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从传播共识到参与体验

2020-12-20 12:36:17陈建安
关键词:场域共识文旅

陈建安

(闽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一、共识建立与文化传播

文化,这个名词几乎见诸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以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为己任的人类学者们,对于文化的基本的定义是指人群因为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人文等条件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简单来说是种生活,但从社会行为的发展来说,文化更精准地说,是人类知识创新与累积的总和,由人类创造,在族群中世代相传、广泛传播,不断地影响并改变人类生活[1](P7)。因此,若要妥善地进行文化保存,不应当只注重古迹或者器物的保存,似乎存在更深层意义,那就是如何保存文化里面的本质、内涵、体系甚至做法。

在一般人观念中, 文化资产是过去所遗存下来的老旧事物,可能是古迹、古建筑、历史文物等,是某种传统的、过时的。根据荷兰学者Ashworth定义来说[2](P92-102),文化资产似乎涵盖范围更大。他认为,过去产生了种种的事与物,但并非所有这些被创造出来的事物都能被保存下来,而是经过某种的选择过程,并以三种形态被保存下来,包括历史书写(history)、口传记忆(memory)与实体遗存(relics)。另外,200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公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则将文化资产的范畴扩展到与社群集体记忆及认同相关的无形遗产,包括口说传统与表达、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仪典与节庆事件、与自然或宇宙相关之知识与习俗及传统匠艺等。因此,保存文化广义定义下的文化资产,不应只是历史书写,例如,手稿与图书,或实体遗存,例如,文物与建筑,应该扩展到当时文化所建构的文化场域,将所有与文化相关的事物,都应该一律保存。

场域是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为行动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文化场域,指包括任何人类活动的场域,从文化古迹、历史场区、生活现实到梦幻想象的游乐园,其中生活环境是最根本的。文化场域是文化的产物,在认知上,它是过去某一时期、地表某一范围内动态演变历程所呈现的总体或其中一部分;它通常被视为一个在时间(历史)与空间(地区) 上具有某种价值与意义的存在。在历史洪流里,我们总是透过文字记录、地表遗迹等媒介来了解过去,我们所捕捉与了解的只是过去的片片断断。所以,客观的历史存在是一种想象,是一种总体概念的想象,而客观的历史片断则是建基在文字记录与地表遗迹的客观元素上而被感知[3](P16-28),如何去拼凑,除了文物证据以外,就是如何满足或者创新对历史文化的时代意义。在此潮流趋势下,文化保存应运而生。

文化资产,着重在历史传承的时代意义,并暗示当代价值观的决定会影响文化资产的生成。文化资产在当代更被视为古为今用的一种媒介,甚至已成为一种可被消费的产品[4](P88-93)。承接上文,被感知的元素(或者历史、文化资产),若能与自己熟悉的经验与了解的事件产生联结时,历史就可以被我们认定并判定是否接受,一旦历史和自己熟悉的事物、意象或概念有了联结,历史仿佛就没那么遥远,甚至是熟悉的。这就是文化保存的共识,例如,许多地方传统文化受到保存而能重生,在保存过程中,民众进而认识自己所属的生活环境,大大提升民众对于土地的意识与地方的认同。而2018年由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就是基于上述重视文化保存、创新文化资产、跨界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文旅,就是种文化资产再现、透过文化场域建构,打造全新的旅游产品。毕竟文化就是生活的积累,把过去的文化资产加以赋能与连接,就是文旅融合。文化场域的善用,第一步必须先建立集体的文化共识,透过地方的集体共识,才能让文化场域发挥价值,否则只是政府的一厢情愿。

文化传播,是一种潜移默化,让大众于不知不觉中被同化或被麻醉。更精准的表述是,如何将某种现象、思维或概念需要被保存、宣扬时,透过各种媒介与方法,去建立共识的一种手段,它传播影响的范围可能是针对某群体、某聚落,也可能是全人类。文化保存或文旅融合的概念,若能透过不同人、多种管道进行宣传推广,冥冥之中把某些共识深植人心,让每个人自发接受,这样再推动文化保存或者文旅推广,就会比较容易。文化传播一开始会比较困难,但是一旦故事开始了,就停不下来。文化传播依托的传媒产业,对当前文旅融合应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文旅可通过传媒渠道传播信息内容,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游客。在说故事之前,如何成功地将文化场域完全复制之前,如何透过文化传播传递共同价值,让当地居民与政策之间紧密结合,互通互补,创造更大的价值,就是本文提到的传播共识。

今天的传统是昨日的创新。文旅融合最关键策略是建立某种时代意义的文化共识。文化共识的建立,不应被视为一种所欲的结果,而应视为一种策略,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行动。例如,以我国台湾地区新北市新庄老街都市更新为例,维护传统文化人士认为,必须不断推介这里的文化内容,不停说这些故事才行。新庄的都市更新,需要老街作为信息节点,让人走进来停留、感受这里的文化底蕴。又如,地方改变需要众人关心才会长出它应有的样子,而不是一小撮人由上而下专横改变[5]。文化共识,就是种想象的集体共识,这个共识是建立在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的历史感里面,结合传统文物、老街与古建筑,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场域。而文化传播,正恰巧适合扮演这个角色。

二、从地方特色到共创模式

不同地区,本应有不同文化场域。不同文化场域加以赋能,才会产生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否则文旅融合只是某种主流的文化工业复制品。文化政策是一个不稳定的概念,无论论述的正当性、价值的强调以及文化的定义,都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改变,呈现出不同政策的内涵。每个地方文化,均必须刻意去维护与保存,方可以向下扎根、往上发展。而如今不同地区的文化,均透过传播工具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加上跨国性生产、文化扩散及信息科技的发展,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社会关系与文化现象。不同文化相遇后,会因为不断接触、交流,而形成文化变迁,这就是一种涵化现象。涵化既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从积极面来说,希望借由采借外来文化的优点,使自己的文化更有竞争力,但往往在过程中,因强势文化不断扩张,而弱势文化可能会产生被同化(assimilation)或者消失的危机,进而有了文化冲突。

德国人Rüsen以“Human Ident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探讨跨文化观点下人文认同与文化差异问题时表示,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认同与共识建立是非常重要,因为全球化影响掩盖各地文化差异,在文化日益趋同化下,对于差异性应该更加重视[6]。当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影响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地方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加上对于文化保存认知存在偏差,仅针对历史书写与实体遗存进行大量保存,忽略文化内涵的解释,与文化现实意义解读的不够,使得文化保存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播时的共识建立不足而产生的缺陷。此外,文化传承手段也因全球化影响下渐趋单一,导致文化保存不易,文化趋同化明显。这种文化趋同造成的影响主要是让各种地方特色界限模糊,进而商业化。这种千篇一律的文化场域所产生的文旅产品,不仅无法吸引旅客,更别说为地方创造价值。

文化是种族历史记忆的组成,不仅拥有人类生活必备的基本属性,还拥有属于其独特种族文化特点。不过,当人类进行不同文化传承与保存时,因时代变化或文化趋同,导致只能部分传承,加上商业考虑,例如,文化创意产业的元素融入文化保存,为了赚钱牺牲文化传统内涵,导致广大群众对文化尊重感丧失,进而对文化珍惜感日益减弱。传统文化,自身是无法生存或趋向完美的,它必须借由使用者去制定、修订或更改。传统文化之所以在现今社会中寻求创新发展,是因为新一代的人们认为除非找到其他的传统可以取代过去或者完全抛弃,否则仍然生存在新社会的“传统”应该被视为一个重生或新生的机会[7]。这正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尊重文化传承与保存文化的核心意义,毕竟文化是人类知识创新与累积的总和,文化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它只是更新或者改变。

对历史的重视对于一个培养成熟的民族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过去,我们如何能谈论未来?[8](P93-109)许多文化政策的制定,或者文化保存,几乎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地区居民并未参与决策过程,因此老街、古城或者旧建筑的保存与设立,似乎对于一般居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葛兰西(Gramsci)[9]文化霸权概念认为,统治者除了获取政治及经济霸权以外,还透过相同的国家机器,创造了霸权语言,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文化霸权,以至于使地方或其他群体原有的文化受到压抑,失去“活性”,最后使文化失去其多样性而“融为一体”。对于统治者而言,文化霸权是维系群体的重要成分,然而“文化一体化”的企图却会带来社会灾难。所以,文化保存是概念工程,绝非单纯文物或者古建筑、遗迹的保存与修护,文化保存需要使用者的加入。如果一种文化日趋封闭,或者没有人的元素加入,则会缺少创新元素,也一定会无法延续下去,这种传统文化也会被掩没在荒烟蔓草间。任何文化所表现的行为和价值的认识与评断,应取决于该文化的拥有者对事物的看法,毕竟文化有其普遍性和差异性,所以各种文化必须透过自身的努力与参与,积极保存其特殊性与差异性,以维护其过去生活所累积下来的文化美学。文化没有共识,等于仅是政府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或者只是文化工业下的复制品,不仅没有当地居民或者使用者的加入,该文旅路线与其他地区并无区别,如何有其竞争力,何谈地方特色呢?

经济成长,对发展中或已发展国家来说,对于推动民众幸福感的关联性程度愈来愈少;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发展中或已发展国家来说,开始致力于推动文化自信建立、文化保存推动等精神层面的建设与宣传。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因社会结构或者社会地位的影响,这种精神层面的建设与宣传,往往还是为政府或者阶层精英所掌控。政府与阶层精英的数量相较于大多数地区居民而言,毕竟是少数。一般说来,政府的治理都强调政府与社会或公部门与私部门的一种互动协力关系,并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有提升作用。政府应只是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之一,必须与私部门、非营利组织进行互动协调,以达到治理的真正目标。至此,由下而上的地方实践已开始进入传统规划理论中,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核心价值[10](P47-71)。这种由下而上的地方实践,是希望透过实践,让文化保存的目标包含一般民众对文化的解释与诠释权,让文化主体从没有温度的器物或者古建筑,转换成有温度的文化生活圈。不过,如何让一般民众理解这种概念呢?单透过政府的文化宣传手段,单一、制式的由上往下传递信息,似乎不能完成。诚如不同的文化场域结合旅游产业,常因为居民对地方发展没有愿景共识,或观光成长冲击当地居民生活;更或者大量投资对于地方环境永续没有共识,对于文旅融合产生裂痕。这也是为何本文强调文旅融合第一步,就是透过文化传播完成共识的建立。

以闽南地区为例,闽南文化除了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以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加上闽南地区祖辈繁衍生息所创造、演进和传承而来的区域文化表征,更让闽南文化成为一种多源的复合体。陈支平[11](P27-43)认为,闽南地区经过了不同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闽南家族血脉相连等多种因素所逐渐造就的地方文化,其所呈现出来的表现形态,虽然从整体上讲是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表现形态与中国其他区域性文化的表现形态,却也存在许多特异之处,这就是所谓透过由当地居民所共同构筑的文化生活圈,这种生活圈里面的文化构成,应是具备丰富人文内涵。因此,在进行闽南文化保存过程中,除了文化资产维护以外,如何更完整传承闽南文化的多源文化、多乡族性,似乎才是文化保存的正确之路。这种由闽南地区当地居民所建构的文化生活圈,就是文化场域或地方特色。若以福建省为例,推动文旅融合过程之初,若能透过媒体或渠道唤醒当地居民对过去生活的集体记忆,产生某种文化共识,或许福建省文旅的建立,可以事半功倍。

Ramaswamy & Gouillart[12]在2010年提出共创模式观点,提出地方产业必须建立某种共创价值。这种共创价值可透过地方特色的利诱、尊重地方产业想法、建立与地方良性互动模式,最后成功建立共创价值平台,并产生长期的共创价值。共创价值的最佳方式,就是注重所有利害关系人的经验,让所有利害关系人参与设计彼此共识的方式,而非被动接受少数关系人所设计的流程[13](P10-23)。本文所提出的传播共识与体验参与,更是借鉴共创模式观点中的核心价值,包括:一是在研发地方特色与产业时,必须政府、居民与顾客三者之间,对于文旅产品有所共识,并且有其共创价值;二是要让顾客体验被设计出的文旅产品,并了解其服务化后的成果。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第二步,如何吸引旅客前来体验与参与,并与顾客产生共识、共鸣。

为何要先建立共识呢?共识的组织与动员主要透过两大方式:一是认知层面,即行动者提出各式论述,透过构框过程,强化潜在参与者的认知共识;二是情感层面,主要是透过情感要求及部分传统仪式,以唤起潜在参与者的参与动机[14](P63-110)。所谓构框即对话过程,是在传播的社会过程中被发现,是指行动者能够借由补充和重新诠释讯息,创造性地利用其他行动者的认知结构,并借由调整分散的认知元素,提出一个适合现存理解架构且开启新概念领域的新框架[15](P845-872)。其实,这种方式对于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生活研究的学者来说,并不陌生。建立共识就是人类学研究方法里的民族志,也就是田野调查法。换句话说,若在文化保存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与专家学者刻意规划某种文化观察活动,除了提高一般民众对文化较深刻理解以外,还可以透过对话勾勒过去文化场域,这样的文化保存,对当地居民似乎更有意义。而在当地居民同意也愿意下,文旅融合就可以事半功倍。

三、从体验参与到内心想象

文旅要能融合,除了当地居民与政府部门集体共识的建立以外,第二步则是吸引旅客前来体验与参与,而非走马看花。如何让旅客留下来、记得住、还想来,才是文旅融合第二步。近年来,体验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以体验为核心的服务体制,利用“体验”的方式让消费者能够得到深度的信息,而非只能单方面由消费者自行消化所获取片面的知识,这样的互动更能加深消费者对于整个主题的印象,进而提升该产品之品牌形象,深具创新、创意与学习。体验的过程包含感知、理解、认知、阐释及移情等特色,体验在经济上的重要性牵涉到从情境中萃取价值[16](P83-108)。这种方式融入在文化保存与创新中,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体验,重点在于透过对于文化实体与文化记忆的互动体验,进行文化凝聚、教育深耕,凝聚一般民众对于当地文化保存的理念,促进地方特色传递,并提倡本土文化教育,提高青年对自身文化认同感,这就是建立共识的过程,也是某种共创平台的建立。

文化保存的目的在于文化传承,传承的目的在于累积知识。知识是整理经验的工具,用来掌握瞬息万变的生活情境。因此,对抽象知识的追求,应转变为一种主动的教育经验,透过场景的接触与体验,可以增加学习效果与知识传承。所谓情境建构、学习体验,强调的是让学习者置身于该场景中,扮演一个角色,强调学习者与场景的关系和意义,知识是在真实场景中建构,不能够从脉络中抽离。文化的主体是基于人的,若把人放在文化保存的过程中,人会更有感,文化会更有温度。而场景理论就是认为学习本身透过社会活动或者实践来达成,知识意义的形成根植于整个学习活动本身,并非只以个别认知或者社会诠释的角度来解释学习行为的发生,当学习发生于有意义的场景时,便会产生有效的学习意义[17](P1-20)。

因此,文旅融合目标应是对内传播与建立共识,对外则是让人真正重回文化记忆的场景中,以人为主体,创建虚拟的文化场域。这种文化场景绝非政府或者社会精英所想象的文化图像,因为这种由上往下的文化产品,往往容易朝向文化趋同,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主流意见为走向,走向某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无深度感的“精神快餐”。而这种文旅产品,既无法把真正的文化场域融合在旅游路线中,也不会让顾客或者游客有感,进而被教育,或者主动学习。文化趋同,包括文化产品的表现模式和手段,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对文化保存,或者文旅融合来说,是危机而非商机。看似透过文化创意与文化保存大帽子底下的文化资产再造,根本就是一种由媒介打造的伪命题与悖论,遑论共识的建立,更别想让顾客或者游客青睐。这也是为何许多地方文旅路线或产品,初期可吸引大批游客,但却无法吸引游客旧地重游。从文旅品牌建立的阶段与步骤而言,就是产品的认同与魅力度不足。

当地方特色充足、地方重现当时文化场域,也透过传播共识与地方产业建立共创平台时,文旅融合就是下一步就是想办法让顾客与旅客多花点时间来体验参与。单纯只有文化遗迹、古建筑、老街或者故事,可能无法吸引游客旧地重游。体验,就是透过活动的参与,进一步与个人心境进行互动,创造出内在主观意识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使个人旅游不再只是过程,近而转变成一项值得回忆的活动[18]。仪式互动既是情感形成的主要机制,也是情感互动的主要表达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的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和互动性。人们有“情”才会感,有“感”才会动,情感互动强调情感交流的双向性、互动性、共享性。现代心理学强调“情感乃是‘带目的性的’现象,因此,它可以表现为包括信仰、判断、理性和思想的认知状态。每种情感都表达了主体有特殊意义的内驱力、本能、需要、动机、目标或期望”[19]。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在人际互动中,情感是隐藏在对他人的社会承诺背后的力量。不仅如此,情感也是决定社会结构形成的力量”[20]。

由于情感具有隐秘性、私人性和个体性,不易被察觉,因此需要激发和唤醒。至于,透过何种方式比较容易达到激发和唤醒,似乎体验学习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比那些虚无缥缈的文化保存定义来说,更是有效的方法。

旅游,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同样,文旅更因为不同文化场域而有不同风貌。不同形式都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真实的体验可以带给旅者无可取代的经验和收获,并且会把这种体验感受拼凑成一片属于自己的想象画面[21](P66-75)。体验,就是游客现场的实时感受,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内心与某活动事件互动后所产生的情绪与思想看法。借由自身选择参与喜好的活动,来获得心灵上的满意体验。Schmitt认为,不同体验方式透过不同体验媒介,会产生不同的模块[22]。要满足旅客,仅有体验是不足的,必须使用不同的体验媒介,满足旅客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与关联等五大面向,不是单纯只是产品本身,更多的是活动过后的回忆,是否可以与当时的时间、空间相联系。而这种联系,才是本文的文旅融合第二步。而这种体验模块,必须透过体验媒介来达成。这里的体验媒介包括沟通、口语与视觉识别、产品呈现、共同建立品牌、空间环境、网站与电子媒体以及人[23](P1-26)。这点也正呼应本文一开始所提,如何透过媒介与人,共同传播共识,再透过媒介去满足游客的体验消费。

四、善用传播促进文旅融合

许多知名的古城、老街,老旧建筑涵盖历史记忆与当时社会风貌,但随着旅客多了,这些老街、古城,却成为文化美食城、美食一条街。文旅融合,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应说是文化资源的内容赋能。换句话说,文旅融合,是文在先,旅在后。文化,就是过去生活的积累,就是一种内容。文化结合旅游,就是把过去内容加以赋能与连接,透过内容赋能,让旅游创价。每个地方都有故事,甚至传奇,这些文化内涵本是地方最美与最特殊部分,如何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文化创意,就是一种产业的加值。关键因素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当地特有文化、素材及自然资源等,赋予更高层次的文化价值,以及是否了解且清楚自身内在核心资源并有效地整合,针对不足之处设法填补,才能掌握文旅融合关键成功因素,保有竞争优势[24](P53-61)。

文旅融合,若一旦丧失独特性的地方文化,就等于失去文化内涵与价值,更遑论意图透过文旅融合打造文化场景,成功地将民众融入过去生活的共同记忆,进一步有计划地延续与凝聚社群共识,最后建立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优越感。文化与经济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最受关心的两件事,但像井水不犯河水般互不相通。若从文化与经济价值整合目标来说,文旅融合应是目前最适当做法,但如何将文化产生的环境与产生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活动中的所有人事物,全部纳入考虑,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文化保存加上旅游体验,就是种跨界整合概念,但处于这两种不同概念下的人或者说是旅客,却是这两种产业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文旅融合不单纯只是为旅游创价,其成功的亮点在于如何让双方的最大公约数满意,发出会心一笑,与文旅建构的场景、环境共振,更新脑中对传统文化的思维与想象,进一步产生共识,愿意分享。从旅客、用户转变成粉丝,主动为自己参与文旅体验过程中的经验与内心体会加以推广,成为另种文化保存下的观光推广大使。最后,主动为地方文化保存提供自己想法与记忆,参与地方文化保存工作,为地方文化说故事、导览,这才是文化保存真正的意义。

旅游形象的媒介传播,是联结文旅产品与游客之间重要的桥梁与中介,如果没有这个桥梁,这个文旅产品就会默默无闻。文旅产品透过媒介传递文旅品牌形象与信息,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透过媒介不断地接收游客反馈给文旅单位的信息,以便不断调整、完善形象[25](P265-266)。文化传播的功能在于协助文旅产品不断地深化对受众认识、满足受众需求,以及协调受众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这个过程就是让文旅产品、当地居民与旅客三者间重新建立某种集体共识,在共创平台上,展现文旅融合的最大价值。此外,诚如上述所提文化趋同影响,许多文旅产品同质、市场地位相似,导致文旅产品欠缺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就是透过细化不同特色与文化,对内建构共识,对外凸显差异与特色,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参与,将游客纳入共创平台,形成该文旅产品的形象传播的核心价值。

透过大众媒介进行文化传播,传递经验与想法,对于文化保存与观念传达似乎是不错的方式与工具。在目前众声喧哗的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于信息传达的效果转弱,加上新媒体与互联网等因素,文化真正的意义被误解,甚至被媒介主动筛选、选择性遗漏,这种文化传播似乎未尽到真正传承经验的目的。文化保存,应该是保存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过去的文化记忆,但是文化看似简单却又难以捉摸的形态,让一般民众无感。因此,在建立共识与传承文化过程中,如何创新一般民众对文化保存的思维,以及让民众对所拥有之文化底蕴深具信心,对于生活幸福更为有感,正是本文所提出的体验学习、共识分享。而文化体验就自然而然成为主要的旅游体验形式之一,而文化旅游需求从一体适用(one size fit all)的旅游方式转为更为深度之文化之旅,文旅融合就应运而生。

社会学科相关理论或研究方法,往往比自然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较难定调,什么是对,什么比较好?往往都是顺应主流或者社会态度的倾向。换句话说,许多社会学科相关的结论或者建议,往往是替社会主流意见提供某种合理的解释。当然,社会学科身处社会之中,深受社会地位与社会结构影响。文化保存若只是存在某些主流意见的共识,而不是以一般大众的文化生活圈为主体,文化保存的只是保存某种单向度文化。这种单向度的文化,很容易就为那些同样相似但更强势文化主权所并吞影响,文化趋同的时代就会来临。《福建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事实意见》[26]指出,福建省发展文旅融合过程中出现四种现象,包括观光多文旅少、文化多故事少、模仿多创意少以及看热闹多参与者少。这种现在证明当今游客不再只满足于走马观花曾经来过的感觉,他们更需要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地区间、不同背景的文化差异带来的体验和感受,只有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才能受到游客的青睐,才能在游客中形成深层的影响力和传播源。许多知名的古城、老街、老旧建筑,曾经涵盖当地的历史记忆与当时社会风貌,但随着旅客多了,这些老街、古城,却逐渐成为文化美食城、美食一条街。这样的结果,是政府政策导致,还是当地居民所认同,还是游客所喜爱的呢?相信这绝对不是三者共识,也不是文旅产品所乐见的现象。

猜你喜欢
场域共识文旅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28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11-18 12:11:06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