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晶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46)
胆管结石属于肝胆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疾病类型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引发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包括胆道淤积、蛔虫与感染等,继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则多与胆囊疾病相关[1]。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临床治疗胆管结石的常用术式,在治疗时还应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旨在探究围术期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本院治疗的40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为20例。其中,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9~79岁,平均(44.32±1.32)岁;结石部位为胆总管上段7例,中段6例,下段7例。B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8~76岁,平均(45.15±1.28)岁;结石部位为胆总管上段8例,中段5例,下段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常规护理,即术前评估,术中协助和术后并发症预防。A组:围术期护理,具体见下。
1.2.1 术前准备
指导患者术前2周禁烟,行深呼吸练习,并有效排痰,坚持低脂饮食。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
1.2.2 术中护理
手术护士常规准备胆道镜、腹腔镜和注射器等用品,嘱患者取头高脚低平卧位,并左倾15~30°。行全身麻醉,常规消毒皮肤后建立气腹。于脐部下方或上方做一弧形切口,于腹腔中推入气腹针,使腹压维持在1.7~2.0 kPa。于右侧锁骨中线偏下约3 cm、右侧腋下前线肋缘以下和上腹中线偏下约3 cm处置入Trocar。有效分离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并充分暴露胆总管,解剖胆囊三角区。抽取胆汁,用剪刀将胆总管剪开,使用取石钳等工具取出结石,使用腹腔镜全面探查胆总管,并将结石标本放置在标本袋中。有效冲洗胆总管,保证结石去除彻底,全面缝合胆总管,保证无渗漏后将胆囊床分离并切除胆囊。于胆总管旁侧放置引流管,保证腹腔内部无积血。
1.2.3 术后护理
术后将患者转移至麻醉苏醒室,观察患者的苏醒情况及体征变化,若有异常应立即处理,无异常则转至普通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评估患者的胆道狭窄、胆道结石残留、胆道扩张、感染、胆汁渗漏和出血等并发症情况;利用自制评价表评估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行为、服务态度、护理技能与沟通技巧,共60分,分为满意(41~60分)、基本满意(21~40分)和不满意(0~20分);记录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中,出现1例(5.0%)胆道狭窄,1例(5.0%)胆道结石残留和1例(5.0%)胆道扩张,并发症发生率为15.0%(3/20);B组中,出现3例(15.0%)胆道狭窄,2例(10.0%)胆道结石残留和2例(10.0%)胆道扩张,1例(5.0%)感染,1例(5.0%)胆汁渗漏和1例(5.0%)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50.0%(10/20),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 组中,护理满意11 例(55.0%),基本满意8 例(40.0%),不满意1例(5.0%),满意度为95.0%(19/20);B组依次为6例(30.0%),7例(35.0%),7例(35.0%),满意度为65.0%(13/20),A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 组的术中出血量为(2 0.3 4±1.6 5)m L,B 组为(35.48±1.95)mL;A组的住院时间为(7.32±0.15)d,B组为(9.65±0.27)d,A组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症状包括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梗阻、高热、黄疸和上腹部疼痛等,易反复发作[2]。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术式,其具有微创性和安全性高等优势,大大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但患者围术期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影响治疗预后。手术期间的科学体位和规范操作可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不良事件,进而保证患者的手术效果。围术期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手术治疗要点,并快速且精准的协助医生进行相关操作,缩短手术时间[3]。此外,围术期护理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治疗周期,利于病情康复。结果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护理满意度高于B组;出血量与住院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金瑞[4]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围术期护理可改善该术式患者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