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红
摘要: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期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的学习结果,同时,也是对教师“教”的规划与引导。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研制应做到细化、明确、连贯、关注学情。
关键词: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设计 《诚实守信》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期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的学习结果,同时,也是对教师“教”的规划与引导。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精准、清晰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诚实守信》一课的教学目标研制如下:
1.通过研读教材,能够准确地从两个角度说出诚信的含义,知道诚信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2.通过对三个不同情境的探究和交流,能够从个人、集体、社会三个方面归纳诚信的价值和意义,明确践行诚信的具体要求。
3.通过分享诚信故事和观看视频,提升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自我期待。
以其研制过程为例,笔者以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研制应做到细化、明确、连贯、关注学情。
一、教学目标应细化
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往往会出现诸如“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这样的表述。看似对学生的价值观提出了要求,实际上却过于宏大,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将其分解或具体化。要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首先要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注重思想修养的提升,进而自觉地学习、体验、自我约束等。落实到本课中,笔者将其具体化为“提升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自我期待”。这样的分解,让教学目标可操作、可落实,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师生教与学的目标。
除了可操作,教学目标的表述也不能泛泛而谈。如,“全面理解诚信”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全面”的表述过于宽泛,如何才算全面?怎样实现全面?不厘清“全面”的范围,教学就无从下手。因此,笔者将这一表述细化为:从诚信的道德要求和诚信的法律本质两个角度理解诚信的含义;从个人、集体、社会三个方面归纳诚信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形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这样的细化,讲清了诚信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守诚信以及怎样坚守诚信三个层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时就能够有的放矢。
二、教学目标应明确
(一)明确教学手段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学,反之,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如,“理解诚信的价值和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因为检验学生是否“理解”,需要依靠观察学生是否在生活中学会处理有关诚信的复杂问题,即是否能在生活中“践行诚信”。而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很难体验实际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据此,笔者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要“通过对三个不同情境的探究和交流”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突破难点。
有了明确的教学手段之后,教学设计的路径也会相应清晰。例如,根据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对三个不同情境的探究与交流”的教学手段,笔者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设计,将“日本神户牛肉造假”事件作为一个探究话题,并设计了“(1)你如何看待神户牛肉行业的这一行为?(2)神户牛肉行业的这一行为会有什么影响(提示:多角度思考)?”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个人、集体(企业)、社会三个层面理解诚信的积极意义。这样的设计更贴近教材,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确定达成程度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对学生达成程度的具体要求。如果达成程度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缺乏方向的引领,评价缺少衡量的依据,课堂教学很容易偏离航线。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笔者明确了知识维度的目标应达到“准确说出”诚信的相关知识;能力维度的目标应能够“归纳”诚信的价值和意义,“明确”践行诚信的基本要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则是“提升”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自我期待。
三、教学目标应连贯
教学目标的连贯,是指同一课程目标在不同单元、课时内应有机承接。在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与前后内容的关联。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遵守社会规则”,规则包含“法律”和“道德”。诚信属于遵守道德的其中一个要求(前面的课时重在实现尊重、礼貌的教学目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建立在前面所学内容(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如诚信既是“道德要求”也是一项“民法原则”;本节课能力目标中的“归纳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也需要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提升成为一名诚信的人的自我期待”,则是建立在“尊重”和“礼貌”之上的,一个诚信的人,往往会“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做到了诚信,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修养,才可能成为一名“遵守法律”的人(本课后面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目标应关注学情
学情是教学目标研制的重要依據。教学本课时,学生都明确知道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如果被追问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坚守诚信,他们会有所迟疑。同时,在自媒体时代,负面事件往往会曝光在大众面前,一定程度冲击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以“破”“立”结合的策略,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在困惑和质疑后更加科学理性地分析生活的复杂情境,让学生心中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侧重学生已有认知误区的澄清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在道德认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