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臣,李国政,林月华
(海口市中医医院,海南 海口)
林月华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 余年,学验俱丰,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多获奇效。笔者为林月华主任医师学术继承人,待诊于侧,获益匪浅。兹结合随师体验,将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感悟经验介绍如下,以示其活用经方之一斑。
患者,女,50 岁,2019 年5 月9 日初诊。患者诉3 月前受凉感冒,经治疗后感冒症状好转但出现咳嗽,每于入夜加重,服中西药诸多,罔效,伴有体重下降,因其家人有肺癌史,故忧心忡忡,但多次行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见:咳嗽,痰色白微粘,尚易咯出,情绪波动则加重,畏风,汗出,口干苦,纳差,食后腹胀,便溏,失眠,舌淡苔薄白,脉弦。辨证为半表半里,呈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证。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乌梅、五味子二药敛肺止咳,组方:北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酒黄芩6g,煅牡蛎15g(先煎),栝楼根10g,乌梅10g,五味子5g,7 剂,日1 剂,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嘱其调起居,畅情志。2019 年5 月16 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诸证均减,守方续服5剂,后电话随访,诉共服12 剂中药,咳嗽痊愈。
按:患者起居不慎外邪由表而入,经治不彻故邪留恋不去,邪袭肺位,故见咳嗽,邪犯肌表,营卫失和,故畏风、汗出。久病不解,忧虑日增,少阳气机郁而不通,郁而化火,火熏上窍而出,表现为口苦、口干。郁热扰心,故夜寐欠安。患者病程3 月余,久病经日服药频多,损伤脾胃,脾阳受损,故见纳差、食后腹胀,大便稀薄之象。故可辩其证寒热同存,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底方来和解表里,寒热同调。新咳多为外感,当以“宣散”为主;久咳日久,多有肺气耗散,当以“收”为主,故少佐乌梅、五味子收敛肺气。
患者,女,60 岁,2019 年3 月10 日初诊,患者反复腹泻1月余,于当地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经西医治疗月余腹泻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伴有体重减轻约10 斤,为求中医治疗特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体瘦,精神紧张,每日大便4-5 次,大便质稀色黄,夹有少许粘液样物质,无血便,便后肛门无灼热感,伴阵发性腹痛,便后腹痛症状可缓解,伴口苦、口干,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胖大舌,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弦滑。辨证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证。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败酱草、薏苡仁、苏叶、防风,寒热同调,利湿化浊。组方:北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酒黄芩6g,煅牡蛎15g(先煎),栝楼根10,败酱草30g、薏苡仁30g、苏叶10g、防风5g,7 剂,日1 剂,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嘱其调起居,畅情志。2019 年3 月17 日二诊,患者复查电子结肠镜及活检回报仍提示为结肠溃疡,心情大悦,诉腹痛、纳差、乏力症状较、口干苦前明显缓解,大便先干后溏,便头努挣方能解出,后段呈糊状,次数减少为每日2-3 次,仍可见少呈粘液样物质。胖大舌,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弦滑。北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酒黄芩6g,煅牡蛎15g(先煎),栝楼根10,败酱草颗粒30g,薏苡仁颗粒30g,大黄颗粒3g,紫苏子颗粒10g,防风颗粒3g。2019 年3 月22 日二诊,患者诉腹痛、纳差、乏力、口苦症失眠症状基本改善,大便前段干结明显,解便困难,后段呈糊状,次数为每日2 次,仍可见少呈粘液样物质。胖大舌,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弦滑。北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酒黄芩6g,煅牡蛎15g(先煎),栝楼根10,玄参颗粒10g,麦冬颗粒10g,地黄颗粒15g,败酱草颗粒30g,紫苏子颗粒10g,苦杏仁颗粒10g,山药颗粒30g,防风颗粒3g,当归颗粒10g。守方续服14 剂,后电话随访,诉服药后大便基本正常,一日一次。
按: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肠辟”等范畴。正如《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患者素有脾虚,太阴脏寒失温,运化失常,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加之忧虑太过,疏泄失常,致少阳枢机不利,相火内郁上扰,终发展为寒热错杂之泄泻。故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底方来疏肝理脾,寒热同调。风能胜湿,通阳不在温在于利小便,故同时伍以疏风清利之品。但治疗后期患者出现便秘与粘液便同见,乃湿邪虽去,肠津也损,故见该症,经合用增液汤寒热同调,清润同用后得与痊愈[1-2]。
患者,女,55 岁,2019 年5 月9 日初诊,患者因头晕诊断为高血压病在我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不慎扭伤出现腰部疼痛,翻身、行走时疼痛加重,行腰椎CT 示:L3/4、L4/5 椎间盘轻度膨出,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自腰痛发病后患者大便5 日未解,服用乳果糖治疗无效,患者较为忧心大便未解,要求中药治疗,刻下症见:患者体瘦,表情忧虑,腰痛,转侧时疼痛明显,腰部下肢冷,口苦,腹胀,眠差,小便偏少,大便未解,舌淡苔薄白,脉沉。考虑为气郁湿阻津停致大肠传化失常,拟方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处方:北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酒黄芩6g,煅牡蛎15g(先煎),栝楼根10g,大黄10g,5 剂,日1 剂,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二诊:上方2 剂后患者诉服药期间每天大便保持2 次,质稍干结,腰痛明显减轻,口苦改善要求再服中药,遂与原方去大黄。
按:中医认为“肝木之性在于疏泄,饮食入胃,全赖肝之气以疏畅调达水谷乃化;患者腰伤卧起困难,心神大乱,情志郁积,“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设肝之疏达失常,每多伤及脾胃之气,则不能疏泄水谷,出现大便秘而不结之症,取柴胡桂枝干姜汤温中理气以恢复脾胃升降之功能,并伍大黄推陈致新而治之。正如田雨河先生所言本方可温暖中阳的同时又振奋全身之阳气,故能复中焦之升降,执中运以达四旁,脾胃为中焦之枢纽,中焦气运升降有序,清者得升,浊者得降,便秘得通[3-4]。
刘某,女,33 岁。2019 年11 月20 日初诊。主诉:失眠近3 月余。患者自诉因感情问题,经常熬夜,休息和饮食极不规律,后出现入睡困难为主,伴见面部痤疮,以两侧脸颊为甚,平素心情烦躁,易激惹,时有腹胀,稍受凉易腹泻,平素大便时干时稀,每日2-3 次,小便调,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微腻,脉弦细数。考虑为阳气不振、郁热扰神,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北柴胡10g,桂枝12g,干姜10g,酒黄芩6g,煅牡蛎30g(先煎),栝楼根10g,党参15g,炒白术30g,茯苓15g,炙甘草10g。每日1 剂,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连服15 剂,药后安卧如常人,颜面痤疮亦明显好转。
按:《灵枢·寒热病》:“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口问》有“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类证治裁·不寐》言:“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人与天地相应,昼醒而夜寐,本例患者因心情、作息、饮食等多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阴阳失交,而出现夜不瞑。但观其病性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故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而取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5]。林师临证除根据条文方症对应运用外,更多于从形-神-证三结合的角度去应用本方,即一观其形:患者形体多为偏瘦,以中年女性为多,尤以更年期妇人多见;二察其神:患者多夹有焦虑、紧张、烦躁、易怒、优愁等不良精神状态;三审其证:无论何种性质的疾病,只要符合上热下寒证则可以加减用之,上热可见面红、目赤、咽干、口苦、痤疮、口腔溃疡、手脚心发热等,下寒可见怕冷、腹胀、纳差、肢体冰凉、腰膝冷痛等。林师应用本方不拘泥病名,以察人为先,人证结合,其法简明,其治效卓,值得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