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006
邵瑛教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小儿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小儿推拿临床和教学研究20余年,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在运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胃强脾弱证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将导师治疗小儿胃强脾弱证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胃强脾弱证的古今定义不同,邵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同古义,否定今义,并形成了胃强脾弱证是疳证前期的辨证观点。
1.1 胃强脾弱证的古今定义阐释 “胃强脾弱”首见于《伤寒明理论·诸药方论》中对于脾约证的解释:“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1]此为古义之胃强脾弱证。《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伤寒论》中的条文也提及到“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多数医家认为古义之胃强脾弱证的病位在肠腑,“胃强”为肠腑热盛,“脾弱”为肠之邪气盛,致脾为胃行津液的功能相对较弱,故称为脾约证[2-4]。
今义之胃强脾弱证为“胃的腐熟功能亢奋,脾的运化功能无力,表现为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5]。洪靖等[6]认为,胃强是因胃腑为阳,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胃病多实,其病多从阳化热,常见消谷善饥、呕逆等症状;脾弱是因脾脏为阴,脾病易虚,脾虚则运化不及,痰湿内生,常见纳差、便溏等症状。
1.2 邵瑛教授对胃强脾弱证的阐释 邵教授认同胃强脾弱证的古义,但认为主要病位仍在脾胃,肠腑次之。《伤寒论》中“脾约证”的原文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本证见于阳明病篇,太阳病阳脉实者,发汗太过,消耗胃中津液,致胃阴虚阳亢。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燥其气不降,约束脾气不升,故称为脾约证。脾气向下,津液但输膀胱则小便数。小肠主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胃中燥热,小肠吸收津液减少。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需胃气下降而推动,胃气不降,传化失司,无法推动糟粕下行。大肠、小肠受胃强的影响,津液难以传化,故郁而生燥,导致大便硬。胃强脾弱证的患者胃阴虚而阳亢,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胃燥不降,脾弱不升。同时胃燥不降也影响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功能,肠腑郁而生燥,故胃强脾弱证主要病机为胃燥不降,脾弱不升,次要病机则为肠腑燥热。
而对于胃强脾弱证的今义,邵教授否定今人见解,认为不应把“胃强”及“脾弱”分开看待。脾胃通过经络互为表里,共同完成水谷纳运过程,脾升胃降,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关系密不可分。临床上胃强脾弱证的症状为多食善饥、大便干结、体瘦、体重不增等,若是胃强导致消谷善饥,又何来脾虚的纳差?若是脾虚导致的便溏,又何来胃实的大便秘结?若把“胃强”与“脾弱”孤立起来,会存在矛盾的症状表现,故此证应从脾胃整体的气机升降来考虑,其主要病机为胃燥不降,脾弱不升。
在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多见胃强脾弱证,邵教授认为此为疳证前期的表现。疳证一般分为疳气、疳积、干疳,其中疳气为疳证初起阶段,由脾胃失和、纳化失健所致,脾胃功能均下降[7],症见不思饮食、大便干稀不调、形体略瘦、精神欠佳、腹胀等[8]。邵教授认为,胃强脾弱证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发展,便会成为疳气。小儿脏腑娇嫩,发病传变迅速,若胃强脾弱证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进展,胃腐熟功能持续亢进,胃中津液消耗殆尽,胃气过度消耗,便会胃纳失和;胃的功能下降,水谷腐熟不足,脾难以运化,脾气更为虚弱,导致脾胃功能差,而成疳气,故邵教授认为,胃强脾弱证实为疳证前期。
临床上胃强脾弱证患儿多因感冒过度发汗,或滥用抗生素伤及脾胃,灼伤胃阴,脾胃气机失调,胃燥不降,脾弱不升;或是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炸食物,胃火亢盛,久则损伤胃中津液,致胃阴虚阳亢,胃燥不降,小儿“脾常不足”,受气机升降影响,脾气难以上升。
叶天士[9]有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弱得健,气机调达,脾才能恢复运化功能。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胃阴虚阳亢,津液暗耗而成胃燥,故应固护胃中津液,以养阴为本。胃强脾弱证主要病机为胃燥不降,脾弱不升,而肠腑燥热则是由胃中燥热,失津液下传,郁而生燥,故胃强得除,则肠腑自然得安。邵教授遂以健脾理气、益胃养阴为法,便秘甚者酌加通腑,运用小儿推拿结合食疗的方法来治疗胃强脾弱证的患儿。
2.1 基本推拿处方及方解 基本推拿处方:(1)起式:点筋分阴阳;(2)主穴:补脾经,清大肠,掐揉四横纹,掐揉小横纹,运板门,顺运内八卦,水底捞明月,顺逆时针摩腹;(3)收式:拿肩井。便秘甚者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揉龟尾。
方解:点筋分阴阳作为起式,通调一身气机,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有总领诸穴的作用。补脾经健脾助运,清大肠清肠腑燥热,有通便之功。掐揉四横纹、小横纹可调中焦气机、除燥热而助脾胃运化。板门为脾胃之门,健脾和胃,运达脾胃升降气机。小儿推拿界泰斗张素芳教授认为,内八卦顺运为脏腑气机升降正常轨迹,有助于人体气机升降转化[10]。故顺运内八卦可调畅脾胃气机,与补脾经、掐揉四横纹、掐揉小横纹、运板门搭配健脾理气力度更强。水底捞明月为引肾水,沿心包经走向内劳宫。内劳宫为心包经要穴,心包别属三焦,肾水润心包经的同时,灌溉三焦,中焦得以濡养,故水底捞明月可益胃养阴。摩腹中顺时针摩腹可促进胃肠蠕动、消食化积,逆时针摩腹有健脾助运、梳理脾胃气机之效。拿肩井作为收式结束治疗,具有最后通行一身气血,加强以上穴位功效的作用。便秘甚者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揉龟尾,退六腑可通腑泄热;推下七节骨为清、为降、为泻,有通腑泄热以利大便之功;龟尾位于尾椎骨末端,靠近于肛门,可调节肛门括约肌,开塞秘结。
2.2 食疗处方及方解 邵瑛教授为岭南著名小儿推拿专家,同时深受岭南药膳煲汤文化的影响,擅长运用药食同源的食疗方来改善患儿的体质,食疗方大多药性缓和,可以长期食用。
食疗处方:麦冬、知母、芦根、五指毛桃、炒白扁豆、陈皮煲瘦肉或猪骨汤。方解:麦冬善于养胃阴、生津液,知母可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芦根可清胃生津,三者齐用,辅助患儿胃强得平;五指毛桃有健脾行气利湿的功效,炒白扁豆长于健脾化湿,陈皮可理气健脾,故用此三者煲汤可辅助患儿健脾理气。
在胃强脾弱证的诊疗中,邵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的理论,并形成了独到的治疗思路,具有以下特点。
3.1 辨证论治,注重脾胃关系 邵教授注重脾胃相互关系。从脾胃升降气机出发,认为主要病机为胃燥不降,脾弱不升,次要病机为肠腑燥热。以健脾理气、益胃养阴为法,便秘甚者酌加通腑;并重视疾病的预后,提出疳证前期的概念,防止进一步发展为疳证。
3.2 推拿操作,重视起式收式 起式与收式相当于小儿气血阴阳的开和关。处方中起式为点筋分阴阳,可调和气血,调动全身气机;收式为拿肩井,可通行一身之气血。在健脾理气、益胃养阴的手法后加上拿肩井,可使一身气机畅通,加强疗效,使升降调和得到保证。
3.3 摩腹手法,顺逆时针同用 邵瑛教授认为顺时针摩腹的路线符合食物在胃肠道的走向,可促进胃肠蠕动、消食化积。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素问·阴阳大论》中提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五运行大论》也指出“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故脾阴左升,胃阳右降,因此逆时针摩腹有健脾助运、梳理脾胃气机之效。在小儿胃强脾弱证的治疗中,邵教授结合中西医理论,独创性地将顺逆时针摩腹并用,在健运脾胃、调理气机的同时可以消积滞。
3.4 辅以食疗,外治内治结合 邵教授采用小儿推拿为主要治疗手段,食疗为辅助手段,疗效显著。食疗处方大多药性缓和,可以长期食用,从根本上巩固疗效。
王某,男,4岁,2019年4月9日初诊。 患儿体瘦,面色偏黄,纳食佳,食欲旺盛,易打嗝,口气重,喜发脾气,睡眠差,喜趴睡、流涎,小便正常,大便质硬难解,两日一行。舌红苔白腻,脉细数。中医诊断:疳证前期(胃强脾弱证)。治以健脾理气、益胃养阴为法。处方:点筋分阴阳24次,补脾经500次,清心经300次,清肝经300次,清大肠经200次,掐揉四横纹5次、掐揉小横纹5次,运板门500次,顺运内八卦300次,水底捞明月500次,退六腑300次,按弦走搓摩50次,顺逆时针摩腹3min,推下七节骨、揉龟尾200次,拿肩井。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并教授其母掌握主要推拿手法,嘱节制饮食,合理喂养,每天予麦冬8g,知母6g,芦根6g,五指毛桃10g,炒白扁豆8g,陈皮6g煲瘦肉或猪骨汤。
2019年5月4日二诊。患儿食欲稍下降,可以控制,脾气缓解,睡眠改善,大便改善,两日一行。处方:点筋分阴阳24次,补脾经500次,清大肠经200次,掐揉四横纹5次、掐揉小横纹5次,运板门500次,顺运内八卦300次,水底捞明月500次,退六腑300次,顺逆时针摩腹3min,推下七节骨、揉龟尾200次,拿肩井。继续行食疗处方。
2019年5月28日三诊。食欲基本正常,面色改善,眠可,大便软,时偏干,一日一行。处方:点筋分阴阳24次,补脾经500次,清大肠经200次,掐揉四横纹5次、掐揉小横纹5次,运板门500次,顺运内八卦300次,水底捞明月500次,顺逆时针摩腹3min,拿肩井。嘱其母继续行推拿治疗。
按:体瘦、面色偏黄说明患儿素体脾虚,平时饮食不节,日久胃火耗伤津液,致胃阴虚阳亢,胃燥不降,脾弱不升,见食欲旺盛、易打嗝,睡眠流涎等症;土虚木乘,患儿肝火偏旺,易发脾气;胃不和则卧不安,中焦脾胃气机不和,升降逆乱,阴阳失衡,心神不宁而见夜寐不宁[11];胃燥无法下传津液,引起肠腑燥热,则大便秘结,故以基本推拿处方健脾理气、益胃养阴。其中补脾经、清大肠、水底捞明月,从脏腑病机入手,健脾益胃、清肠通便;掐揉四横纹、掐揉小横纹、运板门、顺运内八卦,从脾胃气机入手,调理脾胃气机,使脾胃恢复升降之序;顺逆时针摩腹为邵教授临床常用的脾胃穴对,消中有补,补中有消,加强健脾助运、调理气机的力度。便秘甚则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揉龟尾。清心经、清肝经、按弦走搓摩以清肝疏肝。同时加以食疗处方缓缓调理患儿脾胃,五指毛桃、炒白扁豆、陈皮健脾理气,麦冬益胃养阴,知母、芦根除燥生津。患儿脾弱得健,胃燥得养,腑气得通,则疳证前期症状得解,后期嘱其母加强日常健脾推拿治疗。
儿科门诊中多见胃强脾弱证患儿。胃强脾弱证有古义今义之分,对于此证释义众说纷纭。邵教授认为,胃强脾弱证患儿往往嗜食辛辣油炸食物,胃火亢盛;或因感冒过度发汗,消耗胃中津液,伤及胃阴,导致胃燥不降,脾弱不升而成胃强脾弱证。因此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指出胃强脾弱证实为疳证前期,应重视此类患儿的治疗及预后,防止进展为疳证。临证时,邵教授以健脾理气、益胃养阴为法,便秘甚者酌加通腑,采用小儿推拿配合食疗治疗,疗效显著。同时邵教授也指出,小儿胃强脾弱证大多由家长喂养不当造成,治疗同时应嘱咐家长调节饮食,合理喂养。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无痛苦的治疗手段,可避开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也可防止清热药物寒凉败脾,加重脾虚之虞。在推拿过程中与小儿互动,有助于提升家长与小儿的依从性。在推拿治疗同时辅以食疗方法缓缓调理脾胃,易被家长与小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