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0-12-24 08:06宋传福黄书才朱文礼梁可美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冲动性杏仁核暴力行为

宋传福,黄书才,朱文礼,梁可美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是指患者以任何形式伤害他人、其他生物和物体的言行,造成明显伤害和破坏后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具有突发性强及一定的社会危害性[2]。有研究[3]发现,药物滥用、阳性症状尤其是幻听和/或妄想、缺乏自知力、冲动控制能力下降、精神变态均与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密切相关。由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发冲动暴力行为[4],因此综合上述相关研究中的调查因素,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分析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暴力行为预防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11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无严重躯体疾病。根据患者病程中有无暴力行为分为两组。暴力组:242例,年龄(38.2±10.5)岁;受教育年限(9.2±2.9)年。非暴力组:169例,年龄(36.5±12.2)岁;受教育年限(9.9±3.3)年。两组间的年龄(t=-1.464,P=0.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力组受教育年限低于非暴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7,P=0.020)。入组者及其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采集入组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职业、居住地(城市、农村)、经济状况(按照芜湖市2015年度居民平均收入结合患者主观感受进行评定)及精神疾病家族史;临床资料包括首次发病年龄、总病程、发病次数、既往是否有冲动暴力行为、冲动时是否服药、是否有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等。

1.2.2 临床评估 ①人格测定:采用中文艾森克人格问卷修订版(EPQ)进行人格评估,EPQ 含48个项,包括精神质(P)、 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被试选择“是”、“否”,有顺向得分题和反向得分题组成,E高分者外向,低分者内向;N高分者情绪不稳定;P高分者较为冷漠孤僻;L高分者回答不真实[5]。本次研究取量表得分粗分。②冲动性评估:采用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共26个条目,包括3个维度:注意力冲动性(AI)、运动冲动性(MI)、无计划冲动性(NI);每条目采用4级(1~4)评分;得分越高,冲动性越强[6]。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 暴力组患者在居住在农村、文化程度低、无业、有被害妄想、发病时未服药的比例明显多于非暴力组(P<0.05或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例数,%)

2.2 两组临床评估结果比较 两组EPQ和BIS-11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EPQ和BIS-11评分比较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将暴力行为作为因变量,表1中所有指标作为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选入3个因素进入方程,文化程度低和有被害妄想是危险因素,而服药则是保护性因素。见表3。

表3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影响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是一种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的危险因素,它加剧了社会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恐惧。以往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原因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Hachtel 等[7]对1 4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在性别、就业、非暴力事件,家庭变故、暴力/非暴力侵害、物质滥用、人格障碍、住院次数以及依从性较差史方面暴力组和非暴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暴力组住院时间和住院次数更加频繁,性别、暴力事件次数、非暴力性侵犯、暴力伤害、物质滥用、住院次数可对既往有暴力行为患者出现暴力行为有预测作用,而在过去18个月内发生非暴力性侵犯事件对无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行为有强烈预测意义。反社会人格、社会环境、物质滥用、精神病性状态均是精神分裂症暴力危险因素[8]。幻觉、妄想、缺乏疾病自知力等精神症状与暴力行为有着密切关系[9-10]。以上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影响因素中,由于文化差异,危险因素结论并不统一,在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物质成瘾人数极少,并不能独立作为危险因素。

对本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调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中国女性精神分裂症服刑人员调查[11]分析显示:发病时年龄较低、居住在农村、教育年限较低与暴力犯罪密切相关。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两组在EPQ量表和BIS-11量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对于冲动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人格和冲动性并不是主要原因。本研究发现暴力组在居住在农村、冲动时未服药、发病时未服药、无业、文化程度低人数比例方面多于非暴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低和被害妄想是危险因素,而服药则是保护性因素。甄文凤等[12]研究发现受教育年限、既往治疗情况是暴力犯罪行为的相关因素。受教育年限低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犯罪危险因素[13]。研究结论支持本次研究结果。

多项研究[4,14-15]显示有效的抗精神药治疗可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从而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率,结论支持本次研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高危因素的研究,可以有利于我们重点筛查高危精神分裂症患者,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肇事率。影像学研究[16]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暴力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海马角-1、海马-杏仁核过渡区、海马伞和齿状回;杏仁核总体积、基底核、副基底核、皮质-杏仁核过渡区和层旁核体积减小;非暴力组仅限于基底核和层旁核体积小于健康对照组;暴力组和无暴力组海马亚区和杏仁核体积无显著性差异。暴力行为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异常密切相关。需要注意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暴力犯罪的受害者[15]。本研究仅仅是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病历资料进行了分析,今后可以进一步扩大入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猜你喜欢
冲动性杏仁核暴力行为
颞叶内侧癫痫患者杏仁核体积变化的临床研究
青少年冲动性与焦虑、防御方式的关系研究*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简述杏仁核的调控作用
老年人杏仁核三维形心的坐标界定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
所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