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艳芬
(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广东 茂名 525300)
据我院新生儿科统计,与2015年~2017年新生儿科早产儿住院人次约600人次,其中胎龄小于34周,体重小于2.5 Kg早产儿,发生腹胀、腹泻及呕奶等喂养不耐受症状较多。少数患儿出现有严重并发症对其生命造成威胁[3]。为此我院医护人员采取措施,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促进肠道成熟,避免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本文通过观察早产儿无乳糖配方奶的喂养效果,分析该喂养方式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价值,具体如下。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33例早产儿[4],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19例,实施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和B组(14例,实施早产儿配方奶喂养)。A组男性11例,女性8例,胎龄30~33周,体重2.01±1.74 kg。B组男性5例,女性9例,胎龄30~33周,体重2.13±1.27 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患儿家属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早产儿配方奶于常温保存,开启后注明日期,并置于0至4摄氏度冷藏。喂养前将奶液倒入无菌奶杯,并加温至37℃[5]。开奶量10 ml/(kg·d),每3 h喂养一次,7次/d。将奶液注入。从次日开始每次以10 ml的幅度递增,一直到每次60毫升。B组:喂养无乳糖配方奶。生后1周后补充钙元素120~140 mg/Kg·d[6]。B组喂养方法同A组一致。记录两组10天内奶液潴留、腹胀、呕奶、大便异常例数。
本次研究需记录两组的乳糖不耐受症状,即奶液潴留、腹胀、呕奶、大便异常的发生率。奶液潴留发生率=(奶液潴留)/总例数*100%。腹胀发生率=(腹胀)/总例数*100%。呕奶发生率=(呕奶)/总例数*100%[7]。大便异常发生率=(大便异常)/总例数*100%。
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对A组、B组乳糖不耐受症状对比,奶液潴留[8]:A组(2,10.53%),B组(5,35.71%),x2=5.024,P=0.025。腹胀:A组(4,21.05%),B组(8,57.14%),x2=4.571,P=0.033。呕奶:A组(1,5.26%),B组(5,35.71%),x2=5.024,P=0.025。大便异常:A组(0,0%),B组(3,21.43%),x2=4.479,P=0.034[9]。A组的乳糖不耐受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不能消化肠内营养,表现为胃残余量超过了上一次喂养量的50%,腹胀或呕吐,或两者皆有,导致肠内喂养计划中断。我院在2015年~2017期间收治的600例早产儿中发生腹胀、腹泻及呕奶等喂养不耐受症状较多[11],为确保患儿肠道营养,促进肠道营养成熟,我院对其加以研究。
早产儿代谢功能低下,体内乳糖酶含量及活性远低于足月儿,为此本院认为喂养不耐受可能与乳糖酶有关。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受肠道喂养质量所影响,为此我院对无乳糖配方奶喂养效果加以探讨。
本次研究显示,A组的乳糖不耐受症状发生率低于B组[12],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由此可见无乳糖配方奶的喂养效果明显优于早产儿配方奶术。
总而言之对早产儿实施无乳糖配方奶喂养,能够显著减少喂养不耐受,该喂养方法具有较高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