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辉,樊 嘉,王 耀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不断变化,相对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新特征和新挑战,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难以应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的工作方向。
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社会发展状况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教育活动,吸引和凝聚学生即受教育者,引导其产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倾向,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茶文化集中体现了民族品格和民族特点。本文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详细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人文特征和艺术魅力,深入探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路径方法。
众所周知,茶作为一种日常养生饮品,深受广大人民的热爱,特别是其自身清新朴素、干净环保的特点和茶文化中内涵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个性品质,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共享和智力支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教育者是一般指各级各类学生工作者,受教育者是大学生。一方面,教育者要力行担当、主动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要主动共情,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表达内心所思所想和合理诉求。当前社会瞬息万变,万事万物的更新迭代周期极速缩短,不同级别届别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对教育者产生了极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教育者需要随时更新知识和见识,及时了解最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所思所想、焦点茫点,与学生共经历共成长,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教育者抓住情理连接点,对教育者进行有理有利、恰如其分的疏导沟通,从而提升压实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是大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并不是“弱势群体”,相反,是教育活动的“强势线索”,很多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则不然,他们先入为主地将教育者视为“说教派”“灌输派”,缺乏共情能力,难以正视甚至无视教育者的悉心引导和耐心指导,使得教育者的“苦口婆心”非但没有成为“苦口良药”,反而成为“无效经纶”,这是值得反思的。
受教育者要主动承担主体地位。学生步入大学,面对新事物和新阶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迷茫点和误区,为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要主动配合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切实感知教育活动中的情和理,主动提升教育活动效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效果等诸多因素。提升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必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具有亲和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中,我们知道,整体和部分是辨证联系的,不同的部分构成整体,整体依靠部分而存在,整体是部分中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同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的亲和力需要其各个组成要素的亲和力的合理作用。所以,在亲和力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系统、协同联动、优化配置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疏导教育法等;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工作前的准备阶段、教育活动开展阶段和教育活动后的追踪记录阶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特点、接受程度和自身对于教育方法的熟练程度,可以灵活组合、多元选择教育方法,教育者在运用教育方法的全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及时调整方法选择和运用技巧,从而提升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和亲和力。
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产生了新的变化。在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中,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主动创新教育方法,抓住时代脉搏,寻求传统方法和现代化途径的重要连接点,充分发挥既有理论方法的传统优势和信息化途径的新特点。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公共平台,通过多样化、可视性方法,推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人物事迹学习、“学四史”主题教育等知识科普活动和文化竞赛活动,利用教育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学习延展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教育者一般为各类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或专业教师,学科背景多样,他们中大多数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只能在工作中的教育培训、工作实践和自我教育中寻求提升空间。
首先,教育者要注重教育知识积累和宽口径知识储备,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和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基础等相关知识,灵活并非机械运用。其次,教育者要向经验学习、向实践学习,主动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剖析一般性规律和个别特殊性,总结提升,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机动调整。最后,教育者要具有较强的学习延展能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当前社会瞬息万变,万事万物的更新迭代周期极速缩短,不同级别届别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对教育者产生了极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教育者需要随时更新知识和见识,及时了解最新一代中国青年的所思所想、焦点茫点,与学生共经历共成长,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是大学生。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痛点为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和态度多样。不可否认,在绝大多数教育工作案例中,教育者态度端正,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成因,由于方法的陈旧和语言的老套导致学生的反感和抵制。很多受教育者则不然,他们先入为主地将教育者视为“说教派”“灌输派”,缺乏共情能力,难以正视甚至无视教育者的悉心引导和耐心指导,使得教育者的“苦口婆心”非但没有成为“苦口良药”,反而成为“无效经纶”,这是值得反思的。
大学生经过十余年的基础教育,基本已经具备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往往缺乏共情能力,这与新一代青年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当前大学生多为“00后”,独生子女居多,家庭资源的倾斜使得其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期受到各方面的保护,缺乏抗挫折能力和换位思考即共情能力。所以在大学教育中,无论是在课程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共情能力教育,从而使得受教育者要主动承担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步入大学,面对新事物和新阶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迷茫点和误区,为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要主动配合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切实感知教育活动中的情和理,主动提升教育活动效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过程、改善提升,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思路,加强联动效果和人文关怀。
一方面,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库。反思总结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展开头脑风暴,根据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总结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完整系统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队伍要及时创新教育思路。面对世界大势和中国特色的变化,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生工作者要明确使命和担当,创新教育思路,多开端多角度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特点、接受程度和自身对于教育方法的熟练程度,可以灵活组合、多元选择教育方法,教育者在运用教育方法的全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及时调整方法选择和运用技巧,从而提升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和亲和力。在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中,教育者要主动创新教育方法,寻求传统方法和现代化途径的重要连接点,充分发挥既有理论方法的传统优势和信息化途径的新特点。例如:在主题教育中,学生工作者可以召集学生开展红色基地研学活动,或者利用微博、微信,通过多样化、可视性方法,推送知识科普活动和竞赛活动,利用教育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
像我国茶文化一样,教育过程从来都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却是深远持久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茶文化,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社会发展状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其产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倾向,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