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辉 张丽萍 章正祥 蒋旭宏 裘昌林(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杭州 310005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临床特点是无搏动性钝痛,以额、颞及枕部轻度或中度疼痛为主,可伴有头部肌群的痉挛性收缩及压痛[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69%的城市居民有头痛经历[2],而TTH占头痛患者的70%~80%[3]。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应激、紧张、抑郁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上欧洲指南推荐阿米替林为TTH预防性用药的A级推荐用药,但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有效率仅30%~50%,并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口干及嗜睡[4]。因此,探索既能缓解症状又能防止复发、改善预后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TTH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较明显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裘昌林教授系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裘师治疗TTH的经验浅述如下。
中医学虽没有对应TTH的确切病名,但裘师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特点,认为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脑风”“内伤头痛”等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乃髓海所在,五脏之阴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头,故凡经络脏腑之病变皆可发生头痛。“脑为髓之海”,依赖肝肾所藏精血的濡养,以及脾所运化水谷之精微的充养。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可使气血瘀滞,致使头部脉络闭阻,脑髓失养,而致头痛。裘师指出,TTH患者发病前可有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表现,临床多伴有睡眠障碍、心烦易怒、郁郁寡欢等情志不舒等症状,这些症状主要与肝有关。《证治准绳·卷四》云:“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6]可见肝主疏泄异常,往往伴随着情志异常,情志异常往往也会导致肝主疏泄之功能障碍[7]。正如《类证治裁》所言:“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8]肝气郁滞,气郁易于化火,气火上逆,肝火炽盛,而见头痛;肝郁气滞,气滞则津液运行不畅,停聚凝而成痰,遇风邪则合而为病,风痰上扰清空,痹阻脑窍,故见头痛;气滞痰凝日久,瘀血内停,头部脉络闭阻,不通则痛;加之肝气郁结最易发生“木乘脾土”,脾病气血生化匮乏,津液气血不能上荣,窍络失养,不荣则痛[9];肝火偏旺日久,耗伤阴液,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头痛。综上所述,肝之阴血不足,肝失柔养,疏泄失司,则气滞痰凝血瘀,脑络不通,头痛时作,同时肝失疏泄也是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故裘师认为本病的发生虽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均有关,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2.1 肝血不足型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由肝血所化,肝之阴血可滋养肝体,涵养肝气,使肝木调达,肝性柔和。张景岳[10]言:“然肝藏血,人夜卧则血归于肝,是肝之所赖以养者,血也……肝血不足……为目眩,为头痛。”血为气之母,若肝血不足,则肝气化生不足,可见疏泄不及、升发无力之病证,出现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反复头晕头痛、忧郁胆怯、懈怠乏力、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舌淡、脉细等,或伴失眠多梦,面色口唇淡白,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治疗以养血柔肝为法,方选四物汤加减。
2.2 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型 肝主疏泄,肝气调达,则气机畅达,脾升胃降之运动稳定有序。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乘脾土,脾病气血生化匮乏,津液气血不能上荣,脑髓失养,不荣则痛,故见头痛。若肝失疏泄,既可影响脾气升清,致脾失健运,清气下陷,则可见腹胀腹泻等症,又可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则可见嗳气呕吐等症,两者在五行学说中均属“木乘脾土”。肝脾不调者,治疗上以调和肝脾为法,方选逍遥散加减;肝胃不和者,治疗上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法,方选左金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者,治疗以清热疏肝解郁为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2.3 风痰上扰型 头为诸阳之会,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又风为百病之长,易与它邪合而为患。肝失疏泄,则气滞津停,痰饮水湿内聚,痰浊阻窍,与风邪合病,风痰上扰清空,可见头痛头晕、胸脘烦闷、恶心呕吐、痰唾粘稠、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治疗以健脾化痰、平肝息风为法,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4 肝阳上亢型 多因肝肾阴亏,不能潜阳,肝阳亢逆;或长期恼怒焦虑,气火内郁,暗耗阴液,阴不制阳,阳亢于上而成。临床表现为双侧或整个头部弥漫性疼痛,有箍紧或压迫感,头晕目眩,腰酸耳鸣;或头部沉重而胀,可伴面红目赤、性情急躁、心烦口苦、夜寐不佳、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滑,治疗以滋阴潜阳、平肝息风为法,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
2.5 肝火炽盛型 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嗜烟酒辛辣之品,酿热化火,犯及肝经,以致肝胆气火上逆而成。临床表现为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耳聋,或伴胸胁灼痛,或耳内流脓,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以清热平肝为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3.1 疏肝与柔肝并举 本病常因肝失疏泄所致,故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大法。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裘师指出,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宜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玫瑰花、佛手、代代花、绿梅花之类。裘师认为,肝之阴血不足、肝体失柔是TTH反复发作的内在病理基础。肝为藏血生血之脏,血属阴,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因此需配伍养血滋阴柔肝之品以固护肝阴,如逍遥散中柴胡与当归、白芍并用,滋水清肝饮中柴胡与生地的配伍等。
3.2 清肝与平肝合用 清代名医叶天士[11]19《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言:“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肝内寄相火,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故肝阳易亢。裘师认为,凡肝经实火循经上逆所致头痛者,宜采用清肝泻火、平肝降逆法,常用药物有夏枯草、龙胆草、焦山栀、菊花、冬桑叶、蔓荆子等。肝肾同源,若肝经火盛,或肝郁化火,不仅耗损肝阴,日久必伤及肾阴,导致肾阴亏虚,阴不潜阳,而见肝阳上亢,此时宜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平肝潜阳,常用药物有白蒺藜、天麻、钩藤、石决明、决明子、紫贝齿、生牡蛎等。
3.3 引经药直达病所 裘师承用《丹溪心法》,临证时应用六经辨证,根据头痛不同部位常加用引经药。引经药的使用是在中药归经理论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引经药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以提高临床疗效。头痛部位在颈项和枕部属太阳经,颞部属少阳经,额部属阳明经,巅顶属厥阴经。太阳经常选用葛根、羌活等;少阳经常选用黄芩、柴胡、川芎、蔓荆子等;阳明经常选用白芷、葛根、知母等;厥阴经常选用吴茱萸、藁本等。裘师指出,引经药多为风药,如葛根、羌活、柴胡、蔓荆子、白芷、藁本,其性轻扬,易达头部病所,以获较好疗效;但风药辛散,久服易耗气伤阴,气血不足、阴津亏虚者当与益气养血滋阴之品合用。
3.4 久病入络配虫药 《素问·调经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叶天士[11]153有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TTH久治不愈,病成痼疾,久病入络,裘师临证常选用僵蚕10~12g、地龙6~9g、蝉衣6~9g等,并指出一般的TTH,常伴头胀、头重、头部紧缩感,适当选用以上3味药就足够;对头痛、头胀明显者,可加用全蝎6g或蜂房5g。同时指出,虫类药多属风药,其味多辛,《内经》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说,虫类药性辛主散,轻扬上浮,性善走窜,有搜风通络之效,辨证运用可提高临床疗效,然其辛性香燥,易化燥伤阴,故用药应中病即止,尚需顾及营阴,必要时加用阴药监制[12]。
患者戴某某,男,41岁,因“头痛头胀5月余,加重十余天”于2015年4月10日首诊。患者5个月前房事不节后出现头痛、头胀,整个头部胀痛,呈持续性,近来头痛头胀较前加重,但以头胀为主,头部有箍紧感,伴午后头晕,活动后无加重,无恶心呕吐,无畏光畏声,开车易紧张,咽部时有阻塞感,睡眠尚可,大便偏干,一日一度,头颅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MRI)未见明显异常。诊查: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头痛程度1级,头痛指数16,颅周触诊无明显压痛,颈软无压痛,舌质正红,苔薄中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频发性TTH;中医诊断:头痛(风痰上扰型)。治则: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处方:姜半夏9g,天麻9g,钩藤15g(后下),白蒺藜9g,蔓荆子9g,茯苓15g,合欢皮12g,炒白术12g,决明子15g,紫贝齿30g(先煎),龙齿30g(先煎),厚朴12g,苏梗6g,淮小麦30g。共7剂,每日1剂,常规煎服。
2015年4月17日二诊。患者头痛、头胀较前好转,咽部阻塞感减轻,近日工作疲劳后夜间耳鸣,夜寐易醒,寐则不深,晨起口苦,头痛指数11,舌质正红,苔薄白,脉弦。裘师予前方去蔓荆子、龙齿、炒白术、决明子,加用灵磁石30g(先煎)、郁金12g、蝉衣9g、酸枣仁30g、黄连5g、肉桂2g。 共14剂,服法同前。
2015年4月30日三诊。患者诉头痛、头胀明显好转,睡眠亦改善,咽部阻塞感已除,耳鸣、口苦减轻,纳便如常,头痛指数5,舌脉同前。前方去厚朴、苏梗,加蔓荆子9g。共14剂,服法同前。
2015年5月15日四诊。患者近两天来头痛未作,偶有头胀、头晕,耳鸣、口苦已除,睡眠又有好转,头痛指数0,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前方去姜半夏、灵磁石、蝉衣、黄连、肉桂,加熟地15g、炒白芍15g、炒当归12g、川芎12g。继服14剂以巩固治疗。
3个月后随访,前方服后又转方7剂,刻下诸症好转,已停服中药一月余。
按语:患者中年男性,房事不节精神紧张后出现头痛、头胀、头晕,咽部时有阻塞感,裘师辨其属风痰上扰所致头痛。肝失疏泄,则气滞痰凝,故见咽部阻塞感,即“梅核气”;痰浊阻窍,与风邪合病,风痰上扰清空,故见头痛、头胀、头晕,舌苔白腻,脉弦滑,均为风痰上扰之象。裘师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方中用姜半夏、炒白术、茯苓健脾化痰,天麻、钩藤、白蒺藜、蔓荆子、决明子、紫贝齿、龙齿清肝平肝,合欢皮、淮小麦养心解郁安神,厚朴、苏梗宽中理气。二诊时,出现耳鸣,睡眠易醒,晨起口苦,故去蔓荆子、龙齿、炒白术、决明子,加用灵磁石、郁金、蝉衣平肝潜阳、息风开窍,配以黄连、肉桂、酸枣仁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三诊时,头痛、头胀好转,咽部阻塞感已除,去厚朴、苏梗,加蔓荆子以增强疏风之效。四诊时,头痛已愈,偶有头胀、头晕,耳鸣、口苦已无,睡眠较前好转,舌质转淡,苔薄白,脉弦细,故去姜半夏、灵磁石、蝉衣、黄连、肉桂,加四物汤改治其本,终获全效而收工。
TTH为神经科的常见病,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现代医学疗效尚不甚理想,而传统中医药治疗作为补充替代疗法,远期疗效及患者依从性均较好。裘师治疗TTH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之阴血不足、肝体失柔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治疗的大法。临床辨证分为肝血不足型、肝脾不调型、风痰上扰型、肝阳上亢型、肝火炽盛型5型,临证时分别以养血柔肝,调和肝脾,健脾化痰、平肝息风,滋阴潜阳、平肝息风和清热平肝为治则,分别以四物汤、逍遥散、半夏白术天麻汤、滋水清肝饮、龙胆泻肝汤加减辨证治疗。由于本病病程多数较长,反复或持续的头部不适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多次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因此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思想负担,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13],这些情绪障碍又会加重头痛症状,甚至还会诱发失眠、心悸、胸闷等多种其他症状,此时在中药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少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