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应分析联合失效模式应用于普外科静脉输液流程构建价值研究

2020-12-20 02:42:58肖美华
吉林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普外科输液流程

肖美华

(遂川县草林中心卫生院,江西 吉安 343900)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是前瞻性管理模型,主要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际行动前针对问题设计出解决的方法[1]。输液方式和效果观察是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主要部分[2]。在临床护理体系中,前者指的是预测并设法解决任何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或风险;后者指的是通过分析可能发生的故障来调查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以及功能,并预测出可能带来的影响,由预测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输液的效率[3]。急性腹部患者占一般手术患者的一定比例,其中一些患者病情严重,若输液过程繁琐则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一些错误的发生,治疗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因此受到威胁[4]。采用效应分析联合失效模式应用在普通外科静脉输液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效应分析联合失效模式应用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价值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从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43.8±2.4)岁。住院4~8 d,平均(3.7±0.2)d,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5例,高中以下15例。观察组男9例,女21例,年龄20~61岁,平均(42.5±2.2)岁。同期3~9 d,平均(3.8 + 0.2)d,教育程度:高中生以上14例,高中生以下16例。两组的年龄、病程、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方法,医生在输液过程中指导患者并分配药物和输液,没有其他方面的指示。

观察组:结合效应分析和失效模式,建立静脉输液流程,整个过程有详细的安排流程,提高输液的整体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5]。随后,由负责副主任,护理部门负责人,普外科主任和护士长组成的过程建设小组成立。普通外科中的所有在职护士都包含在过程构建团队中。同时,该小组的组长是具有护士长或以上职称的护士,他们具体负责该组的输血过程。施工后的操作。根据该部门的实际情况,可分为六组,均为本院经验丰富的护士,其中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24人。这其中的护士均有一般手术经验并持续达到2年以上,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并能通过我院规定的每一次考核,注射技术娴熟并能得到许多患者的认可。

在确定了主题和小组成员的组成后,所有小组成员讨论了普通外科手术中静脉输液的详细流程。基于一般外科IV输注的标准程序发现了潜在的失效模式[6]。通过计算危机值的方法,每个成员集思广益分析了现有的故障模式和潜在的故障后果,故障原因的危机值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得到,危机值的总得分为1~1000。失败的可能性随着危机值的增大而增大。建议优先考虑这个问题。所有上述评估需要由每个成员独立评估,然后使用几何平均值来计算危机值。分析危机值前五种失效模式发生的相关原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定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改进后再次形成完整的输液流程,然后为拟议的改进,新流程的实施制定规则和法规。部门主管或护士长可以带头将新流程制定为部门系统并实施标准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流程可以作为手册打印并分发给每个团队成员。静脉输液的详细流程,见图1。

1.3评价标准: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时间与疼痛评分、输液过程中成功静脉穿刺次数与静脉穿刺针留置时间的对比。比较两组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并观察针管留置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试验的所有数据通过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并统计。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进行χ2检验。用P<0.05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静脉输液的详细流程

2 结果

2.1两组输液时静脉穿刺所用的时间与患者疼痛程度的评分的比较:观察组静脉输液时穿刺所用的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所用时间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疼痛程度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输液时静脉穿刺所用的时间与患者疼痛程度的评分的比较

2.2输液过程中静脉穿刺成功所需的次数与静脉穿刺针留置时间的比较:观察组成功静脉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穿刺针在输注过程中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输液过程中静脉穿刺成功所需的次数和静脉穿刺针的留置时间比较

2.3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液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失效模式分析模型(FMEA)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7],是美国太空部门研发的一种分析系统数据的方法。为了解决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FMEA能够给出合理解决的方案建议。如今针对医疗上风险的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医院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之前制订详细的护理过程,对护理上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预测,针对发生的问题找到责任人,对责任人采取一定的惩戒方式以作警惕,并通过失效模式联合效应分析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并提出可应用于整体护理质量的相应效果解决方案。为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注意防止失败。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中外渗、脱落和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EA可在建立一般静脉输液程序后有效减少过程中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8]。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和静脉穿刺所需要的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静脉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议在普外科静脉输液过程中采取对缩短输液穿刺时间,减轻输液疼痛有效的相关措施。此外,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所需的次数少于对照组,静脉穿刺针的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EA能有效提高普外科静脉输液过程中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效延长静脉穿刺针的留置时间。观察组使用FMEA建立普外科静脉输液的详细流程,并通过采用计算机打印输液卡的方式替代手写输液卡来完成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输液卡标签,这种方法有效地避开了由手写转录和涂鸦引起的故障引起的错误[9]。此外,患者在电子系统的辅助下进行一系列流程可以方便快速地查到患者的相关信息,患者腕带配有相关的尺寸代码或条形码,经计算机扫描后即可确认患者信息是否与输液卡标签一致,然后执行输液操作。当患者的条形码或QR码与其实际信息不匹配时,计算机变可发出异响以作提醒,避免输错药液的问题。再者,应当合理安排护士的人数并对他们进行有秩序地安排,以减轻其疲劳。特别是在高峰时段,护士人数应当同时增加,避免因工作量太大造成护士过度劳累进而其错误率增加的问题。特别强调的是在每次输液时应对相应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每次重复三次到七次不等,以提高护士的责任感,避免因检查不当而导致的输液发生错误。最后应当注意的是,定期对护士的输液技能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为患者输液时的静脉穿刺成功率,输液时的具体操作和医嘱执行能力,提高护士查找医生处方错误的能力。

FMEA输液过程建设中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前瞻性的评价体系过程方法和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念[10]。护理管理者需要更新观念,善于发现输液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失效模式,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后有针对性地改进。过程跟踪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由于FMEA成员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护士对新概念是否及时接受将直接影响FMEA管理的发展。因此,应在早期阶段进行充分的培训,以确保正确使用分析方法。FMEA利用小组讨论来收集风险信息和评估失效模式,不同的意见将影响讨论的最终结果。因此,应该尽最大努力参考各种意见,并进行客观地评估和分析,以获得最佳答案。

综上所述,在失效模式联合效应分析建立普外科静脉输液程序的模式下,可有效减少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静脉输液时的效率,大大减轻患者在输液时的痛苦,可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普外科输液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07-28 06:28:12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10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浅谈普外科中引流管的医学临床应用
Seminar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