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靖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绵延五千多年而未曾中断的文明,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今时代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1]。
护理作为现代医学重要的分支。对护理思想起源、护理精神、护理文化根基等方面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较高的道德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将良好的人文素养渗透于过硬的专业技术中,使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谓妙术仁心,缺一不可,而仁心需要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培养。研究护理思想的起源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现代护理的思维,获得更加清晰的认知,树立良好的护理形象,产生更多的护理智慧。中国古代典籍中具有丰富的护理思想内容,挖掘这一宝贵的思想可以丰富现代护理理论,能广泛应用于护理实践。
《黄帝内经》曰:“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2]可见合理饮食是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科学的营养供给和合理的饮食对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营养摄入和饮食习惯会使人体营养失衡,严重时导致疾病的发生。当人生病的时候,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促进患者恢复的有力手段。因此,对于现代护理来说,正确掌握饮食和营养的知识,合理评估患者的需求和营养状况,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制定合适的饮食护理计划,可以有效促进生理功能恢复和身体的康复。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有丰富的关于饮食护理方面的论述。
强调饮食的调护。《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病在心,禁温食……病在脾,禁饱食……病在肺,禁寒饮食……病在肾,禁犯淬焕热食”[2]47,意思是心脏有疾病时不要吃过热的饮食,脾有疾病饮食不能过饱,寒易伤肺,肺病禁忌寒冷饮食,肾脏阴虚阳亢有疾病时不能吃过热的食物。《金匮要略》多次提到饮食调理以预防疾病。如“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3]“樱桃、杏多食,伤筋骨。石榴,不可多食,损人肺。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痰饮。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3]99东晋葛洪善于运用各种食物达到治病的效果,他在《肘后备急方》中收集了很多食疗方,按食物种类可分为鱼、禽、蛋、肉、内脏、果类、乳制品及粥类等九大类。这些食疗方大部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中国传统养生经典《遵生八笺》则十分重视饮食的规律性,书中提到,“饮食适时,温凉和度……是曰防疾。”[4]即:饮食要有规律,在合适的时间进食,且不可过热过凉,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身体健康。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时常熬夜,基本的规律饮食也无法保证,所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5]“饮食自倍,肠胃乃伤。”[2]85不在恰当的时间饮食、不吃或者暴饮暴食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现代护理也遵循这样思想,建议患者每餐有八分饱即可,尤其是年老脾胃虚弱的患者。张仲景对于药后调养的饮食护理颇有见解,指出在服桂枝汤后要“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6],这里指出清淡饮食可以协助桂枝汤滋阴和胃、调和营养的作用。由此可见药后饮食调护对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现代护理需要关注的内容。临床用药时,铁剂在饭后服用增加铁剂的吸收时间,会更有效。而服用磺胺类药物需大量饮水助发汗,这些都是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的饮食与服药的注意事项。
提倡饮食的辩证调理。张仲景注重对患者愈后状态的关注。他认为患者大病初愈,身体虚弱,各器官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通畅,不能着急大补,合理饮食尤为重要,应该少量多餐,清淡稀食为好。正如他在《伤寒论》中所说,“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6]107而这一点也同样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如“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2]63指的是在疾病的恢复期,要注意合理饮食,否则食肉过多使热邪反复,容易迁延不愈。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愈后饮食调护重要性的关注,也使我们深受启发。孙思邈则更重视饮食的时节,他认为根据时节选择合适的食物是非常有益的。孙思邈曾提到,“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滔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7]943他推崇顺应时节,指出应该在春季服用防风续命汤,夏天服用防暑热的肾沥汤,秋季服用防燥的黄芪丸,冬季服用防寒的药酒。同时孙思邈还强调这不是人人有效的,需要辨证施护,因人而异。恰如他所说,“服天门冬方,小儿服尤良,与松脂若蜜丸服之益善,惟多弥佳”[7]。又说,“钟乳散,治虚羸不足,六十以上人瘦弱不能食者,百病方”[7]949,举例说明了幼儿和老年人的不同,小儿服用天门冬方时,同服松脂蜜丸效果加强,而年老脾胃虚弱的人,服钟乳散效果更好。这进一步启发我们对待患者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情调整饮食的方法。
注重饮食的结构。《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2]48。即谷物是养育人的主食,水果和坚果有助于养身和健身,家禽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蔬菜可以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合理饮食,既能祛病,又可健康长寿。这一观点东晋葛洪也颇为赞同,他提到,“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8]同时他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诸多病症的饮食禁忌,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其中药食两用者达43种,我们现代常用的甘草、豆豉、杏仁、生姜、茯苓等应用最为广泛。而《遵生八笺》也进一步将饮食结构衍生到气味,提到,“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4]2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五味”过浓会损伤人体。这些观点对于现代饮食护理结构的调整很有启发。
以上理论对于现代护理具有重要启示:第一,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的基础上应认真分析患者的情况,把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有利于恢复健康。第二,对患者进行饮食搭配或者饮食健康教育时倡导均衡的营养摄入。第三,在疾病恢复期尤其应该注意将饮食治疗和辅助疾病恢复相结合,倡导患者清淡饮食,由稀到稠,由流质到普食,少食多餐。第四,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饮食方案以辅助疾病的恢复,如现代护理对发热病人给予清淡饮食的护理。第五,注意饮食禁忌。指导患者在饮食上一定要节制,注意饮食的时间和季节;又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不能过咸过甜过辣过酸,以防引发疾病。
现代生活节奏匆忙,适当休息和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适当休息和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消除疲劳;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合理的休息和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康复,减轻病痛。因此,现代护理的重要任务是在护理工作中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解决患者潜在和现存的生活护理问题,满足患者需要,减轻病痛,促进康复。这些也可以在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找到依据。
注重顺应时节。传统护理对于人的生活起居论述颇多,强调环境适宜又顺应时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提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5]82指出夏天穿厚衣,毛孔开放,因而会出汗;冬天毛孔关闭,湿气不能排出,向下流于膀胱而为小便与气,如此以适应外界的寒冷。《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提到,“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2]25意思是人应该在寒冷季节多活动,让身体产生热量以避寒,在炎热的季节静休以达到避暑的作用。《遵生八笺》针对作息时间提到,“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4]11,指的是早起不要在鸡打鸣之前,晚起不应在太阳升起之后。从一年四季到一天晨暮,提示我们生活护理上要注重顺应时节的变化,顺其自然。
强调劳逸结合。传统护理也非常重视在生活上劳逸有度、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古以来就有论述。《黄帝内经》提倡的“动以养形”,就是指合理运动可使人气血通畅。而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进一步提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2]1强调人应当根据季节合理运动,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遵生八笺》对此也有颇有见解,如“养寿之道,不令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久劳,皆损寿也。时令小劳,不致疲倦,不可强为不堪之事。食毕,少行百步……”[4]8意思是饭后不能立即躺卧不利消化,长时间站立或者劳作会损伤身体,活动要以自身不感到疲倦为度,强行做超过自身负荷的活动会引起损伤,饭后活动量要小,可适当散步消食。我们建议老年患者进行太极拳、散步等合理运动,也是印证高濂所说的“动作不可为勉强,则自身安矣”[4]10。现代护理认为,防治疾病的良药是合理运动,我们建议患者要把握合理的运动方法。
关注起居环境。《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2]52指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气候变化、环境改变都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疾病与环境相关,进而把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高濂强调养生必须以安乐为本,心情要保持恬逸自足的状态,居住在良好的环境中,他在《遵生八笺》中提到,“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室安处者,为得安乐窝”[4]185。另外,他也提出去大自然中游赏山水,注重平时的保健调养,对身体健康有助益。
上述理论对于现代护理的启示在于:第一,归纳总结传统护理的养生知识,在生活护理中加强养生指导,这对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尤其有益。第二,顺应时节调整生活护理策略。护理人员在冬季鼓励病人适当活动,并可以适当提高病房温度。在夏季,加强开窗通风避免燥热,要提醒患者补充水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防止毛孔收缩,内外温差过大不利于疾病恢复。需保持病人床单的干燥,勤做晨晚间护理,更换床单和衣物。第三,劳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指导患者选择适合自身的活动,以不觉得疲劳为度。如在肢体功能康复期,要及时和患者沟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活动强度,更有利于患者肌肉功能恢复。运动前先测试体能做好热身,运动后要及时补水及电解质,加速新陈代谢。选择适合疾病恢复的运动,注意每次运动的时间、每周运动的频次。
心理护理是护理措施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现代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会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温和态度、合适方法、恰当语言对病人的思想负担、心理顾虑、疑难问题进行疏导。运用安慰、解释、劝说、启发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促进疾病的治疗以及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在护理全过程中,引导和启发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心理顾虑,增强护理效果。
保持良好情绪,有益身心健康。中国传统典籍十分提倡“情志”调节。《遵生八笺》指出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如“喜乐无极则伤心,心伤则意不存,而皮革焦枯。怒忿炎烁则伤肝,肝伤则血不荣,而筋萎破阴。临食更忌暴嗔,令人神惊梦逸。”[4]21意思是心理情绪的大起大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心理影响还进一步体现在《黄帝内经》里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2]50,“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10的论述中。这跟现代护理倡导的关注人的心理不谋而合, 指导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病人的最佳护理。孙思邈提出“七莫”:“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7]931。进一步说明,心境宁静祥和会减少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也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1,指的是保持静养,思想清净,心理平和,可以预防疾病,有利健康。正如《黄帝内经》向来提倡的“静以养神”,是指“心宜静”,保持情志、精神的宁静平和,使精神内守、脏腑调和。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也高度重视情志养生,并从多个方面论述情志养神的重要性。比如,“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疾不生,百岁可活”[4]7,指出良好平和的心态可以保护元气,不仅不会生病,还可以安享百年。
消除心理顾虑,加速病情恢复。现代护理认为,心理顾虑会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破坏免疫系统,增加疾病的发生率。我们首先应该从心态入手,积极向上,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所谓“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2]1,“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2]3。护理人员应当意识到患者对疾病的忧虑,劝慰患者保持自己内心的安定与平静,努力克服焦虑、忧郁等负面想法,对恢复健康大有裨益。所谓“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好的医护手段并不是仅仅解决身体问题,而是首先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当病人不遵医嘱时,利用人“恶死而乐生”的心理活动,运用劝慰开导的方法。让患者理解什么行为对身体有益,什么行为对身体有害.让病人更容易配合,促使病情康复。
以上心理护理的理论内容对于现代护理的启示:一是护理工作不仅仅是身体护理,更应重视心理护理,指导和帮助患者保持愉快轻松的情绪。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做好病人生活起居的护理工作外,还应注意医院环境、检查手术、护理治疗等给病人带来的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情绪,进一步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保持心态平和。二是护理人员应合理选择护理方式,善于发现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心理问题,以免延误或加重病情。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如因过于紧张导致血压升高无法进行手术。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温和体贴、循循善诱,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减少不良心理刺激,有利恢复健康。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发展,护理伦理在护理工作中显得愈发重要。护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成为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必修课。护理活动的伦理性质与生俱来,护理工作对象是人,核心是对人的关怀照护。护理活动起源于“爱”,是人类爱心的一种表达,而这种爱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早有体现。
尊重患者,生命至上。人文精神基本要求是强调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孙思邈认为:“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7]936《素问·宝命全形论》也提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2]52,认为生命是最珍贵的,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故现代护理应该以“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仁爱精神将始终贯穿于护理活动中。孙思邈对此进一步提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遇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7]936认为医者应该关注的只有患者本人和病情急缓,除此之外,一视同仁。
保护隐私,知情同意。孙思邈提出,“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7]4现代护理伦理基本规范之一就是与同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对患者同情共感,保护隐私。对于隐私保护,《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具体提出诊疗时需“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2]26临床治疗护理时,应紧闭门窗,让患者处于安静、无外界干扰的环境中,再详细询问其病情,尊重患者的意愿。由此可见,关爱患者、保护隐私非常重要,安静、保密的氛围与良好的医患关系在中国古代已受到足够重视。
人文关怀,注重沟通。希波克拉底说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患者,除了药物和治疗护理外,最有效的治疗是心理疏通、人文关怀、健康教育等沟通工作。正如《灵枢·师传》所言:“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5]74。通过沟通可以使患者对病情和预后有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会更有效果。
以上传统护理理论关于伦理的论述对现代护理的启示:一是护理人员不应根据个人喜恶、地位高低、经济贫富、外貌体征、年龄性别、地域民族等因素区别对待患者,应该对每位患者一视同仁。二是充分保护患者隐私。现代临床一些护理操作需暴露隐私部位或谈及隐私病情时,要求屏风遮挡病人或探视人员回避。护理人员要通过开展人文关怀,营造关心患者的氛围,丰富护理的内涵。三是充分沟通,注重人文关怀,缓解患者心理顾虑,加强疾病的护理效果。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潜在的护理思想内涵,将其理论用来指导护理临床实践,对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医学核心概念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由此可见,整体观是中、西医理念的共同特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将中、西医护理理念进一步融合,实施独具特色的现代护理。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护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被现代临床护理接受和应用。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护理思想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有效继承的基础上,提炼中医传统护理的精华,明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以便更好地服务大众,助力“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