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妹
【摘 要】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它随着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知识的基础之上,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是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选自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第四课时——行程问题。
1.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画线形示意图找等量关系,运用画图直观分析、探究发现,进而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行程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树立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和交流,找到复杂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利用线形示意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问题1:A、B两地在同一直线上,且相距1000 m,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其中甲的速度是120 m/min,乙的速度是80 m/min。请你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提出一个问题,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要求:画出线形示意图,写出相等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线形示意图。
学生动手画图,并深入体会图中所隐含的等量关系。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点拨。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出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激发求知欲,创设良好开端。相遇和追及问题是行程类问题中的基本类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以提出这两个基本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本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心态下去学习和思考问题,感知列方程解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为后面建立数学模型奠定良好基础。
问题2:A、B两地在同一直线上,且相距1000 m,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其中甲的速度是120 m/min,乙的速度是80 m/min。改变题中的部分条件,编一个问题,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要求:说出“改变的条件”“提出的问题”,利用线形示意图写出相等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分组讨论、画图分析,教师下组指导,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画出的线形示意图,并由学生点评。
【设计意图】在前面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己通过修改题目条件,提出更复杂的行程类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能通过线段示意图找出图中所隐含的等量关系,并且设出恰当的未知数,用代数式把线段图中各部分表示出来。再一次引导学生列方程解一些实际问题,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需要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
问题3:一环形场地周长为1000 m,甲的速度是乙的倍,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25 min后,甲第一次追上了乙。你知道他们各自的速度吗?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动手画线形示意图,找等量关系,独立完成。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在前面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独立画图找等量关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将环型问题转化为直线型问题,并通过线形示意图找出各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表示方法上的同异,渗透数学中的化归原则,把追及问题化归到相遇问题的一般规律中,并且从线段图上找出所反映的普遍规律:解决行程问题时,大多利用同一个量的不同表示方法来找等量关系。
问题4:一队学生去军事训练,途中通讯员有事,要从队头通知到队尾,通讯员以10千米/时的速度从队头至队尾又返回,已知队伍的行进速度为6千米/时,若已知通讯员用了7.5分钟,则队伍长为多少米?
【師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动手画线形示意图,找等量关系,独立完成。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深化学习内容,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出解题方法,老师对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借助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告诉学生要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四、课后反思
首先,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放手让学生大胆提出相遇和追及两类基本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其次,行程问题中时间、方向、地点等的变化较多,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这样便于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感受运动过程,轻松帮助他们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教学中可多增加这一环节。
最后,在教材的处理上,并没有完全按照书本例题的安排,而是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实际教学中处理得比较粗糙,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