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

2020-12-22 21:18廖爱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治未病慢性病饮食

廖爱珍

(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2)

据调查显示,造成我国人口死亡的原因中,85%来源于慢性病,其中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以及超重等,我国的慢性病已经上升到一个难以控制的水平,且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病程长、服务需求大”等特点,是影响国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1]。而在慢性病的进程中都有一段很长的潜伏期,有研究提出,此期患者若能得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阻断或延缓慢病人群转变为慢性病的进程[2]。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进展的方法[3],本研究通过古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与实践,提出针对慢性病的一些中医护理举措,以评价“治未病”理论在中医护理中的可行性与推广价值。

1 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护理的优势

治未病思想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并提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可见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随后在唐代、明代、清代,先后有古人提出“治未病”的理论,《金匮要略》中[4]:“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再次强调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意义,都在告诉人们应注重身体的保养,固正气,以求未病前培正辟邪以防疾病的发生,病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进展。病程控制后继续用药防止复发。

2 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2.1 病情观察

在病情尚未明确诊断之前,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对患者的症状及提涨开展综合分析,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要及时捕捉潜在并发症的先兆,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恶化。治未病思想运用在慢性病护理过程中应着眼于健康人群的平素养护,未雨绸缪,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病情突变或并发症的发生。

2.2 情志调摄

有许多学者研究慢性病与情绪之间的相关性,例如从肝脏到抑郁症,多数医生都认识到这种观点,即抑郁症与肝气郁结的证据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5]。另有研究认为,因神明由心主,五志过极,它们可能会对患者心神造成损伤,另外由于心主血脉,患者的生理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其他器官异常。例如,心脏和肾脏不交、心脉瘀阻、心肝火旺等。由于慢性病症状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患者常出现焦虑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后期治疗。此时护理可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详细告知中医疗法的临床优势及其特点,或举例介绍经中医干预后病情好转康复的患者情况,解除其顾虑,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取得患者信任与配合,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3 起居调护

起居调护则是首先要保持身体的健康、精力充沛,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6]: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宜“早卧早起,以鸡俱兴”,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说明了人类应根据不同季节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与措施,避寒就温,保持充足的睡眠与充沛的精力,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同时古代养生家主张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应比年轻人延长,以减少人体消耗,并需要午睡,消除半日的疲劳。

2.4 饮食调护

中医护理注重从整体理念出发,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后,即辨证施护,同时注重预防为主的护理原则,内容包括养生、情志、饮食调护等,其中饮食调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饮食不仅能够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也能调和营养,增强体质,还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饮食调护中以“四时调摄”为主要原则,即根据季节变换食用相应物质。同时在体质上也有差别,肥胖者应多食粗粮、高纤维食物,消瘦者应多食甘润生津的食物,对于老年人而言,饮食上提倡易消化、清淡、低油脂、富含营养物质、生津、益气、壮阳的食物。

2.5 运动养生

通过形体的锻炼不仅能够促进肢体血液流通,强筋健骨,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改善精神状态。《吕氏春秋》从形、气关系上指出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危害,并阐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身衰,但运动需要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以自身耐受程度为主,不可过分运动,从而达到气血流畅、关节伸缩自如的目的

3 讨 论

总之,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慢性病将成为影响老年晚年生活的主要疾病,其带来的巨大社会负担已不容忽视。通过治未病理论经验的不断实践与完善,其在中医护理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其价值体现在践行了超前服务意识,预见性的养护,防患于未然。这为慢性病的诊疗提供更有利的参考依据,并且创造了多维的角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治未病慢性病饮食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春节饮食有“三要”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