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文本“热恋”,是读不出感情的!

2020-12-23 11:25高学雷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情深基调慈母

高学雷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中央教科所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课标也一再明确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大部分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总是“朗读课文”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国家教育部门对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有严格的等级要求的,达不到二级甲等是拿不到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也就是说,只有语文教师自己的朗读水平足够好,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朗读。

众所周知,朗读是把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是用有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所以,要想朗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对文本有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我觉得把这个过程比作青年男女热恋的过程还是比较贴切的。

我们无论朗读什么体裁的作品,要想把作品读好,基本都要经历下面三个环节:

一、熟悉作品——“相认相识”

要想朗读好一篇作品,必须在朗读之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第一步就是熟悉朗读内容,与作品“相认相识”。朗读者首先要对朗读材料认真阅读,整体感知,对朗读材料的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大致的把握。熟悉朗读内容是准确理解和深入感受作品的基础。

在熟悉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扫清文字障碍,规范读音;要对一些生字词、异读词的读音查阅字词典加以确认;对词语的轻重格和语流音变准确把握;对自己语音方面的薄弱之处要注意克服。规范读音有助于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庄重性和流畅感。如:

一(yì)只海鸥,一(yì)条帆船。一(yì)艘军舰,一(yí)处港湾。(《场景歌》)

课文每句开头都有一个含有“一”的数量词,如果不明白“一”的变调是不是很麻烦?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慈母情深》)

只有读准上面句中的轻声、变调、多音字,才能读通句子,读出情感。

二、理解作品——“相知相交”

理解作品,就是朗读者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作品,与作品“相知相交”。

1.确定朗读基调

对于作品的选材立意、构思布局、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都要认真推敲,准确理解,同时还应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倾向有所了解。通过反复阅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地仔细揣摩,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和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基调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朗读的主要的感情基调,或高昂,或悲哀,或深沉,或忧伤,或喜悦,或平淡……

你能判断出《上学歌》《夜间飞行的秘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三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吗?

《上学歌》的感情基调是欢快兴奋的;《夜间飞行的秘密》是说明文,语调是平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应该是沉重的、略带伤感的。

2.设计朗读符号

朗读者在阅读钻研作品、反复推敲作品时,为了更好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体现朗读的目的,往往在文字中做些标记,我们把这些标记称为“朗读符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得到大家公认的朗读符号。

(1)“∧”停顿号,一般停顿,可换气,亦可不换气。无论有无标点处都可以使用。例如: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松鼠》)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小英雄雨来》)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慈母情深》)

你有什么发现?是的,往往长句子会在主语后做不换气的停顿。

(2)“) ”连接号,只用于有标点的地方,连接较紧密,表示缩短原停顿时间,或不停顿连起来读,不换气。例如: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

)        )        )        )

万多件。(《莫高窟》)

(3)“·”重音号,为主要重音。

“     ”次重音號,为次要重音。例如: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慈母情深》)

三、感受作品——“深知深交”

如果说理解作品是与作品“相知相交”,感受作品则是细致地品味作品,与之“深知深交”。

感受作品,是指朗读者通过作品的文字刺激所产生的内心体会和体验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感觉到这符号所代表的具体的客观事物,感受到客观事物的存在、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激发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如果说朗读中,理解是基础,表达是目的,那么,感受就是从理解到表达的关键环节了。影响我们朗读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技巧纯熟与否,而在于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差异。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出的有声语言才能活起来,才有生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感受丰富、生动起来呢?首先,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即自己的生活积累,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丰富生活,不断地吸收、探究、挖掘、积累。其次,要借助想象和幻想,在朗读时形成内心视像,产生“情景再现”的感受,让朗读的内容在我们心里、眼前活起来,成为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感受可以分为两大类: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

1.形象感受

形象感受是指朗读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空间感受、运动感受,对所表达的内容中描述的事物进行具体能动的体验。这种感受主要来自作品中的形象性。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的“实词”,使作品中形象的东西在头脑中“活”起来,产生似乎“看到”“闻到”“听到”“摸到”一样的真实感觉。

形象感受运用的手段是联想和想象。朗读者用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填充、增补、丰富,通过想象和再造想象把作品中的文字描述变成形象的、连续的画面,使作家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色彩、声音得以呈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尝其味……同时注入与这些内容相应的情感,增强有声语言的强烈感染力。例如: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慈母情深》)

2.逻辑感受

朗读中的逻辑感受,是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对作品内容中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产生的一种感受;是朗读者对朗读材料的思想发展脉络以及层次、语句的关系,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一环扣一环形成的逻辑链条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文章的这种逻辑关系,顺畅地贯穿全篇,构成文章的网络。逻辑感受包括并列感、对比感、递进感、转折感、主次感、总括感等。在判断逻辑关系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关联词语帮助我们增强感受。朗读时也要注意没有关联词语的语句内部以及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例如:

朗读《观潮》时有一种递进感,我们就能够把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一文章脉络;朗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就有一种总括感,文章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而朗读《慈母情深》时把握“鼻子一酸”这一情感线脉络,在词句中品味慈母情深深似海的情感。

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不是孤立存在的,朗读时,既要注意具体感受,又要注意整体把握,二者综合运用。

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教学也应该算是一门教学艺术,本文只是稍微给大家打开了朗读教学的一扇门。如何走进这门教学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去探究。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情深基调慈母
“慈母”原本非亲妈
永远永远爱你
摩登基调
18慈母情深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定好生活基调
峡谷情深
电影《三个白痴》中的情绪基调种类
百威啤酒超级碗系列温情广告创意分析
6万字的情书
一“网”情深的勾股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