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仁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继承和发扬。当前,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在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也遇到诸多难题,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照。因此,深入探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挖掘其当代价值和意义,并将其合理地进行现代化转化,不仅仅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当下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为了解决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问题。越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就越是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论。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十分活跃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面对当时社会上和政治上出现的动荡局面,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主张。名家主张“合同异”,法家提倡法治,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道家提出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上看,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导致土地的私有化及土地所有者经营方式的改变。到了春秋中期,原本根据劳动力强弱来分配土地的“籍田以力”的经营方式难以继续维持,于是,各诸侯国为了增加收入相继采取了收取租税的方法,而这种经营方式和分配制度的改变造就了一大批新兴地主,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与农业发展并行的是手工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造就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阶层,即手工业者阶层和商人阶层。他们的频繁活动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增加,这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工商食官”的局面,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活力。一些新兴的中下层人物通过兼并土地、争夺农户和经营工商的渠道,迅速聚敛起巨额的财富,也正是他们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并最终促成了社会性质和制度的深刻变化。
从政治上看,社会性质和制度的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出现了政权下移和旧有社会秩序的崩坏现象。西周建立的封建宗法世袭贵族的统治制度,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它是一种旧有的社会组织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组成。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天子权威开始下降,逐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力。诸侯便开始不再听周天子号令,竞相发展自己的封地,并成立了各自为政的诸侯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独立性逐步增强。一些诸侯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甚至超越了周天子。随着诸侯的不断强大,一大批卿大夫迅速崛起。卿大夫们因为实力的不断增强,也逐渐不再听从诸侯的号令,从而导致政权不断下移。王权的衰微和诸侯的兼并扩张,导致礼乐制度的极大崩坏。这表明旧有等级关系和统治秩序的崩溃。社会因此呈现出多元化、无序化的混乱状态。不管是天子诸侯,还是黎明百姓,都无一能得到安宁,而百姓的苦难越发深重,贫富分化也越发严重。
从文化上看,随着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下移,文化学术也开始逐渐下移。学校原本是设立在官府里的,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被官府所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阶级迅速衰落,世袭社会逐步解体,其结果是直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许许多多原本掌管官府的官员和有识之士纷纷离开周王室,流落民间,而私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私学的兴起,给下层阶级的人创造了一定的学习条件。他们开始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士”这一新的特殊的社会阶层。加上从贵族下降的士,士阶层因此不断扩大。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回答或者解决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自然也不一样。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争辩不休,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很多学派,诸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所体现的是以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理国家,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君王不乱干预、瞎指挥,要充分发挥民众的创造力,靠民众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民众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无为而治”思想主要有三层重要的含义。第一,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顺其自然,恪守自然规律。《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同时也是有规律的,它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老子认为,自然和人为是相对立的,任何外在的人力作用,都是对自然的破坏,都是与自然不相容的[1]。因而老子所谓的“无为”,是指要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去做违反自然的事情,不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这也就意味着要顺其自然,如此,万事皆可有为。第二,在治国理政上,主张不乱干预,不瞎指挥。无为而治,是老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的治国思想,主要是通过无为这种方式实现天下大治,即统治者要做到大事上有所为,小事上则要有所不为。也就是说,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除了要做好自己必要的工作,还要做好识人和用人的工作,充分信任和依靠臣子,交给臣子去完成各项工作,不必事事躬亲。当然,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而是让社会根据自身要求自行管理,以实现更趋于和谐稳定的社会管理。第三,在个人层面上,教化世人与世不争,快乐生活。“夫唯不争,故无忧”,意思是说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身养性,都应该以自然无为为本,听凭自然的指引而行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避免有为妄作。通过“无为”这一手段和方式,则可以达到“治”的目的。总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2]211。只有合乎自然法则,治国以法,治身以朴,才能够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也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无为而治”这一思想,于自然为修养生息之策,于社会为治国安邦之略,于个人为修心养性之道。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历史上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77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而“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又是自然而然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循“无为而治”的思想,把自然放在首位,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使事物按照本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自由发展,不加以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甚至是破坏事物本身固有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道家的这一基本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积极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有可供人类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3]。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价值观层面进行改变,扭转以人为主的生态价值观,把自然放在第一位,以自然为本,尊重自然,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仅要遵循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外,还要在人与自然之间采取真正平等的态度,用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万物,不应该无休止地对大自然进行索取和掠夺,更不应该用强制性的力量对大自然进行人为干涉。相反,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最终才能从根本上缓和人与自然日益紧张对立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而人类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遵循“道法自然”的根本原则,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进一步加快人与自然的和谐进程。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无法脱离自然界而单独存在。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中,人虽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但是也必须在大自然循环的状态下生存,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成为当前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党中央从十八大以来,就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4]。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就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观念,尊重大自然。既然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方式就是要通过无为从而达到无不为。从老子的思想来看,无为决不是简单的“无所作为”,更不是消极、被动的“有所为”,而是以“无为”作为方式,达到“无所为”的目的[5]。无为,本身是一个否定式词汇,通常指直截了当地否定某些人类的行为,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积极肯定的含义,即一种主张自然、渐进和适度的特殊的行为方式。在当前这样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人类有欲望是自然合理的,但是如果任由欲望无休止地膨胀,便永远不会有满足感,那么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毁灭。所以,人类与自然界的相处,除了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还要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尽量采取积极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无为”的积极意义在这里就表现为能够实现和维护自然的整体和谐,同时又为社会的自由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必要的自我限制,从而达到自由与秩序相协调的理想境界。
人类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所存在的矛盾具有一定的不可调和性,它不仅会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甚至还可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由于受到日益膨胀的贪欲的驱使,人类为了自身的需求,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盲目开发、利用和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如乱采乱伐、乱排乱放等,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当下,中国同样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治理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无为而治”思想提倡充分发挥民众的自我能动性。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代表公民能够为所欲为,做出违背大自然规律的事情。老子提出的这一思想无疑给了我们很大启发。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源泉。如何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从个人角度来说,公民除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还要在观念上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发挥自我能动性,以此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同时,通过实践把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的行动,共同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从社会角度来说,要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力度,让绿色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法治为引领,用制度作保障[6]。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最完备的制度、最严格的法律来保驾护航,只有真正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全屏障,才能圆梦美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源匮乏、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种种问题。当前,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繁荣发展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生态法治观”,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和法律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出一定处罚。另外,除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外,还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做好国家生态文明规划,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更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积极寻求高科技水平的工业化途径。同时,要打好“散乱污”企业治理战役,加强监管力度,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企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关停污染严重、浪费严重的企业,坚决杜绝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此外,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以科技推进生态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道家“无为而治”哲学思想及其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特性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治国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严密的方法论体系,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哲学意蕴,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我们要更加全面、正确地理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摒弃糟粕,合理利用其精髓,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结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发展趋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