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从“我要说”到“我要写”

2020-12-21 03:37臧松刚
关键词:习作教学框架逻辑

臧松刚

摘要:于老师围绕“一人”“一事”,以“说”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描述、转述,开展说写一体的训练,在巧妙传递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我要说”到“我要写”的华丽转身。课例可圈可点之处有:植入生活镜头,以“说”确定“写”的角度;展开层次分明的对话,以“说”规范“写”的逻辑;把握好“进”“退”的度,以“说”明晰“说”的框架;及时评价跟进,以“说”展示“写”的成果。

关键词:习作教学 角度 逻辑 框架 评价

近期再次赏读于永正老师二十多年前执教的《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课例,收获颇丰。关于描述人物外貌,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渗透;关于转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有涉及。虽然面对的是一年级学生,但于老师围绕“一人”“一事”,以“说”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描述、转述,开展说写一体的训练,在巧妙传递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我要说”到“我要写”的华丽转身。于老师“以说助写”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我们当前的习作教学仍很有启发。

一、植入生活镜头,以“说”确定“写”的角度

对于刚接触习作的学生,适宜围绕具体的话题创设“说”的情境,先激发他们“说”的兴趣,继而在“说”的过程中确定“写”的角度。于老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特征,巧妙植入生活镜头——约请一位在場的女教师做“模特”,让学生描述女教师的特点,导出“写”的角度。教学片段如下:

(上课铃响,于老师还没有来。一位陌生的年轻女教师走进教室。学生都瞪大了眼睛,一脸惊奇的样子。)

师小朋友,于老师在这个教室上课吗?

生是的,他还没有来。

师怎么还没有来?小朋友们,我是鼓楼区文教局的,找于老师有点事。局长要他带着教学计划参加座谈会,时间是今天下午两点,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请于老师按时到会,不要迟到。我还有别的事,不等他了。等于老师来了,请小朋友们转告他,好吗?

生(高兴地)好!

师谢谢小朋友们。我再把这个通知说一遍。

(年轻女教师重复了一遍通知后走出教室。于老师走进教室,学生纷纷举手。)

师小朋友们,刚才有位家长找我,晚来了一会儿,真对不起!大家举手有什么事情吗?

生于老师,刚才有个人来找你。

师有人找我?哪儿来的?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争先恐后地)是文教局的一个阿姨,是女的。

师阿姨当然是女的啦。

(众笑。)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意味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量,让学生自信地表现最好的自己。小学生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渴望表现自我、渴望与他人交流。抓住这一特质,于老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镜头——描述一个人移植进课堂,让学生先识其容,后听其声,确定“说什么”,既有助于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契合小学生的接受心理。从课堂效果也可以看出,年轻女教师的意外出现,让翘首以待的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于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都很有“说”的欲望,“说”成了他们真实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一旦产生,不需要任何表达技巧和知识,学生也会滔滔不绝。

二、展开层次分明的对话,以“说”规范“写”的逻辑

做好了“观其貌,捕捉人物外部特征”的热身运动,接下来便需要“听其言,明确表达的内在逻辑”了。于老师深谙其道,循着学生爱“说”、乐“说”的路径,与学生展开层次分明的对话,引导学生建立句段概念,规范表述要素。

(一)建立句段概念

师文教局的老师我都认识,你们说说这位阿姨的样子,我猜猜看她是谁。看样子她有多大岁数?

生这位阿姨大约二十四五岁。

生这位阿姨二十二岁。

师看得竟然这么准确?

生看样子这位阿姨二十多岁。

师我们只能看出阿姨大约多少岁,不可能看出她一定多少岁。总而言之,看起来这位阿姨很年轻。她的身材怎么样?

生她不高也不矮。

生她中等个头。

生她不胖也不瘦。

生她身材很苗条。

师这位阿姨是中等个头,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长得很苗条。(装作思索的样子)那她的脸上有什么特征?

生她长得很漂亮。

师能说具体点吗?比如说,头发……

生她是烫头发。

生她的头发烫成大波浪形状的。

生她的头发蓬松松的。

生好像烫过不久,乌黑乌黑的,很亮。

师啊,这位阿姨真爱美。

生这位阿姨双眼皮。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生她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

师说得真好。“炯炯有神”这个词是谁教你的?

生我在《小学生拼音报》上看到的。

师你真爱学习。

生她鼻梁很高。

生高高的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

生是副金丝边眼镜。

师哦,是一位戴眼镜的阿姨。我们区文教局有三位戴眼镜的女老师,她是其中哪一位呢?这位阿姨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这位阿姨瓜子脸,嘴下边还长着一个小黑点。

师那叫痣,是美人痣。嘿,这位阿姨长得很漂亮,瓜子脸,双眼皮,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嘴下边还长着一颗美人痣。她可能是……哎,小朋友们,她穿的是什么衣服?

生她上身穿一件毛衣。

生一件紫色棒针线毛衣。

师呦,你真不简单!我都不知道什么叫棒针线毛衣。

生她下身穿一条瘦裤子。

师什么是瘦裤子?

生就是显得人瘦瘦的那种裤子。

生她穿一件蓝色牛仔裤,脚上穿着一双黑色高跟皮鞋。

师(恍然大悟)我知道了,她是文教局教研室的方老师,小朋友们说得多清楚呀!

(学生喜形于色。)

師谁能把刚才说的方老师的外貌,也就是方老师的样子,连起来说一说?先各人自言自语地练习一遍。

(学生自言自语说过之后,纷纷举手。于老师让同桌同学互相练习说一遍,然后指名说。)

生上课铃响了,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阿姨,看样子,她有二十多岁,个子不高也不矮,长得不胖也不瘦,很苗条。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嘴巴下面还长着一颗黑点。(于老师纠正为“黑痣”)她上身穿一件紫色毛衣,下身穿一条牛仔裤,脚上穿一双黑高跟皮鞋。她是谁呢?她是文教局的方老师。

(听课教师发出啧啧称赞声,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于老师又找了三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位学生说得不连贯,于老师给予指导。)

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人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内部语言还是外部语言,无意识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虽然人每天都在说话,但真正关注的大多是“说了什么”,鲜少有人顾及“如何说”。于老师以“说样子,猜猜是谁”为起点,引导学生描述“阿姨”的外貌,遵循了先观察整体形象、再观察局部特征的观察顺序——这有助于学生构建表述逻辑。待学生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时,于老师又以描述“阿姨”年龄、身材、面部特征及突出特点为“说”的四个任务,启发学生调整、转换、充实、压缩语言,帮助学生建立句段的概念,了解句段知识,使表述更有逻辑。最后一句“我知道了,她是文教局教研室的方老师”被学生借鉴到了段尾,又让句段有了“分—总”的结构特征。

(二)规范表述要素

如果说上面学生“描述人物外貌”是为了让于老师了解“什么人”,接下来的“转述通知”就是为了让于老师知晓“什么事”。此时,“转述”成为学生的第二个需要。于老师在学生转述时顺势传递规范表述的要点。教学如下: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那方老师找我有什么事呢?

(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

生她让你去开会。

师开什么会?

生开座谈会,要带着教学计划。

师那好,小朋友们,我不给你们上课了,我开会去。

(于老师拿包作势要走,学生慌忙举手。)

生是今天下午两点开会。

生地点在文教局一楼会议室。

师不是现在就去?小朋友们,通知开会,除了说开什么会,要带什么东西外,还要把开会的时间、地点说清楚。能不能把方老师的通知连起来说说?

生于老师,刚才文教局的方老师来找你,要你带着教学计划去开座谈会,时间是今天下午两点,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

生于老师,我再说一遍。

师好,请说。

生于老师,方老师通知你今天下午两点到文教局一楼会议室开座谈会,要带着工作计划。不对,是教学计划。

师你说得更漂亮。

(一个学生举手。)

师你还要讲什么?

生是局长叫你去开会的。

生还说千万别迟到。

师迟到了局长要批评我,是吧?这两点补充得很好!再找个同学说一遍,把这两点加进去。

生于老师,刚才文教局的方老师来找你,她让我们告诉你,局长要你今天下午两点钟到文教局一楼会议室开座谈会,带着教学计划,千万别迟到。

师说得多清楚呀,谢谢你!下午开会,我一定准时到。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了解讲话主要内容”到“转述讲话内容”其实有较大的跨度。这一教学环节的高明之处是于老师让学生尝试先说,然后点拨、鼓励学生的实际表现,促使他们完整地、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同时,在着力引导学生参与转述训练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向学生传递了转述开会通知时内容、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表达的关键要素,让学生“得法”于无形之中,体现了高超的教学机智。

三、把握好“进”“退”的度,以“说”明晰“写”的框架

小学阶段的习作,尤其是初学习作阶段的根本,是“化言为字”。而“化言为字”的关键是“化”。把握好“退”与“进”的度,高效推进“化”,是体现教师教学技艺、考验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写”的能力的核心要素。于老师在教学中就对“退”“进”之度拿捏自如。教学如下:

师小朋友们,方老师多好哇!不辞劳苦地跑到我们学校送通知。大家把方老师的样子说得清楚形象,把听课的老师都逗乐了。说出来了,能不能写出来呀?

生(齐声)能!

师现在,我给大家出个题。(板书:方老师)请把方老师的样子和她来干什么写下来。写好了,我们打电话请方老师来,读给她听一听,让她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得像她。我们还是这样开头“上课铃响了,方老师来到我们教室……”,下面接着写方老师多大岁数,个头怎么样。下面我请一个之前没有发言的小朋友说一说。之前没有发言的请举手。

(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请其中一位说。)

生方老师二十多岁,个头中等。

师用“中等个头”更好些。

生中等个头,不胖不瘦,很苗条。

师说得不错!接着往下说。对,说长的样子。

生方老师瓜子脸,戴着金丝边眼镜,一双大眼睛……

师想一想,可以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方老师的眼睛?炯炯——

生方老师的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嘴巴下面长着一颗黑痣。

师这个特点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

生(接着说)方老师穿着紫色毛衣,蓝色牛仔裤,脚穿高跟皮鞋。

师说得好。她是来干什么的?接着说下去。

生方老师通知于老师,今天下午两点到文教局开座谈会。

师说得很完整。现在请大家把方老师说的话写下来。一共分两节,第一节写方老师的样子,第二节写方老师来干什么。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咱们请邓老师(该班的班主任)给方老师打个电话,请她来一趟。

(学生一听方老师要来评自己写的话,积极性特别高。于老师巡视辅导,其间,请三位学生读写好了的第一节,即外貌描写;请两位学生读第二节,即转述通知,为全班起示范作用。二十多分钟后,多数学生写完,方老师走进教室。)

“化言为字”中的“退”,就是减少束缚,让学生愉快地“化”;“进”,就是不能随便,要让学生规范地“化”。于老师的设计和指导将“退”“进”二字蕴含的教学之理艺术地融合在了一起。

首先,“‘退一步海阔天空”。学生动笔前,于老师说请方老师来点评大家的文章,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写”的欲望、动力和兴趣,同时明确了“对谁说”。学生“说”的过程中,于老师选好时机,把握好分寸,给予学生表扬、鼓励,让学生的兴趣始终“在线”,动力始终“在场”。动力系统一旦启动,学生就会在真实的语境中为真实的读者对象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其次,“‘进一步柳暗花明”。“说”是“写”的基础,会说不一定会写,由说到写还需要教师善加指导。既要提供语句方面的零件,又要沟通思维的渠道,以“说”为基础搭建“写”的框架。写之前,于老师先教学生如何开头,花一点时间以“上课铃响了,方老师来到我们教室……”为引让学生说,把方老师的外貌、方老师来做什么完整地说一说,并不厌其烦地强调已经说过的词语,巧妙地整合了前面零散的表达,又将内部言语外化,为接下来的“写”铺好了路。接下来,对“写”的基本要素又做了规范要求,让学生分两节写方老师,第一节写方老师的样子,第二节写方老师来干什么,让学生清楚掌握了“写”的“规矩”。

四、及时评价跟进,以“说”展示“写”的成果

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一线教师还是教学名家都会高度重视。实际上,对于初学习作的学生来说,评改并不是要把文章改写得有多好,而是及时展示学生的表达成果,让学生在相互欣赏中保持习作兴趣。这一点,于老师的课也给予了我们不少启示。

师小朋友们,方老师来了,看,刚才是不是她来送通知的?

生(高兴地)是的,方老师好。

(方老师和学生相互打招呼。)

师方老师,感谢您大老远地来给我送通知,小朋友们非常喜欢您,把您给写下来了。

师(方老师)是吗?读给我听听好吗?

师不过,还有少数同学没有写完,请您稍等一下。(转身对学生)小朋友们,已经写好的,自己先读一读,修改修改,没有写好的,请加快速度,方老师等着听呢!

(学生非常兴奋,读的读,写的写。)

师现在小朋友们都写好了,请大家坐端正。(转脸对方老师)方老師,现在请小朋友读作文,您来评评,看谁写得好,看谁写得像您。

师(方老师)那就请小朋友读吧!正好我包里有几张画片,谁写得像我,我就赠送他一张画片。

(学生鼓掌。)

生方老师。(于老师向大家说“这是题目”)上课铃响了,方老师走到我们教室。(于老师建议学生将“走到”改为“走进”)她中等个头,二十多岁,长得很苗条。脸白白的,(方老师插话:“小朋友,我的脸不白,请改一改。”众人都笑了。于老师插话:“是怎样的就怎样写。大家对照对照,不合适的地方赶快改过来。”)方老师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嘴巴下面长着一颗黑痣,她上身穿着紫毛衣,下身穿着牛仔裤,真帅!方老师是来送通知的,通知于老师今天下午两点到文教局开座谈会。

师(方老师)不是我帅,是小朋友写得帅。上学不到一年,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来,老师送你一张画片!

(学生鼓掌。接着又有四位学生读,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画片。下课铃响了,前排的一个学生非要求读不可。)

师(方老师)于老师,就请他读一读吧。

师(对学生)你是不是很喜欢方老师手里的画片?

生不是的,不是的,我就是想让方老师听听。

师机会确实难得,读吧。

生一位女老师走进教室,她姓方,今年28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方老师看我作文时告诉我的。(继续读自己的作文)方老师中等个头,大眼睛,双眼皮,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她穿着紫毛衣,蓝牛仔裤,脚上穿着高跟皮鞋。方老师来干什么呢?是来通知于老师下午两点到文教局开会的。局长说,千万别迟到,迟到罚酒三杯。

师(问方老师)局长这样说过吗?

师(方老师)没有,是这位小朋友自己加的。

师(对小朋友)迟到怎么就罚酒三杯呢?

生过春节的时候,我爸爸请客,有位叔叔迟到了,结果被罚了三杯酒。

师这是我们徐州人喝酒的规矩,开会没有这个规矩。你想,开会哪来的酒呢?不过,我一定不迟到。

师(方老师)没想到这位小朋友写得这么有意思。方老师奖励他两张画片。

师小朋友们,下课了,我们只好读到这儿了。

师(方老师)真可惜没有时间听更多的小朋友读作文了。我看这样吧,于老师改过作文后,凡是写得好的,我都送一张画片,我这里还有好几张呢!(说完,从包里取出十几张画片交给于老师)这件事就拜托于老师了。

师谢谢您,让您破费了。

(学生鼓掌欢送方老师,下课。)

一般来说,习作是把观察后留在脑海中的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由于小学生观察的局限性,肯定会有不少疏漏之处。评价修改环节,于老师让学生把习作和描述的对象方老师两相对照,既加深了学生对习作对象——方老师的印象,又有助于他们及时修改,增强习作的信心。上述评价修改环节,于老师教学的匠心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朗读展示。有人说,一个人取得多少成就不是取决于他拥有多少潜能,而是发挥了多少潜能。教学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展示平台,激发他们展示的欲望,开发他们的习作潜能。对学生来说,能当众朗读自己的作品,其实就是最好的发表。二是读者欣赏。这里的“读者”是方老师。“写”的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动力就是“看,我写得像不像方老师”。有了明确的“读者”且“读者”就在眼前,学生怎能没有表现欲望呢?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就是想让方老师听听”。由此,学生就会努力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用心修改,尽量写得像方老师。三是奖品激励。喜爱奖品是儿童的天性,得到画片也是对他们习作的肯定。为了得到画片,学生会更为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力争做到最好。拿到画片的学生,心里的美劲儿定是难以形容的。

于老师的这堂说写结合课,把“说”“写”需要作为习作之源,让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表达交流的“动车组”,为我们当下走出习作教学的困境带来了诸多启迪。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框架逻辑
框架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