,HOLOGIC公司LORAD selenia乳腺机,全自动曝光,投照体位检查,包括头尾位和内外侧斜位,必要时给予特殊投照体位及局部加压放大摄影。超声检查采用超声诊断仪PhilipsIU22及Mylab-60超声检查仪,线阵探头,实时线阵高频探头,频率为7.5~15MHz,仰卧位扫查乳腺及双侧腋窝。CT检查采用SIMESOMATON Defintion AS 64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肺底。

检查使用联影uMR560 1.5T超导MRI成像仪、专用乳腺表面线圈,扫描包括TSE T1WI、TSE T2WI、T2WI脂肪抑制序列、DWI(b=800 s•mm-2)、乳腺矢状位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由2名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意见不同时经讨论达成一致。

2 结果

2.1 总体结果

15例患者病灶位于右乳7例,左乳8例;5例为多发结节肿块,9例为单发肿块,1例为弥漫性肿大。共20个病灶,直径0.8~10.5 cm,平均4.3 cm。15例经手术病灶切除或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2.2 病理诊断

大体标本为实体性肿块,边界清晰,部分为多结节,质中偏硬,切面呈鱼肉状,切面灰白色、灰黄、灰红,无明显出血坏死。镜下可见肿瘤性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实质,免疫组化细胞表达CD20、CD79a、上皮细胞膜抗原,ki67高表达。B细胞来源淋巴瘤13例(13/15),其中弥漫性大B淋巴瘤12例,1例未分化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2例(2/15),其中1例右乳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左乳为浸润性导管癌,双侧均为原发病灶。

表1 乳腺淋巴瘤影像学特征(n=13)

2.3 X线影像学特征

15例患者中13例行X线检查,3例为多发结节肿块型,8例为单发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1例为左乳腺弥漫增大,小叶间质及皮肤明显增厚,伴左侧腋下淋巴结增大。1例未见明显异常,见表1。6例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块均为边缘清晰或部分遮蔽的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其中1例SBL肿块周围腺体模糊,皮肤增厚;1例PBL NK/T为右乳类圆形肿块,

另一例SBL NK/T未见明显肿块,仅见双乳外上密度较致密(外院PET/CT左乳见高摄取,B超左乳混合回声团块伴丰富血流)。

2.4 超声检查

15例行超声检查,发现20个病灶。12个表现为低回声,6个表现为高低混杂回声,2个为无回声;9个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8个边缘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其中1例表现为左乳弥漫性增大伴丰富血流信号,见表2。

表2 乳腺淋巴瘤病灶超声检查特征(n=20)

2.5 CT及MRI检查

7例行CT检查,均为边界清、密度均匀肿块;2例为多发结节肿块,5例现为单发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1例为左乳中上肿块,乳晕及下方皮肤增厚,乳腺小叶间隔增粗,此例在X线上表现为肿块周围腺体模糊。7例患者中6例病灶边缘形态能清晰显示,1例致密型乳腺,肿块边缘部分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见表3。2例行MRI检查,均为类圆形肿块。1例为双侧乳腺发病病例。1例边缘呈分叶状巨大肿瘤。

表3 乳腺淋巴瘤CT检查特征(n=7)

2.6 特殊病例

1例患者为双侧乳腺发病,右乳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左乳腺为浸润性导管癌,见图1。X线特征显示右乳肿块为类圆形等密度肿块,未见明显包膜,周围腺体组织无扭曲及钙化,无乳头凹陷;左乳内侧弥漫沿导管分布的细小点状、分支状、短棒状、蠕虫状钙化,乳头凹陷。MRI检查显示T2WI右乳为团块状混杂等高信号,左乳线状混杂高低信号;脂肪抑制右乳病灶为稍高信号,左乳为混杂低信号;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右乳病灶扩散受限,左乳病灶无明显受限;ADC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右乳0.6×10-3~0.8×10-3mm2•s-1,左乳0.9×10-3~1.2×10-3mm2•s-1。

增强扫描显示右乳病灶界清,呈结节状明显不均匀强化,时间信号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为Ⅱ型,左乳病灶界不清,呈线状、点状、集群样明显强化,TIC曲线为Ⅱ型,MIP(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双侧均见增粗的供血血管。

行MRI检查的另一例患者为左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边缘呈分叶状巨大肿瘤。T2WI脂肪抑制病灶表现为稍高信号,DWI扩散明显受限,ADC值0.5×10-3~0.7×10-3mm2•s-1;增强扫描不均匀环形强化,TIC曲线为Ⅲ型。

3 讨论

乳腺淋巴瘤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PBL和SBL在影像学上无明显差别,但SBP累及双侧及腋下淋巴结更多见,有研究认为SBP病灶直径较PBL小,数量较PBL多[5]。乳腺淋巴瘤直径(4~5 cm)常较乳腺癌(2~3 cm)大[6]。本组病变平均直径4.3cm,与文献报道相符。乳腺淋巴瘤易多发,约30%~50%患者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6,7],本组中33%为多发病灶,40%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瘤左右乳发生率相似,双乳同时发生少见。

图1 特殊病例——双侧乳腺发病病例影像

图2 特殊病例——左乳分叶状巨大肿瘤病例影像

乳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缺乏明显特异性,69%-90%表现为等或高密度结节肿块,极少数为弥漫浸润型或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节或肿块型多表现为非钙化性、边界清楚或模糊的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可能与淋巴瘤的血供丰富,生长迅速有关。所以乳腺淋巴瘤和发生在其他部位的淋巴瘤一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增强扫描强化方式表现各异。笔者认为在X线上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的可能为淋巴瘤早期表现的一种,本研究中一例SBL原发为面部肿块确诊NK/T淋巴瘤5个月,左乳肿块2周,PET/CT左乳见高摄取,B超为混合回声团块,X线表现为左乳上方腺体密度较正常腺体密度均匀轻度增高。

有关乳腺淋巴瘤MRI表现文献很少,但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淋巴瘤血供丰富增强后早期快速强化,TIC曲线以平台型及流出型多见[8]。乳腺淋巴瘤的MRI特征性表现中,血管穿行征为其特征,其ADC值略低于乳腺癌,强化方式多种多样,TIC曲线以Ⅱ型、Ⅲ型多见。由于MR1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普及应用,DWI等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乳腺淋巴瘤的MRI特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之,乳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掌握乳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弥漫性双侧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