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2020-12-24 16:23王林涛孙兰萍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

何 珊,盛 樟,王林涛,马 龙,孙兰萍

(1.蚌埠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工业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要求》,文件中重点强调“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十余年来,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该类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整体上尚未成熟[1]。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未形成鲜明特色,不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所学专业深度融合,导致高校毕业生在认识职业、职业规划、择业、就业等方面的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有较大差距[2]。因此,高校必须不断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建立有效课堂机制,打造高效培养体系,认真做好就业创业工作。

一、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育人实效有待提升

当前,不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仅有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部分高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还未能够同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往往只开设于新生班级,在不同年级则缺少相关规划指导。此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深刻把握国家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各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制度与政策,重点提升学生择业就业能力,更新学生就业理念。但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相融合,常把就业指导课程理解成模式化的课程,仅指导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准备求职材料、提升面试技巧、培养职业素养等,这也就忽视了学生择业时的个性化差异。学生专业发展情况、兴趣爱好倾向、家庭环境及地域差异等多方面因素会交叉影响学生就业选择。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多偏向于理论知识传授,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课程体系有待改进

目前,很多高校将就业指导课开设为必修课,从形式上看,学校已经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但如何将这门课程打造成“金课”,并使学生从中受益,使之成为学生求职就业的有效利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专业的师资队伍培训、无固定时间的就业指导课程备课讨论会、无专门的课程研究教研室、无明确的就业指导教师岗位职责、无独立的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指标,这些都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明显短板。除此之外,在课程安排上,该课程合班授课人数较多,同时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被安排在下午后两节甚至晚上。学生常将此类课程教学当成休闲放松的时间,师生缺乏互动交流,无鲜明特色的个性化指导,课堂实效性和学生参与度低。

(三)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很多高校缺乏就业指导课程专职教师。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就业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甚至是新引进教师担任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就业工作部门缺乏对任课教师的综合评估和集中培训,同时,授课教师学科背景不尽相同,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教学方法套用普通课程;部分教师由于肩负行政管理等工作,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备课时间不足。种种原因都易导致教学人员能力不足,教学队伍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跨越多层级、包含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师资背景要求是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教师。如果教学方法简单直白,教学方式纯理论化、学术化,会导致课程则严重脱离实际。

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一)树立新理念,提高育人实效

高校需要统一思想,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应当在加深对课程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接受新讯息,带动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对接社会需要,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向社会需求方向发展提升,高质量完成就业指导工作[3]。

高校需要准确地把握就业新讯息并运用到就业指导课程中,让学生真实贴近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和新需求,瞄准就业新方向,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丰富就业道路[4-5]。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引入崭新的就业观时与学生产生共识、发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处在就业观念急需升华的新阶段,让学生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探寻立足点,引导学生在准确把握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做全新的探索。同时,课程教师需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为依托,不断接纳社会新信息,拓展自身对不同职业的了解,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预演学生在就业创业中涉及的各类问题,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信心。

(二)探索新模式,改良课程体系

1.重视团队建设,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优化升级现有就业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加理工科类、艺术类、文体类等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多方向理论知识水平。聘请具有多年就业创业指导实践经验的专家教师长期指导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备课,同时做好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探索水平、交流互动水平,全面加强团队建设,从而确保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2.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就业指导课程质量。慕课教学能够适当弥补部分院校教学资源不充足的问题[6]。充分借助慕课等公共资源的优势,将慕课教学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利用慕课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与探索精神,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探索新的资源,了解到更广泛的就业知识,接受更全面的就业指导。

3.创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就业指导完整性。要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学生就业求职实际,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延伸就业指导服务,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效融入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就业创业讲堂、就业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指导和精准帮扶,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引入新方法,改变教学方式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1.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探索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例如,与学生团体、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协作,进行求职模拟;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协作,开展创业模拟;与校企合作单位协作,针对不同专业,引导学生参与符合专业特点的工作体验。这样的教学设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查找自身不足,快速提升自己。

2.创建新媒体教学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指导的网络平台服务。高校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接市场需求,搭建新媒体教学服务平台,以学生专业特色为基础,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平台就业精准帮扶,充分服务学生满足其就业需求。

3.整合就业指导课部分内容,对接招聘用人单位,设置对口的职业指导内容。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安排上,根据学生的专业大范围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企业实例,向学生阐明真实就业趋势和专业发展方向。在真实就业实例中,传授求职就业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给予学生充足的就业选择,从而全面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价值。

三、结语

高校必须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由学校过渡到社会中的重要桥梁作用,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针对就业指导课程发展进行整体性规划和系统性完善,推动课程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将终生学习的观念融入到就业指导教育教学中[7],促使就业指导教师开拓思路,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