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发喜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绘本故事教学,应实现“三开放”——理念开放、创编开放和教学开放。理念开放,意味着师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放开手脚;创编开放,意味着绘本故事资源愈來愈丰富多彩;教学开放,意味着教学空间愈来愈敞开,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时空。
【关键词】开放式绘本 道德与法治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 以境育人
一、理念上的开放:回归生活
好的绘本故事应该成为“连接学生真实生活与内心体验的桥梁”。的确,远离了孩子们真实生活的绘本,无异于无源之水;远离了孩子们内心体验的绘本,无异于无本之木。从丰富的生活中寻找绘本故事作用于孩子心灵上的道德生成点,应该成为绘本故事深度融合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视点之一。
以二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不乱扔》为例,课文中有大量的插图。我在教学时,用本班秋游北海子时拍摄的与“不只是为了干净”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代替教材内容,如烈士陵园前的照片、北海子渔场周围的图片、湿地公园中枯木的视频等等,让孩子们充分参与欣赏和讨论:“我最喜欢哪种情境?”再以《傣泰家竹楼的传说》为例,在了解傣族建筑文化的同时,回归到本地生活中: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建筑是如何的?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无疑,这样的绘本与孩子们当下的生活对接,因而更具有真实感、生活感和亲切感,而这,不正是对当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之“远离生活、说教过多、尖锐刚硬”之尴尬现象的有力回应吗?这样一种务实的教学,对于孩子们是一种亲切的力量,对于教师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何乐为不为呢?
二、创编上的开放:以生为本
说明式叙事绘本也罢,讲述式叙事绘本也罢,哪怕它是以补充、深化的方式出现的,都应该以辨析明理为主。既然强调“补充深化”,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创编上的开放。这种创编不是任意编造,不是空中楼阁,而应结合孩子们的内心实际进行有意义、有价值、有分量的创编。
例如,二年级上册《家乡特产养育我》中有一个副版绘本故事《马头琴的传说》,永昌没有“马头琴”,那么我们可以创编一个自己身边有“家乡特长”的民间故事;《小宝,不可以》,本就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那么教师何不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情进行合理的续编呢?同样的,《古诗词中的月》也是开放的呀,教学时可以分组让孩子们续编自己心目中的月、自己家乡的月的故事;《这时应该怎么办》更是开放式续编创编的典型范本,何不让孩子们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多元续编思路和风景呢?
或许在创编过程中,孩子们有一些幼稚或不成熟的思路,而且不同思路并非就一定意味着开放,也意味着狭窄、局限与拘囿,但这恰恰是“同济群体”的有力体现,恰恰是以生为本的真实体现。说实话,一定不能把创编的顺畅和完美当作德育好课堂的标准。续编或创编中的狭窄、局限与拘囿,才是平实、扎实和真实德育课堂应有的风景。抓住这些契机进行纠偏和重编,才是对学生更好的淬炼、锻造与滋养。
三、教学上的开放:以境育人
曾有专家言:“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所谓“水”,主要是从教学形式上而言的,即多一些柔和、多一些情境、多一些温润。仅仅让孩子们看图说话是不够的,配之以摇曳生姿的录像、清晰逼真的多维动画、兴致盎然的游戏、惟妙惟肖的配音,等等才是激活孩子们学习力、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应有之义,正所谓:“多一些情境,使绘本化静为动;多一些开放,使绘本化虚为实。”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中的《我们小点儿声》的绘本《声音》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与之相适合的声音——其间不同声音的情境中所呈现出的文明的氛围,给予孩子们深深的体验、领悟与滋养;教学《大家排好队》中的绘本《守规则,懂礼让》时,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把真实的新闻图片(包括学校最新拍摄的规则方面的图片)与绘本画面有机结合起来,使规则意识以“耀眼和形象”的方式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还可以把绘本故事同课本剧、小品、心理剧、情景剧等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新颖和多姿的教学系统。实践证明,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因为开放式绘本故事所打开的道德版图愈广阔,孩子们愈能汲取到鲜活的道德力量,自然,道德的成长、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成长也就在情理之中。
从理念上的开放到创编上的开放再到教学上的开放,隐含着我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一种期盼,那就是:相对于静态的单项灌输而言,绘本故事自身的魅力,更高效地助力于学生的道德生成、品性纯化和情感滋养,以及其间多彩多姿的教学形式,无疑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更为理想的境界。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把这种期盼和境界变成现实,并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渐行渐宽。
参考文献:
[1]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2016,(8) :14.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开放式绘本故事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