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岩
【摘要】小学低年级孩子的美术学习,既要强调“像”,又要格外重视“不像”。比如,在素材选择中强调“像”和“不像”,在绘画实践中演绎“像”和“不像”,在评价反思中落实“像”和“不像”,以此发展学生的美术想象力,提高孩子们的美术素养、创新素养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 素材选择 绘画实践 评价反思
一、在素材选择中强调“像”和“不像”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触摸美术,还不知道如何去画画,包括大小布局、颜色选择和素材选择都是两眼摸黑。特别是素材选择中常常有“无米可炊”之感。此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强调什么地方应该“像”,什么地方应该“不像”。教师的强调一定要掌握分寸感——让孩子们确切地知道应该画什么,但绝不能拘泥在“像”中而没有创新、扼杀创新、屏蔽创新。或许仅仅是几个字的暗示或提醒,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作出令人惊喜的创新作品。
比如,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我的太阳》的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太阳的形状和色彩必须要“像”(圆和红),但太阳内部的图案一定要“不像”——可以是“害羞的小姑娘”,可以是“瞌睡的小伙子”,可以是“红彤彤的向日葵”。同样的,在《我跟月亮做朋友》的教学中,一定要强调月亮的形状和色彩一定要和现实中的月亮要“像”(弯弯的和金黄色的),但月亮的表情一定要“不像”,月亮内部的景色一定要“不像”,月亮下的故事一定要不像——谁有谁的精彩。
素材选择环节,可以让孩子们充分谈论:“我想画一个月亮公主。”“我想给月牙儿按一个弯弯的鼻子”……当孩子们的讨论趋于统一答案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拓展范围和视域:“除了在月亮下跳舞之外,还可以干什么?比如,能不能做游戏……”总之,尽力敞开孩子们的美术多元视野,在“好不好”和“不像”的地方进行素材选择,才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和智慧所在。
二、在绘画实践中演绎“像”和“不像”
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教师在孩子们的绘画过程中不能过度放权,而是时时进行必要的阻之、疏之、拨之、引之,使之朝着正确而多元的创作方向挺进。
比如,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奇妙的撕纸》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孩子们撕出一个美丽的图案,在这之前,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棵树的形状,意即可以在美术本上撕出树的图案。结果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很多同学都在撕出了“树”——可见,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多强啊。于是教师赶紧按下“暂停键”:“停停停,怎么都是树呀?完全可以撕出一个小兔子、一个小飞机、一只蝴蝶、一个飞机……”
更多地方都应该有教师的影子:思维阻碍时、前后衔接时、柳暗花明时等等都给予必要的引领;“像不像”的地方,一定要引领孩子们做到逼真的“像”,十分的“像”,惟妙惟肖的“像”;“好不好、妙不妙”的地方一定要做到“不像”——素材不像、思路不像、笔锋不像、布局不像、更多的绘画元素都不像。的确,完全写真,那是摄影;特别像,那是模仿;永远不变,那是科学。唯有求变、求新、求奇,才是创意美术的本质,才是值得我们下大功夫迈出建设性步伐的。
三、在评价反思中落实“像”和“不像”
美术作品完稿了,一定要给予孩子们合适的、多元的、正向的评价。因为某些评价一旦落地生根,就会成为孩子们以后绘画中的“风向标”。以评促画、以评促改、以评促看,应该成为美术学习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足的地方委婉地指出,“闪闪发光”的优点绝不无视;既要评价画作中“像不像”的地方,更要评价作品中“好不好”(即“不像”)的地方,以此强化个性绘画和创意绘画的意识,引领孩子们在美、个性、诗意的地方收获精彩。
比如,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七彩飞虹》的教学中,面对孩子们创造的形态各异的“飞虹”,教师着重评价了和“飞虹”像的地方:弯弯的飞虹,各种颜色的飞虹,横跨在半空中的飞虹;教师更着重评价了“不像”的地方:“哇,這个孩子的想象力真奇妙啊,飞虹上居然站着一个小兔子!”“嗯,你的画面更有创意,飞虹上居然有一群做游戏的小动物。”“你的想象力真丰富,飞虹下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好的美术要“擦亮属于自我发现和审美的天眼。”上述评价不正在擦亮孩子们的天眼吗?不正是拓展自我发现的渠道吗?不正挖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吗?美术教师应该通过正向评价,促使孩子们进行美的发现、美的创作和美的享受。
做实做精做好小学低年级美术中的“像”与“不像”工程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为孩子们最基本的绘画功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能够打开、丰富、激活孩子们的美术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这里的“像”意味着美术的基本功得到了扎实的提高,这里的“不像”意味着发现另一个多姿、丰富、个性、创新的美术的乾坤。但愿,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步入到这样的乾坤中渐行渐深。
参考文献:
[1]钱初熹.与大数据时代同行的美术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