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2020-12-23 04:09王燕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英语教育思辨能力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聚焦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问题。在梳理了思辨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后,分析了导致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薄弱症”的原因,进而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教学方法两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发展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燕,上海海关学院海关外语系。

作为二本院校英语专业的资深教师,笔者二十年来教授的各种英语基础课、专业课已有十余门,对所教学生的总体印象是:他们绝大多数都很可爱、乖巧,可总让人觉得缺少点儿什么。上课的时候,他们针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流于肤浅、讨论的时候几句话过后就没词了。写文章需要论述、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他们常常脑子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又不知从何谈起。这些问题累积到大四做毕业论文时就显得更加突出:选题要么大而无当,要么老生常谈;内容要么是材料的堆砌、缺乏符合逻辑的组织,要么是随意的感想、缺乏论述和辨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推手就是思辨能力不足,这已成为英语专业培养的短板。

放眼世界,对学生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培养已然是当今全球教育的一个热点关键词。生物语言学家鲍埃克斯指出,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仅仅花力气学习与掌握知识点,很可能在校学会的东西毕业就已陈旧。如果将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美国的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遍推广这门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思辨能力已经成为美国大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无论学生所选择的是什么专业,都要学习这门课程,因为思辨能力的高下至关重要,“学业的质量、工作的绩效、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处事的成败都取决于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水平”,而这种水平正是“思辨能力”运作的结果。

学界对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普遍的观点是“思辨能力是優秀人才的重要素质”“属于人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正是基于这种共识,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可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已被列为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在2014年颁布的《英语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了培养思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更具挑战。近几年的权威实证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一、二、三年级的思辨水平均高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但仅有一、二年级的差异达到统计要求,其差异逐渐缩小,第三年时已无显著差异”。为什么思辨能力在更高起点的英语专业学生经过三年专业学习后,思辨能力发展的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文科生呢?专业教育和教学方法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和改善呢?

在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即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这一术语在西方被广泛使用。我国不少学者将其译为“批判性思维”。文秋芳指出该译文歪曲原义,容易引起负面误解,建议译为“高层次思维”,或曰“思辨能力”。根据维基百科定义,“critical thinking”里的“critical”意为“crucial”(关键的)或者“highly important”(至关重要的),与“批评”和“否定”相去甚远。

至于“思辨能力”的定义,颇具权威性的有三种: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的经典定义为“思辨能力是以决策为目的的、理性的、深入思考”。马修·雷普曼(Matthew Lipman)的定义为思辨能力是技巧性、负责任的思考,由于它对语境敏感、依据标准、能够自我修正,良好判断的判断由此而产生。杰拉德·M.诺斯奇(Gerald M. Nosich)认为思辨能力是针对思考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思考思考本身,目的是让思考变得更为有效。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给思辨能力给出一个更为全面的定义: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指思考辨别、分析判断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主体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缜密深入地进行思考,分辨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有目的地选择正确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解决问题。

思辨能力作为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必须是深度的、合理的、逻辑严密的,能够解释说明问题,且可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那么,究竟可以用哪些标准来考量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呢?文秋芳深入研究了三种权威理论。第一种是1987年,美国哲学联合会(American Philosophic Association)召集45位专家经过两年研究完成的“特尔斐项目”(The Delphi Project),构建出思辨能力的“双维结构模型”。第二种是美国思辩中心(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构建的思辨能力“三元结构模型”。第三种是林崇德于2006年提出的“三棱结构模型”。文教授团队通过深入对比研究,扬长避短,提炼出包容性最强又直观易懂的一套我国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层级模型”。该模型主张将思辨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样区分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元思辨能力位于顶层,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行为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对底层执行管控。位于底层的是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将这两种思辨能力置于上下层关系,目的是突出思辨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能力中的主导作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思辨能力首先是思维者在主观上清晰地认识到在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推理、评价三项大技能,同时思维应尽可能符合清晰、相关、逻辑严谨、深刻、灵活的五大标准,思维者本身还应具备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的情感特质。上述因素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就是良好的思辨能力。可见,一个思辨能力强的人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掌握各种思辨技巧,并能以符合标准的方式在实际中将其灵活运用,还要具备好奇质询的眼光、开放包容的心态、勇敢自信的性格、正直坚毅的道德素养等情感伦理因素。当然,面对的实际问题如若涉及某种专业技术领域,还必须懂得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使思辨能力有英雄用武之地。

理清思辨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后,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相形与其他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思辨能力的发展与进步比较微弱呢?文秋芳教授认为,“英语专业一年级的起点水平至多是本族语者小学高年级水平”,英语专业前两年是打基础阶段,学习的过程以模仿、复现、记忆等重复性训练为主,对分析、推理、评价技能的演练较少。到了高年级段,虽有专业课程开设,但由于语言水平所限,思辨能力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也有限。而其他非语言专业的文科类学生,由于没有语言障碍,可以直接切入学科专业理论的学习,其思辨技能训练的机会远多于英语专业学生。因此,就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思辨能力进步幅度不大的局面。由于掌握一门外语往往要花费更长的有效学习时间,许多外语专业学生一头扎在外语书堆中,很少涉猎文史哲书籍。一些学生担心受到中文的影响,甚至到了非英文不读的程度,结果知识面相对狭窄。还有一些英语专业学生陷入考证热圈:四六级、四八级、剑桥商英、口笔译,以致发展到热衷于考证而放弃正规课程的极端功利主义。这就是为什么在综合性大学或全国性范围内,英语演讲比赛的头筹往往被非英语专业学生所垄断。在大学的讨论或辩论中,但凡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的话题,外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几句话后便理屈词穷,只有听得份了。

思辨能力匮乏直接妨碍着学生创造力、探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外语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大大制约了他们考研深造和工作表现。既然如此,那么应如何培养和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国二本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来谈谈解决方案。

首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必须以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为前提。由于我国教育长期缺乏思辨传统,一线教师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思辨能力的教育。教师应积极学习国内外有关思辨能力的理论书籍和教材,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路,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才能有效指导学生。

接下来要做的是坚决转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从过去只培养单纯的外语人才,转变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这一呼声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专家学者当时的普遍共识是: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而大量需要的是外语与经贸、法律、新闻等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从90年代起,各个外语院校都纷纷推出了“英语+特色專业”的人才培养项目,例如外贸英语、法律英语等,应该说这种方向定位是科学合理、符合学校特点和市场需求的。

在培养目标合理、课程体系调整到位的前提下,接下来要至关重要的就是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第一,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多数时间都被跟读模仿、重复记忆、句型操练等机械性多于创造性的活动所占据,我们提倡在英语专业各门课程中更多融入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学习任务,例如运用“听/读——研讨——写作”这一学习模式,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提升思考辨析能力。可以布置的任务包括,围绕某一专题观看英语音频或视频节目,阅读相关的英语读物,用英语记录心得感想;接下来参加这一专题的小组讨论,用英语发表见解,引发互动,乃至争论或者辩论;最后是围绕这一专题写一篇英语作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既锻炼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英语语言水平,自然获得社会文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最重要的是,经过讨论、辩论和写作,学生摄取到的不再是几个英文单词和句子,而是听读材料中蕴涵的文化哲思。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交锋,无疑增加了其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精选听读材料,设计一些易于引发争议的论题,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和潜力。

第二,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掌握正确记笔记的方法。记笔记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本领,对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教师讲课总是循着某种框架或大纲而展开。科学合理的笔记应反映出这一大纲和框架。一堂课的主题、主要观点、次要观点、甚至例子或者自己的疑惑点,若都能在笔记中有所体现,这样的笔记就是成功的。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思想一定是集中且活跃的。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做笔记。例如,每读一个章节,就写一段话来总结一下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稍做引申和评价。做笔记这一活动其实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积极思维,把握老师或作者的思路,促进对讲课和文章内容的认知;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评判和反思,鼓励学生引入自己的观点。这两个层次的活动都能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前者在于捕捉和了解,后者在于评价和反思。如果认同,就模仿接受;如若反对,就质疑挑战。学生的学习就能摆脱消极被动,实现与老师和作者的积极对话。

第三,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式,即使大班上课也要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简短讨论辩论,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四,课程结束前可以花五到十分钟,让学生就相关话题,当堂速成一篇“迷你”作文,一个段落,甚至几句话都可以,教师也不必苛责语言错误,重要的是让学生毫无禁忌地自由表达。内容可以概括当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或进行简短评论,或提出一些疑问。这样做的好处是,占用时间不多,学生的即兴写作得到锻炼,思辨能力也自然提高。教师也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甚至还能顺便起到考勤点名的作用。

第五,高度重视写作教学,把写作融入所有可能的教学环节中,甚至包括口语课。思辨能力的核心是评价,评价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的作品。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文写作就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作品。写作是思想的产物,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由一个个思维产物按照某种逻辑链条关联而成。如何让自己的思考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并简洁明了地用英文呈现出来,绝非易事,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揣摩。写作训练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必然能够提升思辨能力。传统的英文写作教学并不注重考查学生文章的实质性内容,偏重观测文章的框架结构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评价方式中心在形式而轻思想使得学生英语作文流于形式,内容空洞。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轻视思辨能力的结果。鉴于此,教师应调整评价标准,对内容观点有创意的作文多做正面点评,特别鼓励有独到思想的同学。长此以往,必然会推动学生思辨能力的增强。

第六,依托导师制平台,开展读书讨论会。由于我校广泛施行“导师制”。導师们可以在学生中间组织读书讨论会,阅读内容可以事先统一安排,也可以是每个同学自主选择阅读的。每个月大家共聚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每个人提供阅读精粹、感悟和议题,大家质疑、思考、辩论、讨论,自然形成一个思辨交锋场。

第七,英语教师在编写教材和设计授课内容时,应尽量安排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活动和练习。课程内容应在培养外语技能的前提下,以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尽量把外语当成获取信息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练习的设计也应以案例分析、启发阐释、分析、讨论、评价、质疑为主导,避免过多地纠结于语言的使用方法。

第八,测试方式也得改变。专业课程大量采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如果是口试,那就应围绕一个问题发表自己思辨式的见解。在所有课程的考核环节引入形成性评估机制,学生平时的阅读、写作、课堂参与等都被列入计分范围。课程结束,教师也要及时设计分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感觉,做到心中有数、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目标不能拘泥于对语言点的机械记忆和学生对语言现象的被动式接受,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整个课程流程有机结合,体现出“学、研、思、辨、行”的特点。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入思索、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报告展示、质询辩论,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辨的好习惯,他们的学业水平、整体素质、就业竞争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Cedric Boecks, Language in Cognition: Uncovering Mental Structures and the Rules behind Them[J]. Hong Kong: Blackwell, 2010:14.

[2]Vincent Ryan Ruggiero, 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9th Edition)[J]. New York,McGraw-Hill, 2011:1.

[3]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2013,1.

[4]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S].2010-2020,12.

[6]文秋芳(等五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7]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8]Mark Mas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J]. Hoboken, NJ, USA: Wiley-Blackwell, 2009:2.

[9]Gerald M. Nosich, Learning to Think Things through: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4th Edition PDF ebook.)[J]. Prentice Hall, 2012:2.

[10]文秋芳.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猜你喜欢
英语教育思辨能力教学改革
五年制高职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文化建设探索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浅谈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