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赵宝玲
[内容提要]“微文化”是一种以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载体的亚文化。“微文化”因其广泛的“微主体”、全面的“微内容”和“微传播”路径而迅速扩展至整个社会空间,构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载体与路径之一。但“微文化”恰似一把双刃剑,它的无序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实效。“微文化”中多元价值思潮的广泛嵌入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念,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影响了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深刻性认知,“泛娱乐化”倾向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因此,为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应着力对盛行的“微文化”进行生态治理,打造清朗“微空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良好环境;坚持需求导向,回应“微主体”诉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坚持以文化人,强化“微文化”产品的价值塑造功能,彰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魅力。
[关键词]微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作者简介]李建华,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宝玲,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能够有效整合复杂的社会意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持社会体系的有序运转。而“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所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务之急。在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的当代社会,网络媒体已然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获知新闻信息、了解新鲜事物、表达言论观点的主要媒介,特别是借助新兴“微媒介”的力量,“微文化”迅速扩展至整个社会空间。所谓“微文化”,即一种以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载体的亚文化。当前,人们享受着“微文化”带来的刺激与震撼。“微文化”所具有的实时性、互动性等特性使人们沉浸其中。但“微文化”恰似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释放自我提供平台的同时,也为负面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可能。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探讨“微文化”的无序扩张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不利因素,并多维度地挖掘、整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微资源”,充分发挥“微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 “微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促进作用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具体包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至每一件事,传播至每一个人,即“落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化,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即“落小”;而“落实”是指在“落细”“落小”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行动中。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人们广泛参与、自觉践行。“微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以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为基础,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传播载体,具有“微传播”路径、“微主体”“微内容”等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具有促进作用。
1. “微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无处不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2]。也就是说,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首先就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至。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微博、微信等各式“微媒介”发展得如火如荼,以“微媒介”为传播载体的“微文化”已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微”在媒介,“广”在传播。以“微文化”为载体,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多样化的“微媒介”实现更迅速更便捷的广泛传播。第一,“微文化”的传播速度快。微博、微信等媒介虽然以微小形态存在,但其承载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则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能够进行实时、高效的传播。而且,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微文化”背景下,信息传播由“点对面”的传播变为“点对点”的传播,人人都成为信息源,各种信息能够以裂变的方式野火燎原般地迅速传播开来。借助“微媒介”的高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周期得以大大缩短,传播效率得以大大提升。第二,“微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微博、微信、QQ以及各类社交APP都是“微文化”的传播平台,转发、点赞、关注、评论都构成其传播方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是其传播形式,由此形成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信息传播格局,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单一格局。借助于“微文化”,能够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形式。第三,“微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微文化”通过手机、iPad、手提电脑等移动显示终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数字化媒介进行传播。随着网络的全覆盖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已经形成了无人不参与的“微文化”传播格局与无处不至的全覆盖局面。借助于“微文化”,可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般的无所不在。
2. “微主体”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全民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2]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需要全民参与。作为新时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凭空产生,亦不能束之高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11任何理论或思想观念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作用,只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使其鲜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重点,是确定文化性质与文化建设方向的深层次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就是要使全民参与其中。“微文化”,“微”在个体,“广”在全民,以“微文化”为载体,既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微观个体,实现民众的广泛参与;又能汇聚各方力量,促进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第一,“微文化”关注微观个体,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媒介形式为每个人提供了表达自己、与人分享的平台,使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存在感、歸属感,彰显其生命价值。在彰显个性的“微空间”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与个体相联结,真正传播至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第二,“微文化”借个体之口诉说社会问题。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为自己代言,人人都可对自己关注的事件发“微言”。“微文化”正是借个体表达反映社会风气、价值需求。借助“微文化”,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更有针对性。第三,全民参与的“微文化”汇聚了个体力量。“微文化”能够将个体微弱的力量汇聚成改变他人、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面对灾难与不幸,“微公益”汇聚人们的点滴之爱,对受难者施以援手,为他们带去希望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强大力量;面对善行义举,各种社交APP的转发、点赞与推送,促进了真善美在全社会的传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
3. “微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2]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需要关注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微文化”,“微”在形态,“广”在内容。“微文化”之“微”,指的是呈现形态的短小精炼,而非文化内涵之微。自微博产生后,微电影、微小说、微课等相继产生。这些形态无论其呈现形式多么迥异,但都呈现出一个特征,即短小精练,如以140字为上限的微博、几分钟的微电影等。以“微文化”为载体,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一,“微文化”涉及面广。微博、微信及微电影、微支付、微商、微小说、“微公益”等都属于“微文化”的范畴。这些微形态已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使“微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借助“微文化”,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第二,“微文化”贴近生活。“微文化的吸引力、生命力就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全面关照。”[4]除却国际时局动态、国家政策制定等政治性话题的讨论,人们还喜欢在各种微平台上讲自己的故事、晒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等。换言之,“微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这也构成了“微文化”的独特之处。借助“微文化”,可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第三,“微言”大义。如微博的篇幅控制就要求作者删减不必要的赘述、铺陈等,这就使核心观点得以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地呈现。这种方式既有利于人们直抒胸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也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启示与借鉴。
二、 “微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冲击
“微文化”的“微传播”路径、“微主体”及“微内容”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与每一个人相联结,达至每一处,融入日常生活。但“微文化”中的多元价值观、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和娱乐化的结构取向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产生了冲击。
1. 价值多元化冲击主导价值信念,挤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空间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旧观念交替、中外思想交织,价值体系范式转化尚在进行中。与此同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5],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占领网络阵地,利用“微媒介”传播与我国主导价值观念相冲突的思想,已在网络世界打响“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之战,如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向我国输入“普世价值”“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瓦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以“思想开放”“百家争鸣”为伪装,在网络空间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借以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与社会认同度。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也消解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6]人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崇高的理想追求、开阔的视野胸怀必然受到影响与侵蚀,如长期以来作为精神标杆的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在各种消极“微思潮”的影响下被质疑、被污名化。多元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文化”空间的相遇、碰撞、交锋,影响人们的价值认知与选择。人们价值选择的迷茫与困惑会在无形之中削弱其对主导价值观念的认同度,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阻碍其落细落小落实。
2. 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影响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深刻性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细化”与“小化”以体系化、连贯性为前提,而以碎片化为特征的“微传播”注重速度的快,而对理论的整体性注重不够。“微文化”的“微”有“微小、简洁、碎片”之意。由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催生出的“海量信息呈现出一种孤立、零碎、不完整形态”[7]。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人们的时间,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但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也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构建。具体表现是:一是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影响人们稳定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刷微博、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的大量信息建构着人们的认识世界,影响人们对外界的认识与看法。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寿命极短且纷繁复杂、价值冲突的信息,很难使人们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与迷茫。二是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影响人们形成体系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借鉴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难以全面地、系统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把握与系统性理解。三是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在适应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关注,消磨了人们完整而系统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耐心。如果要给人们的关注排序,那么在内容上,休闲性、娱乐性内容先于思想性、理论性内容;在形式上,影视作品先于书本文字;在篇幅上,言简意赅的短篇论述先于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等等。人们愿意去记忆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但是没有耐心去查阅文献,仔细了解每个词的具体内涵,进而无法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整体性把握,甚至错误地认为自由、民主等价值观与西方所倡导的价值观没有区别。
3. “泛娱乐化”倾向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社会商品已极大丰富,相对于物质需求,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换言之,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消费的一大动力,由现在遍地的休闲娱乐场所即可见一斑。“微文化”迎合了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媒介”为人们营造了轻松愉悦的休闲空间,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然而,“微文化”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泛娱乐化现象。“微文化”的泛娱乐化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受到泛娱乐化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一些人奉行“游戏人生”“及时行乐”的人生信条,只追求当下快乐,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社会责任淡漠。“现代青年人表现出的这种纵欲倾向,为拜物主义的文明压力所推动,他們的生命本身在弱化。”[8]微博中的一则“官宣”能够让微博瘫痪,一则“澄清声明”让粉丝在网络上互撕。网络上甚至还出现了调侃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的段子。这些娱乐化的信息不仅削弱了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而且使人们的思考流于表面化、缺乏理性,导致精神世界逐渐变得空洞无意义。娱乐化信息挤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空间,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一定时期内的价值观念的高度凝练,具有科学性与现实针对性,呈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价值观体系。面对“微文化”的冲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整体性宣传教育,否则我们终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9]。
三、 以“微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进路
为有效应对“微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冲击,在实践中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牢牢掌握“微空间”的话语权,打造清朗“微空间”;坚持需求导向,增强互动性以回应“微主体”诉求;坚持以文化人,充分挖掘利用“微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
1. 强化生态治理,打造清朗“微空间”
阿尔文·托夫勒曾说:“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10]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媒体塑造着政治”[11]。“微文化”借助微媒介促进了全民参与,但在各种价值观林立的“微空间”中,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不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而是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难度。由此,净化“微文化”空间已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然之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空间”的价值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念,引领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当前,“微空间”价值生态良莠不齐,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有时会成为非理性情绪的发泄平台和虚假舆论的“放大器”。“微文化”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声机会,为人们表达利益诉求、释放情绪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微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全民性也加大了监管难度。
虽然主流媒体已介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挥舆论引领作用,但当前“微空间”中仍是多样价值观并存,主导价值观念仍面临着话语权被削弱的危险。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空间”的主导地位,构建主导价值观话语权。完善监控和预警机制,对“微空间”内容进行审核。“微空间”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必须得到规范。具体来说,一是要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打造有法可依的网络“微空间”;二是加强网络预警机制,完善技术手段,防止一些腐蚀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内容在“微空间”传播;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管网络,对网络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净化“微文化”环境。
2. 坚持需求导向,回应“微主体”诉求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而实现两者紧密结合的关键则在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过程中能否抓到人们的利益痛点或者说利益敏感点。而捕捉人们利益敏感点的关键则在于是否能够围绕人们的需求展开。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应坚持需求导向,回应“微主体”诉求。
以需求为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3]571,且一旦满足了人们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12],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人们彼此间进行交往的内在动力。一种价值观念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一需求,对人们是否有价值。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人们彰显自我个性、表达自我利益需求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和平台。在“微空間”中,人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微媒介”的信息生产者、传播者。作为信息发布者,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微博、微信以及各种APP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对某一事件的态度;作为信息接收者,人人都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他人共享这一信息。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评论,每一次的点赞,每一次的转发,都反映了人们的关切与需求,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诉求。在“微空间”利用“微媒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关注与回应人们的需求,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时代课题,是与人们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使人们自觉接受它、践行它。
回应主体诉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回应人们的诉求,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交互性,顾名思义是你来我往的相互之间的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传统的信息传播一般是由权威机构发布信息,人们被动接收其发布的信息,是一种“一对多”的、单向的传播。“微时代”的文化传播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界限,信息不再被强推给人们,而是由人们主动将所需要的信息挑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13]由此,实时互动式的多向度信息传播流行开来。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信息透明度,信息的发布者可以及时把握受众的需求偏向,降低信息发布的盲目性;信息的接收者能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作出反应,缩短了信息流动的延迟性。面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也必须作出适时调整,紧扣人们的利益诉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3. 以文化人,强化“微文化”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其亲和力、可接受性,进而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生动活泼的“微话语”、平等自愿的“微公益”、深刻连贯的微电影等,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促进其落细落小落实。
用“微话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魅力。相较于以精深丰富的理论语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简短精练、富有生活气息的“微话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增强其亲和力,更易被人们接受。例如,“阿中”这一“饭圈”女孩用语饱含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浓浓深情,回应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价值理念的倡导;“上班996,生病ICU”这一程序员对自身经常性的超时工作状态的自嘲用语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反映了广大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正当诉求,回应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价值理念的倡导;“店小二”这一由浙江省提出的政府应努力推进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的宣传用语表达了政府为人民、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回应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价值理念的倡导;等等。但需要强调的是,用“微话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找好基准线、坚持弘扬正能量。
用“微公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关怀。“微公益”是通过公益项目的“跨界”“跨线”“跨平台”“跨组织”联合进行的公开募集,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是否参与捐赠。[14]这种汇聚点滴力量的线上公益活动受众覆盖面极广,每一个身处网络中的人都是潜在的爱心援助者。一方面,“微公益”为每一个遇到困难的人或群体提供了寻求帮助的平台;另一方面,“微公益”在完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发出号召,个人自愿选择是否参与活动。换言之,“微公益”既有利于消除贫困,又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温暖、友善的社会氛围。但是,由于网络中信息的复杂性,“微公益”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注意内部的专业化和外部的制度化,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规范平台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用微电影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是一种系统而全面彰显主导价值观的重要艺术形式,弥补了“微文化”碎片化呈现方式对构建系统性价值观的冲击。以微电影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层面上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专家学者的学术视角分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以系列人物故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例如,微电影《朝阳门,我的家》以北京民众的生活环境为视角,通过对其价值观念变迁的观察,体现了人们对“文明”“和谐”价值理念的认同,对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追求。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引,综合利用“微媒介”“微平台”,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微进路”,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骆郁廷,马丽华.论微文化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1):32-36.
[5]乌·贝尔,尤尔根·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M].王学东,柴方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9.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8.
[7]叶婷.微文化场域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困境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85-87.
[8]A.J.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苟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9.
[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10]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周敦仁,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5.
[11]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6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13]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49.
[14]刘丹.微公益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实践进路[J].道德与文明,2019(2):134-138.
(编辑: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