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视角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0-12-23 11:25林琪琪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文人文

林琪琪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书面语言,是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是涵养个体意义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历经百年的“文白之争”,使文言文教学迷雾重重。统编本教材的一大亮点是文言文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相较于人教版小学教材,古文、古诗增幅30%,篇数占到了小学全部课文的30%,明显加重了传统文化的分量。教育是为了人的完整发展,文言经典中积淀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追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等,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生活方式等。

立足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语文教育自身的任务,反观实际课堂中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过分强调字词释义、文章串讲等知识的传授,人为肢解作品的整体性,使文言文教学索然无味。从文言文有限的认知角度来教授知识,过于突出知识的工具价值,而忽略知识化育生命的人文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大多数教师针对教材中的选编篇目,往往按部就班地教学,不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基本遵循一个套路,使文言文教学逐渐成为“因教而教”的任务。由于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有限,致使多数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对文言文教学意义忽视,从根本上丢失了从人文性角度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方向。

就学生而言,由于失去了文言文使用的语言环境,面对年代久远、生涩陌生的文言文,学习难度大大提高。教师逐字逐句地解释,忙于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学生则疲于记字义、译文。导致在教的过程中,师生经常纠缠于字词细微意义的区别以及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而忽视了对文言文中情感、文化等深层意义的挖掘,呈现出对其中人文因素的漠视。面对小学生,教师应适当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运用策略,让文言文发挥人文教育意义,逐渐成为吸引学生的“好朋友”。

一、文化本位——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小学对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在于引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培养兴趣非常关键。文言文教学是如何让学生缺乏兴趣的呢?首先是由于文言文缺少使用的具体语境,与当今时代用语相去甚远;其次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较为生僻,不易理解,学生“觉得很没意思”,文言文便逐渐陷入教学的艰难境地。

指导学生学习经典的文言文,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通过联系生活、拓展材料、激活想象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1.联系生活,走近文化

和文言文拉近距离,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其实离我并不遥远”。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拉近文本同生活、历史同现实的距离。可以利用体验法、猜读法、文言吟诵赛、记者招待会、辩论会等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历史人物变得丰满、亲近。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在对课文进行深入朗读后,可引导学生扮演两小儿进行争辩,要求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对话有理有据,从而激起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同桌之间分好角色后认真模仿,辅以肢体语言,让人物生动地展现。同时,文言文学习中辅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联系生活,把枯燥的文言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对小学生而言更加直观、生动。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有抵触情绪、畏难情绪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当前社会,颠覆传统和经典的东西过多,小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接触更是极其有限。正因为这样,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才显得愈发珍贵,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以一种更加亲切生动的方式来接近文言文,并领略它的珍贵。

2.拓展材料,探寻文化

其实文言文所具备的文化意义和教化意义实在不必多谈,从一波波的国学热中就能感受到。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在带着学生“读经典”“海量背诵”,对于学生的成长,一线教师最有“真知灼见”,受益一生的道理也理解得最早。在日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如何更好地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国际视野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这需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文言文的人文化育价值,通过拓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学习内容之中获益增多。

(1)教师拓展。

教师应该能够对学生文言文启蒙阶段的难易程度深度理解,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这是课上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有力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拓展,能够有效增加文言文学习的人文性。

(2)学生拓展。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如前所述,这是一个启蒙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不必过多地发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大量串讲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会养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惰性,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亟待分享。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由结合文言内容进行拓展。写作背景、作者概况、有趣的相关故事等都是引导学生自主拓展的好材料。经典的文言文本中本身就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如《伯牙鼓琴》中就有“古琴”文化、“知音”文化、“泰山”文化、“江河”文化、“高山流水”文化等,都是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学生的自由拓展意在经历一个自己挖掘文言文中文化的过程,并将文化分享到课堂之上,与教师的拓展相结合的同时,以学生的视角来挖掘文本之外的人文价值,使其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激活想象,感受文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生活知识少,但想象力极其丰富。因此,教师不要急着逐字逐句地去解释,而是应该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在想象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如以下教学片段:

(学生同桌两人,一人读古文,一人表达意思。)

师:你们发现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古文更加简洁。

师:这篇古文只有53个字,语言很简洁,但写出了楚人刻舟求劍的过程。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三个画面,能否试着各用一个字概括?

生:坠、契、求。

师:当楚人的剑“坠于水”,他“契其舟”后,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楚人,此时说这句话会是什么心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心满意足、得意洋洋、放

心、踏实等。

师:请你们试着用朗诵来表达楚人的心声吧!

(生练读)

师:如果能加上相应的表情,

楚人的心声就表达得更加充分了。(生加入表情练读)像这样想象着古人的心情,加入表情来诵读古文,更容易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师:这位楚人,当你入水之后没有找到剑,你的心情如何呢?

生:疑惑、失望、难过、不解。

师:根据你的想象,加入心情读一读。

《刻舟求剑》是一则文言文寓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重视想象,运用“一人读古文,一人读译文”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大意,并让学生直观感受文言文精练的行文特点。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故事情节转化为三个画面,通过创设情境吸引想象,体会楚人的情感以及作者在议论部分中所抒发的情感,借助诵读环节传达情感。学生置身于想象之中,设身处地地感受文言文诵读的断句方法、语气变化、音调起伏等技巧,感受其抑扬顿挫的韵味,在想象中深化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二、吟诵为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韵味

看,是由字形来领悟意义;读,是由声音或者兼由声音来领悟意义。因此,吟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味”。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吟诵与背诵,依据古人的经验来谈,10多岁的孩子最好能够背诵100多首(篇)诗文。之所以重视对文言文进行诵读进而背诵的方式,是立足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由汉语言文字的感受性决定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方法应用到文言文的学习中也不无道理,背诵及诵读皆是一种浸润式的学习方式,于无形当中就会沉浸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从中获取人文滋养。

吟诵应经历“读准确—读通顺—读明白—读出韵味”的过程。首先要把全文的字词障碍扫清,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在读的基础之上理解文意,进一步理解情感。在学生初读整体感知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情况,借助范读、个别读、齐读等朗读形式进行正音。古文读熟后,其中道理自然就有所显现,此时再次回读全文,学生自然会产生更深层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三个诵读的关键点。

1.放慢朗读速度

对于小学生而言,相较于常接触的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所以小学生在诵读时尤其应注意放慢朗读的速度。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证明,语速过快不利于语感的养成。语文课堂上仍然发生着读得过快,学生体会较少的现象,陷入个体涵泳少的学习误区,缺少了在诵读中的慢慢涵泳,文言文的人文性难以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2.吟诵停顿得当

文言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为便于学生的理解,都已加上了标点。初读古文时,先要讲究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节奏试着拖长音摇头晃脑地诵读。如一名教师在指导《学弈》时就有这样的设计:

师:下面可以按照各自画出的斜线朗读几遍,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一些。

(生练习)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之处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伴随节奏摇晃。(师示范读“弈秋,通国……善弈者也”,生笑。)你们不要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如此,你们也试试看,看看能读出滋味吗?

(生模仿读)

先标清节奏,紧接着教师示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与自己读古文时的不同之处,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吟诵文言文应该语速放缓,同时注意读出词句之间的停顿,从而吟诵出文言文的音韵、节奏等。经典的文言文反复读,说不清楚没关系,一知半解也没关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断句,自然得益。得益的诵读有两大优势,首先是对经典的有效积累,紧接着获得对文本情感的体会。

古代人对于文章,非常讲究诵读。梁任公先生曾说“念古文非摇头摆尾不可”,这是因为念到起伏、铿锵处,会忍不住地随之摇头晃脑,华美的文章之中蕴含着声律之美,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古文之中。这也是现代课堂所缺少的一种诵读的感觉和韵味。当然,并不是要大家穿上古装,刻意地模仿诵读,而是在感受文言文经典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由心出发地诵读。多读、熟读,直到古人的话如同自己的方言一样不召自来时,对文言文的学习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对其中人文意蕴的领悟自然水到渠成。

3.读出不同语气

在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语气的指导,通过对文言作品中节奏、语调等内容的指导,引导学生体味文言文作品的韵律美、节奏美。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将“情感”引入到感受语气之中,更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的心理,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感知古文的韵味。整个吟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以达到利用吟诵这一环节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和对内容的感悟。如一名教师在执教《学弈》时有如下教学片段:

师:两人在一起听讲,结果如何呢?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师:这句话中的两个“之”,指的是谁?

生:指的是专心的人。

师:该怎么读?谁来试试?

(生读)

师:这里应读出文言文的特点,字断气不断,如“虽——”“弗若——”。

教师借助“虽”的字义,联系上下文构建语言环境,指导学生在语速、语调上有变化地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诵读,重在形式自然且方法有效,能够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由理解到品读,进而想象读,读得不仅有层次而且有目的。注意节奏的停顿、语调的上扬、重音的强调、语速的快慢,借助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具体的落实。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背诵,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进而在扎实的文言文实践中,熟悉语感、积累语感,进一步体会语言规律。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自觉地增强自身人文底蕴,做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引路人。文言文经典对学生,尤其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历史久远,年龄和认知的局限让学生在理解、接受时存在困难。教师为人师表,很多时候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应尽力发掘文言文经典的文化性,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文言文的理解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含义都是“流动”的,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同一文言文作品的阐释和领悟都会有变化。小学经典文言文的学习,一味地依靠教师的宣讲、解释是难以取得人文性的教学效果的。要想取得涵养人文的效果,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虚心涵泳,这样学习的过程就会成为一种受传统文化感染、熏陶和浸润的享受。

(作者单位:北京亦莊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文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言文阅读专练
称象
嫦娥奔月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