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霞
摘 要:中考是检验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水平的一次大型考试,也是学生人生中较为关键的一次考试,可以说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点,所以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都非常看重这次考试,并希望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这种大型考试往往是“十年磨一剑”,也就是说中考的时间是短暂的,但中考的准备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英语教师,要认清楚唯有通过高效的复习策略优化复习效果,才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使学生在中考中有一个出色的表现。
关键词:中考英语;复习效果;策略分析;教材内容;阅读教学;听力训练
英语是母语体系以外的一门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所接触的英语知识不深,但对于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来讲,理解起来仍然是有难度的。基于此,英语教师要根据考试大纲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优质的复习策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复习中考英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优化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优化中考英语复习效果的策略作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紧抓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复习
在传统教学时期,面临中考之时,大部分教师往往通过“题海”性质的大量习题来压迫学生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学中考英语成绩的提高。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仅仅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本就优异的学生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无法促进这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大部分学生起到的帮助作用则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一名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师,要紧抓教材内容,根据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利用教材系统性地带领学生复习知识点,让学生对考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英语的真正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复习效率,实现优化中考英语复习效率的目标。
二、重视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助推剂,而阅读作为中考英语中分值占比极高的一部分内容,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行优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阅读部分的成绩,对提升中考英语试卷中其他知识点的考查也有极大程度上的积极作用,所以当下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做好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要对阅读教学予以充分的重视,以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积极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拥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英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为学生中考英语成绩的提高助力,从而充分达到优化中考英语复习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复习Sad movies make me cry.这一单元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通过听写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本单元单词的印象,再以完形填空的方式检验学生灵活运用单词的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阅读了3a部分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短文中有哪些是表达情感的词语,并要求学生根据这篇短文相互谈论外在事情如何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让学生之间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后,我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技巧,并对学生就这篇短文提出了存在选项的几个问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使学生懂得了如何掌控自己的心情和情绪,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最后,我布置了几篇阅读作业,组织学生交流了如何针对中考复习英语。这样,我通过重视阅读教学,提升了英语阅读教学质量,让学生认识到了阅读在中考英语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切实达到了优化中考英语复习效果的目的。
三、坚持听力训练,实战有条不紊
英语虽然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初中升学考试中重点考查的学科,但是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终究还是以中文为主,而听力又是中考英语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以临阵磨枪的方式对待英语听力复习,未必能让学生在实战中达到不快也光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要带领学生坚持不懈地训练听力,比如每天早晨利用三十分钟进行听力训练,以求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锻炼学生的英语听感,进而指导学生英语听力技巧,让学生通过笔记进行积累,若是考场当中无法听清录音,旨在使学生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此必定能够在中考中提高学生英语听力部分的成绩,极大程度上优化中考英语的复习效果。
总而言之,以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英语知识能够使学生在中考时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若是教师没有将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策略落实到初中英语复习当中,就会使学生对中考产生畏惧心理。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要以积极的教学态度对待中考英语复习这件促进学生发展的事情,将学生良好的复习情绪调整到极致,最大化地优化中考英语的复习效果,使学生在中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的英语答卷。
参考文献:
[1]赖秀慧.中考英语总复习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海外英语,2019(10):133-134.
[2]段丽云.关于初中英语中考复习策略研究[J].英语广場,2018(5):133-13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