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花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有了阅读兴趣,将会享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更好地体验书本带来的乐趣,从而让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阅读兴趣需要从小培养,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变“阅读”为“悦读”。文章通过介绍听读、共读、演读三种阅读方式,详细分析了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期凭借强烈的阅读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听读;共读;演读;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027-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高度重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积极感受阅读活动的乐趣,要不断拓展课外阅读的形式和比重,同时对如何选好读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变聪明的方式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不断地阅读。”这句话就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读书的黄金时期,教师作为学生在阅读道路上的引路人,要努力为学生打下一生的精神底子,让学生走上“悦读”之路,享受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
一、听读,点燃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兴趣就像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珍贵而脆弱。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为了保持学生的阅读持久性。
个别家长抱怨:“孩子每个晚上都让我讲故事给他听,可一让他自己看书,他就闹情绪。”殊不知,故事人人都爱听,“听读”这种形式是很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着浓厚的求知欲,對读物内容充满好奇,但是受识字量所限,还不能独立阅读,这时候听读就是他们接触阅读最好的方式。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朱斯克齐认为:婴儿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聆听别人读书,并能够有效记住书本中的句子,待后面开口说话的时候就能将这些句子说出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查普曼是专门进行语文学习研究的,他认为孩子学习语言就应该从婴儿时期开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听书”,孩子会从聆听中奠定阅读根基、培养阅读兴趣。早期的听读,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听读材料应选择故事性较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读物。这类读物具有戏剧张力,富有变化,学生很快就能融入其中,如短小且具有故事性的《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小飞人卡尔松》《小学科学知识故事》等。
除了教师亲自引领听读外,网络有声故事下载听读、“故事妈妈进课堂”的午阅听读、每天夜晚的亲子听读等,都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徜徉在精彩纷呈的故事王国中,慢慢地滋养阅读兴趣。
二、共读,收获阅读的喜悦
共读即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利用班级的集体氛围,将不爱阅读的学生吸引过来,共看一本书,同诵一首诗,共同讨论一个话题,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所需。
(一)阅读与拼音相促
学完了拼音,学生识字量和利用拼音阅读的能力都可以得到运用和检验。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带拼音的书籍,使得学生在跃跃欲试与跌跌撞撞中开启了独立阅读之旅。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并评选出每天的“阅读之星”,学生都很欣然。学生此时的阅读兴趣来源于自我成就感,教师不要呵斥学生的磕磕绊绊,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肯定和鼓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要清楚,成功将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将增强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在教育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不能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如果没有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举措都是没有成效的。”
通过有声阅读,一方面,学生巩固了对拼音的理解;另一方面,拼音也成了学生阅读的拐杖,两者相辅相成。这个阶段教师推荐学生诵读《日有所诵》,简短、富有童趣和韵律感的诗歌,总能吸引大部分学生放声朗读、有感情诵读、投入诵读。学校一贯以来坚持的课前三分钟诵读,不仅能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让琅琅书声浸润学生心田,还能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积累知识。
(二)阅读与想象齐飞
一年级下学期,学生通过课堂知识学习和课外阅读积累,识字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也为学生甩开拼音拐杖独自开始阅读之路做好了准备,这时候阅读绘本就再合适不过了。绘本中图片色彩浓厚、想象丰富,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在国外,绘本阅读是一种受到高度重视的阅读方式。在我国,儿童文学专家方卫平教授、梅子涵教授等也在努力推动学生开展绘本阅读,并且认为绘本是“人生第一本书”。
《逃家小兔》是个不错的绘本。兔子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有意味的奇妙对话,构成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教师与学生共读《逃家小兔》,可以这样启发学生的想象:
第一步:看图聆听教师读故事。学生通过观赏有趣的图画,聆听教师诗意般的朗读,感受到了绘本独特的魅力。
第二步:自主想象猜故事。当故事讲述到一半时,教师请学生来猜猜小兔变成了什么了,兔妈妈又变成了什么,她们会怎么说。一场精彩的童言童语就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展开,有与作者心意相通的,也有更加精彩构思的。学生快乐地放飞想象,穿越大千世界,让思想任意遨游,精彩的“想象力大会战”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这是再创造的文本,是想象带来的灵动。
第三步:看图接力说故事。接下来的故事,由学生自己看图说。学生观察图画说故事,享受着自创绘本的惬意,驰骋在想象与阅读的交集里,书香氤氲,身愉心悦。
学生爱上了绘本,接着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把班级的优秀绘本、学校的漂流绘本、学生的共享绘本都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将绘本带回家与家长共读。
(三)阅读与识字双赢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学生识字的大舞台。当他们接触了课外书籍后,尝到了阅读的喜悦,发现自己竟那么“了不起”,可以独自看书,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更加神往课外书籍,会进一步去接受有趣的新事物,探索未知的新世界,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识字量自然得以扩大,已识的字在阅读中自然能得以巩固。这样的识字是为了阅读更有趣的书,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能不断地运用自己在课堂上认识的生字,获得识字的成功体验。将识字放到了阅读里,阅读更加有成就感;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了新字,识字更加有生命力,这就是双赢。
(四)阅读与日常生活融合
阅读活动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日常生活是阅读重要的资源,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日常生活的外延。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阅读资源,构建“阅读与日常生活”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品位。
绘本以它独具匠心的方式给学生呈現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紧贴学生的生活。它没有一句教条,却因时间沉淀下来的真善美满足着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并发挥想象,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高度融合,这样就能为绘本阅读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这篇文章就塑造了一位既强大又温柔的母亲。鲜艳夸张的图画、有趣精炼的文字,都有利于让学生很快地爱上阅读。待学生欣赏完画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难过,妈妈又是如何让他们变得很开心的;什么时候会生气,生气的样子有多么可怕,那又是因为什么事……学生积极地讲述着在生活中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点滴,感悟着妈妈对自己的爱,重拾起了幼小时候的记忆,温暖柔和、有趣有爱。绘本,温暖着学生的心灵,呵护着学生的成长。
三、演读,创造阅读的乐趣
表演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阅读后,教师让故事里的主角走到台前,让故事情节变成剧本,让学生参与表演。这种演读因为需要反复地阅读才能演好,因此要在泛读的基础上精选篇目进行精读,继而演一演故事情节,画一画故事插图,编一编故事续集,以不一样的形式再现阅读。这样的阅读因为多了趣味性,学生更喜欢;因为积极参与,学生更贴近故事主角,甚至已经把自己化身成了故事的主人公。这样的演读,不仅演出了热情,还读出了深度,低年级的学生尤其乐此不疲。
《米莉的帽子变变变》是个美妙的儿童故事绘本。绘本用可爱烂漫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叫米莉的小姑娘,她拥有一顶可以神奇变幻的帽子。只要愿意想,只要大胆想,帽子就可以变成想象的任何东西。共读时,可以借书中米莉的话“你只要想象,它就会戴在你的头上”引导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想拥有一顶像米莉一样神奇的帽子吗?你想要一顶怎样的帽子?引导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帽子,把自己创造的帽子结合故事内容创编创演新故事。学生在或想或画或编或演的种种创造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无所不能的世界,享受阅读带来的神奇美妙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的阅读开始得越早,阅读同他们全部精神越能有机地发生联系,阅读时思维过程就越复杂,阅读对智力发展就越有补益。”因此,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是打基础,是激发阅读兴趣,是点燃阅读热情,是推选优良,只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阅读,才能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悦读”的康庄大道。
阅读初起步,教师不要太期待学生的语文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这种功利的想法和做法只会让学生对阅读望而生畏。相信每颗开始萌芽的阅读种子,经过“悦读”的洗礼,都会开出独特的花朵。低段教师要学会守候沃土,深埋“悦读”的种子,静待花开。这样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全一册)[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