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镜
(中日友好医院CCU,北京 100029)
心脏起搏器简称起搏器(pacemaker),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临时起搏器即体外携带式起搏器,电极导线经外周静脉(常用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送至右心室,电极接触到心内膜,脉冲发生器固定在体外。紧急床旁临时起搏是在床旁无X线设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抢救措施,大大提高了严重心律失常的抢救成功率。电极移位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电极移位可通过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并减少发生,现对紧急床旁临时起搏器电极移位的原因和护理干预作综述如下。
1.1.1 电极的选择
术者选择恰当的电极,对防止电极移位有重要意义。临时起搏器电极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球囊电极,也称为漂浮电极,一种是普通电极,两种电极各有优缺点。漂浮电极前端为可充气的球囊,柔软,顺应性好,易到位,操作时间短,所以紧急情况下床旁植入的临时起搏器多选用球囊电极。但它与室壁接触不稳定,易发生电极移位,而且在心跳骤停、严重三尖瓣返流者可能植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起搏成功率。普通电极的硬度及韧性均较漂浮电极好,易塑形,到位后与心内膜接触稳定,不易脱位,不受血流动力学影响,但在盲插的过程中易损伤心肌,致心脏填塞,陈安芳[1]等研究也证实,普通电极比球囊电极对高敏肌钙蛋白的影响更大。徐强[2]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外接永久起搏脉冲发生器进行临时起搏,患者活动不受严格限制,电极稳定性增加,但是手术难度、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都增加。
1.1.2 静脉入路的选择
常选择的静脉入路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粗直,容易将导管送至右房,紧急情况下常采用股静脉盲插,此法合并症少,但感染几率大,导管不易固定,对患者活动限制严格,易发生电极移位。锁骨下静脉较粗大,易于穿刺,电极易于到位,对患者活动限制相对较小,缺点是穿刺并发症多于股静脉途径。颈内静脉管腔粗大,与上腔静脉和右房几乎呈一直线,电极容易到位,缺点同锁骨下静脉途径。原则上首选术者最熟练、快捷的血管途径进行。
1.1.3 其他因素
紧急情况下术者未采取多种手段判断电极是否准确到位,未反复多次进行测试。
护士未接受规范系统化的专科培训,医护术中配合不够默契,电极移位的观察和紧急救护能力不够;起搏器体外部分未充分有效固定;未严格床旁交接患者及起搏器;健康宣教不到位,患者任意活动或约束不到位。这些因素均可致起搏器电极移位或移位未能及时被发现和处置。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内膜平滑或者老年患者肌小梁萎缩,电极不易附着在肌小梁上;患者恶心呕吐,咳嗽咳痰,不能耐受长时间平卧;患者意识障碍,烦躁不安,任意改变体位,均可致电极移位。
专科护士不仅促进患者舒适,降低术后并发症,而且提高了医患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3]。
①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欲穿刺局部皮肤情况;②配合医生选择合适的静脉入路和电极;备好抢救药物和器械等;③准确判断电极是否到位,接触到心内膜时显示ST段弓背向上抬高1.5--3.0mV,是电极到位的重要指标,II III avF 导联主波向下,表明电极已近右室心尖部,主波向上,提示电极位于右室流出道。近来也有学者[4,5]指出超声心动图可避免仅在心电图指导下操作的盲目性。④协助医生反复测试,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左右两侧转动身体,确保电极稳定后再固定外露电极及脉冲发生器。
用3M透明敷料加压包扎伤口,脉冲发生器可用自制棉垫固定,记录电极植入深度和日期,并做好标记,但应警惕透明敷料因汗渍松脱,固定不妥的情况。任玉娇[6]等发明了充气装置,可有效减压固定脉冲发生器,该装置临床易于取材,易于制作,简便易行,但缺乏使用效果方面的研究。
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起搏器脉冲信号间断出现,其后无有效起搏波形;只有起搏脉冲信号,其后无宽大畸形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波形,提示阈值升高,常为电极脱位的早期征兆;ST段弓背向上抬高小于2mv,提示电极与肌小梁接触过松有移位的风险;频发室早应考虑与电极移位触发有关。
包括起搏器设置的频率、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电池电量、体外电极外露刻度、脉冲发生器固定情况,实行床旁交接,全面掌握和观察患者的病情。
术前教育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条件,可通过专题讲座、演示法、面对面指导法、参观法、宣传手册法等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植入临时起搏器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7]。
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者24小时内平卧位休息,24~48小时取半卧位,可协助取左侧卧位,有利于电极嵌顿,避免右侧卧位。勿做扩胸和肩部伸展运动,勿用力咳嗽或打喷嚏。股静脉穿刺患者,需绝对卧床直至拔除起搏电极,术侧下肢制动,床上水平移动,避免屈曲,可协助患者平卧位与左侧卧位交替,翻身前务必检查体外电极及发生器的固定情况,观察心电示波和起搏信号是否有异常情况。意识障碍不能配合者应遵医嘱予以约束,必要时予镇静。考虑到术后制动有增加血栓的风险,相关研究显示术后4~6小时取半卧位或坐位有利于增加患者舒适,且早期活动与电极移位相关性不大,虽然部分研究对象为永久起搏器,但是目前没有相关数据证实早期活动与电极移位的相关性[8-15]。
舒适护理,包括环境舒适、心理舒适、生理舒适(体位、疼痛、睡眠、排泄)、社会精神舒适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预防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必要时遵医嘱予以抗生素、雾化、止咳药;予以饮食指导,鼓励患者低盐低脂高膳食纤维素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予以缓泻剂。
(1)心电图出现异常时,护士应首先排除干扰,立即查看患者体位,保持患者左侧体位。
(2)检查起搏器功能状态和脉搏是否规则以及患者生命体征、外周循环等情况。(3)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抢救药品。若出现室扑、室颤可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除颤后心跳骤停可立即胸外按压,除颤一次不能转复,可加大能量再次除颤,遵医嘱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
(4)协助医生调整起搏器输出能量和感知灵敏度,通过超声心动图确定电极位置,做好调整或拔除电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