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芳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0)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伴随近代以来持续高涨的中国海外移民潮,大量闽粤移民在东南亚重建家园之际,也将家乡的茶文化带到异乡。中国茶文化在东南亚广泛传播,融入当地社会,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在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历程中,东南亚华人茶商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茶叶贸易活动,还推进了中国茶文化在异地的跨文化传播。本文主要以新加坡茶商为中心,初步考察往昔东南亚茶商群体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经济与文化作用。
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明清时期,茶叶外销发展较快。福建茶叶主要通过福州、厦门两大通商港口出洋,广州是历史悠久的主要集散地。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外销飞速发展。从19 世纪到20 世纪,华侨茶商在东南亚茶叶贸易大舞台上表现突出。
中国茶文化在东南亚的流播与华人茶商群体的兴起密切相关。早期茶商群体的发展具体体现在茶商商号的增加、行业组织的创建及商贸网络的扩展等方面。新加坡是海外唯一一个以华人为主体族群的多元种族国家,位于东西方交通要冲,历史上是华人移民的重镇与中转站,也是活跃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属新加坡与中国的茶叶贸易欣欣向荣,长盛不衰。
进入20世纪,闽粤华侨茶商在茶叶外销中的经济角色凸显,呈现帮派化特征。由于闽籍和粤籍移民带来的茶文化并不同,比如闽南移民偏爱岩茶,广府移民则多喜爱云南的普洱茶和广西的六堡茶,潮汕、客家移民多喝广东的单丛。新加坡早期的茶行分成两大阵营,即福建帮和广东帮。福建阵营中,安溪华侨茶商是业界主力,茶叶出口到东南亚多个国家。泉州安溪自宋元时期已有茶叶外销,清初茶叶贸易兴起,流动的茶商与移民从厦门、广州等口岸将茶叶销往东南亚地区。通过连锁式移民及其与侨乡的密切互动,“将连接安溪深山绝域茶园与南洋广阔天地的茶道搭建起来。”海外安溪人深以本邑名产茶叶为荣。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安溪乌龙茶,深受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国家欢迎。例如,安溪商人创办的梅记是晚清民国时期十分知名的茶行,曾设分号于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1广东茶商多在香港设立联号,将香港作为经营茶叶出口的枢纽,向东南亚销售茶叶。
据《新加坡茶商公会史略》的记录,19世纪中后期,安溪新康里罗岩乡林宏德创制“金泰茶”,委托“荣泰号”代理经销。1905年,安溪华侨茶商在新加坡创办高铭发茶庄,是新加坡最早的安溪茶商号。之后出现越来越多由安溪茶商创办的茶号,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源崇美茶庄、白三春茶庄、高建发茶庄、林和泰茶庄、张馨美茶庄等。1927 年,安溪人在新加坡创办的茶庄茶行已有16家。1928年,新加坡星洲茶商公会成立,目的在于“交换智识、联络感情”,并且倡导遵循商业正轨,推行“价目公平”,以便有效反制市场垄断之弊。新加坡茶商公会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领导结构,设有正总理、副总理、财政员、查账员、庶务员及议员各职。21940 年,槟城茶楼公会成立,会员业务除茶酒楼外还有小商贩。马来西亚茶叶出进口商公会成立于1941 年,致力于茶叶贸易。行业组织的建立为茶商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性保障,促进了茶商群体的整合,提升了茶商的整体竞争力。
二战以后,海外茶商的华侨身份向住在国公民身份转变。他们以所在国作为根基,大力扩展区域商业网络,加强了对所在国经济的影响力。这一变化具体可从新加坡茶商公会名称的变更来窥见一二。1960 年3 月至1967 年12 月,已改名为“新加坡华侨茶叶出入口商公会”的新加坡茶商公会改名为“新加坡华人茶叶出入口商公会”。1979 年,该组织再次改会名为“新加坡茶叶出入口商公会”,简称“新加坡茶商公会”。
19世纪,英、荷等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大肆掠夺殖民地资源来发展工业资本主义,招募了大量华人苦力,底层劳工构成华侨人口的主体。在殖民统治下,东南亚华商夹在在本地土著和殖民地政府之间奋力经营,充当中介商的角色,崛起成为华侨社会的商绅阶层,侨领中不乏从事茶叶销售生意的东家。
自殖民地时代以来,茶商群体在当地多元种族移民社会中进行文化互动,乃是寓于经济活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文化影响。以茶商领袖为例。林庆年是20 世纪上半叶新加坡爱国侨领,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人,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第19、21 届副会长、第20 届会长,以及新加坡安溪会馆主席等社团要职。他是新加坡林金泰茶行总行的店东,以经营茶叶为主,兼营汇兑业,曾担任新加坡茶业公会主席。在经商之余,他投身于多项社会公益事业,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热心华文教育事业,为创办南洋大学贡献力量;资助华侨学校和同济医院,被同济医院推尊为名誉主席,先后受聘为华侨中学、中华女中、醒南学校等校董事。他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抗战期间回国抗日,曾任国民政府中央侨委会副委员长职务。
华人茶商在海外经营生意的同时,还将相关的茶文化扎根于斯,与当地社会环境相融合。随着近代以来商贸活动的拓展与华人社会的整合,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范围愈益扩大。以安溪茶商号“源崇美”为例。1920年,源崇美开业后,逐渐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贸易商,其东家曾担任公会的主席,出口茶叶到越南、泰国及马来西亚等地。从第一代传到第二代,均以经营水仙和铁观音等福建茶为主。进口茶叶后从混合到碳火炒制,全部是手工作业。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市场上流行的茶叶逐渐转向普洱茶等茶种。第三代东家颜明福声称,“老字号茶行的子孙学历高,留过学的人也很多,所以,现在他们完全没有动力从事这不赚钱的茶业了。”
可见,随着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嬗变与代际更替,传统茶商商号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这一行业的前景可谓危机与机遇共存。20 世纪90 年代,由留香茶、艺馆、茶渊等一些茶艺馆首倡,成立了新加坡茶艺联谊会,肩负起推广茶文化的重担,以便顺应时代的发展。联谊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会员大会,大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秘书、财政、理事若干人,联谊会下设统筹、会员、活动、茶艺、福利等小组,会员分团体、个人会员两种,吸引社会各阶层加入团体。联谊会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介绍及宣扬中华茶艺文化;2.提升本地之茶艺水平;3.开展本地茶友之间联谊;4 促进本地及国际茶艺文化之交流;5.推广茶艺成为精致生活,以促进社会更加优雅。
上述对以新加坡茶商为主体的介绍可见,在海外华人茶商团结求存的努力下,维持由来已久的繁盛茶叶贸易于不坠。在拓展贸易活动的同时,华人茶商扎根异乡、团结互助,积极主动地推广了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既深且远的社会文化影响。随着他们经济触角的拓展,寓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互动不断深化,中国茶文化传播的范围扩大。对于海外华侨华人茶商而言,他们不仅扮演经济角色,还扮演了重要的文化角色。茶叶不仅作为物质文化输入当地,还推动了中国茶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环境,影响了当地人对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之认同。
在英殖民地时代乃至新加坡独立建国后不断西化的日常饮食环境中,茶商群体的各项活动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在异地绽放光彩。海外华人茶商与祖籍国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开展茶叶贸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海外华人茶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吸引更多茶商前往中国发展业务。对历史上茶商群体的角色认知,有助于深入了解东南亚茶缘对于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