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娟
摘 要:语文是高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占据150分值。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自主学习这门课程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更需要教师从引导和启发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问题式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更适合高中语文课堂,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入手,分析并探讨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可以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高考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不能有效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这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空有新的教学方法,却达不到预期效果,课堂教学效率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工具的课程,从学科性质上来讲有一定的枯燥感。高中生在小学、初中一共学了9年的语文,对语文学习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疲劳感和抵触心理,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背诵记忆,这使得高中语文课堂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改变的曙光,但在高考的压力和影响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依旧主要围绕课本、考纲、习题来开展,学习范围的狭窄,学习任务量的沉重,都迫使教师选择最直接、最不浪费时间的教学方法,即使形成枯燥的课堂氛围也没有办法。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需要大量课堂时间的教学方法被使用的频率较低,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依旧比较传统和单一。
二、问题式教学法概述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既注重“教”又注重“学”的教学方法。其中,“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来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将教学知识点设计为问题,借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教學知识点;“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一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这一点要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抛砖引玉,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后续的学生的问题,是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最终意义和价值。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语文与情境教学法有很高的契合度,但单纯依靠情境教学法并不能满足高中语文的教学需求,配合问题式教学法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宇宙的边疆》一课为例,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宇宙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外,还应当配合相应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宇宙的边疆》本身是一段纪录片的解说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普类议论文,语言表述上有很多议论和抒情交杂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将议论和抒情划分开,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比如“宇宙中的丈量单位是什么?”“星球有生老病死吗?”等问题都能够辅助教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和促使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针对那些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应当采取肯定的态度,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针对那些已经超出课文范围的问题,教师应当采取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探究、调查来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避免封闭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辨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提出封闭式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否”,或者在答案中二选一,这样的提问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尽量避免提出封闭式问题,要尽量提出有层次、有深度、有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和思辨。这篇科普类说明文中提到了“生物世界普遍规律”,又列举了大量的动物游戏实例,教师可以提出类似“你认为动物游戏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的开放式问题,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配合课文内容集思广益,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对于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价值,教师应当正视其价值,并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裴翠敏.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2]郭绿环.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3):214-215.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