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重庆 40112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险的事件,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急性心梗患者治疗中,除了积极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外,有效的护理措施应用也至关重要。循证护理干预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也是循证医学与循证保健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次研究对74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研究,对循证护理应用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74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29例,年龄为50~79岁,平均(65.8±2.7)岁,病程1~4年,平均(1.4±0.6)年机。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急性心梗;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意识模糊者、精神障碍者;严重脏器系统疾病者及不配合此次研究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本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措施包括遵医嘱指导用药、饮食指导及环境护理等内容。
观察组:本组给予循证护理,具体如下:①循证护理小组建立。由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等人员组建循证护理小组。通过对急性心梗护理文献资料进行查询,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护理方法进行总结,以及以往护理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向组长汇报,进行小组讨论,将汇总结果整理筛选,结合科研证据,建立循证问题,与患者实际情况结合,制定护理方案;同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护理需求等,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②健康教育。对急性心梗疾病知识、治疗及护理方法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进行讲解,让患者在了解自身疾病的同时,认识到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对自身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在知识宣教中,护理人员需保持足够的耐心,结合肢体语言等,将自己的意图表达给患者,让患者尽可能多的了解与掌握。③护理过程。与患者多进行交流,及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使其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在健康教育开展中,采用简洁的语言,对心梗知识进行讲解,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对急性心梗知识了解差者、文化水平低者、年龄大者,要耐心讲解,让患者明白护理人员的意图,切勿急躁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④定期研讨。循证护理小组定期对急性心梗护理工作成效进行总结,对护理过程中成功的经验进行分享,而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后续护理工作中进行完善和改进,促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对两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分对比,各指标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评分,总分100分,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1-不满意率。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
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对比,护理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86.49%,P<0.05。见表1。
急性心梗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发病比较急,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均带来威胁。在急性心梗患者治疗中,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治疗效果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应用,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科学的进行指导,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整合权威证据,结合护理经验,从患者的病情、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入手,将更具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措施用于患者护理中,在满足患者护理需求的同时,也使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循证护理的应用,使急性心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97.30%)高于对照组(86.49%),差异显著(P<0.05),表明循证护理措施的应用,使护理服务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