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凤,董少林
(安徽工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向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然而,与中央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师资力量等教育要素相对薄弱,继续教育毕业生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学校办学实力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供给侧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联系密切,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可以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面向市场需求,推进落实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是提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
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业态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专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较大。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促进地方高校人才供给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使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持续促进社会发展而避免出现人才断层现象[2]。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保障。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才能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才能有效帮助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3]。
解决当前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关键在于强化供给创新、优化供需结构、健全供给监督管理机制,这是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4]。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对劳动者需求量逐渐减少,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供给质量对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作用巨大。
市场经济主导模式下,很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更多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这种模式往往过度重视“才”的教育而忽视“人”的教育,使继续教育走向以实用性、工具性为特征的功利性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施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打破继续教育“次品教育” 的尴尬境地。必须将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等涉及继续教育价值取向的要素纳入到继续教育的基本环节,并给予充分重视,这是实现新时期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5]。
高校继续教育学生来源主要有在职人员和职前人员两种,他们的职业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希望参加的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也会不同。然而,不管出于哪个学习阶段,他们的目标都是在寻求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知识更新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举措。
随着继续教育学习个性化需求的增多,需要满足不同阶段以及接受不同职业培训教育内容的要求,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与社会经济领域改革背景具有很大相似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可比性,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高校继续教育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及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6]。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供给情况大多受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影响,其人才培养定位往往出现滞后现象。同时,很多地方高校办学理念依然摆脱不了传统思维影响,习惯性地认为继续教育只是面向在职人员进行的一种学历教育,不需要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不存在提升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问题。
人才培养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很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出现供给结构失衡、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人们对继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与当下部分继续教育过剩之间的矛盾现象突出,人们对高质量继续教育的需求更是难以得到满足。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培养定位,如何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很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1,7]。
继续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引导与普通高校学生有很大差别,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供给内容往往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很多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等教学计划制定环节缺乏创新,多数仍然以专业理论的讲解作为主体,有的甚至没有严格遵照规定的培养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不少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长期受限于传统教学思维模式,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等供给情况与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需求不协调。
此外,很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供给水平参差不齐,供给质量不高的现象。继续教育质量是衡量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但是很多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严格、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监督机制,致使整体教学质量不高且水平差别很大,低端教育印象影响很深。实施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继续教育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优势在必行[1,7]。
大多数继续教育学生在学习阶段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学习与工作上时间的冲突。对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快速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3]。时间成本高导致学生产生很强的功利性心态,这对于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显然不利。这种工学矛盾现象给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依据新的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增加有效供给是地方高校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此外,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很少能够为企业实际的用工需求设计可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需求完善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同时,还有不少地方高校缺乏建立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学生发展和就业的引导方面缺少针对性,人才培养供给灵活性不够。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进行办学定位时,要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继续教育观,要充分认识产业调整的最新需求,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办学理念,加强学生行业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快速发展服务。同时,要根据继续教育学习的不同需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实现差异化、开放性的继续教育资源供给。
专业设置与供给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充分结合市场发展规律,集中资源优先发展优势专业。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开设新专业以适应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可以重点地发展部分特色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通过扶持和发展特色专业,突出人才供给特色。
新时期的产业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高技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加大人才供给力度。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同时,要积极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融合,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转换途径,形成和谐顺畅的双向互动培养机制。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还要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与工作,增加学习者的自主性,减少工学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教育超市、学分银行等创新培养模式,打通继续教育与各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实现继续教育与各类培训、学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课程教学形式方面,可以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增强继续教育吸引力,最大限度地增强继续教育的供给力度。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地方高校推进继续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要不断优化供给内容。根据地方特色与行业需求开设专业与课程,大力推进与实际生活、行业联系紧密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多增设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式课程,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进行师生互动,提出具体的建议。学以致用,让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能在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中发挥作用,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应用性,推动高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与素质的稳步提升。
除了强化专业知识供给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学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也要同时进行多元化供给,增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意识,使继续教育培养出符合时代与市场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8]。
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更多符合需求的继续教育服务和继续教育资源。可以通过 “校政企行”协同建设继续教育资源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质资源供给。政府部门提供宏观指导,行业企业负责培训实操技能和岗位技能,高校负责系统性、学科性的理论知识资源建设,多方协同建设可以使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内容丰富、质量优异。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推动开放与共建共享,协同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10]。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中,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准供给,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建设符合学生潜在需求的高质量数字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