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金科
[内容提要]由于“履”字义不明晰,《诗经》中“履我即兮”、“履帝武敏歆”等句一直释义混乱,《易经》履卦的卦义也不清晰。文中采用认知语言学的多义词由核心本义引申的理论,分析了古汉语经典的相关语料,归纳得出,“履”字的本义指鞋子,进一步引申为“履职”、“职责”、“柔顺前行”、“遵行规则”、“实现意愿”等义。文中也论证了“履我即兮”指顺应我来缠绵,“履我发兮”指顺应我外出,“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应该断句为“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其中“子履”应释为儿子和职责,或者生子之职责。《易经》履卦的核心是遵行,所以,与帛书易经写作礼卦是相合的。
在先秦经典中,履字并不常用,但是《诗经》中的“履我即兮”、“履我发兮”、“履帝武敏歆”几句的解释一直存在问题。为了文义通顺,传统上就采用通假的做法曲为解释,但是,用自行创造的通假去更改经典,这本身就没有依据,通假后的释义也并不通顺,同时,履卦到底说什么,为什么也叫礼卦,这也是个问题。这些问题既然几千年来都无法解决,那么我们就不能奢望再通过字典的释义,或者前人的观点来完成,因为文字是多义的,多个解释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而认知语言学[1]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语言学,提出了“意义”隐喻机制和“意义”概括方法,为多义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标准。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是一个范畴,该范畴有一个核心本义,由核心本义通过以隐喻和转喻为主的方法引申出其他义项,而文字的核心本义可以通过研究文字的使用案例来概括得到,因此本文就使用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提取所有“履”字语料,进行分类、概括、归纳,得出“履”字的本义,进而分析出其引申义,从而解释出了各疑难句子。
对古汉语语料库的“履”字语料进行归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义项,但剔除了用于名称的义项,如人名、地名、鬼名等。
①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溜垂拱,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礼记·玉藻》)
此处履指鞋子。
②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诗经·白华》)
此处履指轻踩。
③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礼记·少仪》)
此处“履”指用作鞋子。“不履”指不穿用。
①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易经·系辞传》)
②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易经·系辞传》)
③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易经·系辞传》)
以上3处“履”指平和的行动,是德行的起点。
④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庄子·天道》)
此处履指轻手轻脚行进[2]。
⑤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易经·杂卦传》)
这里履指行动,而不停止,这与其“平和行动”的字义是一体的。
⑥可正而视,定而履,深而迹。(《管子·宙合》)
⑦察美恶,(审)别良苦,不可以不审。操分不杂,故政治不悔。定而履,言处其位,行其路,为其事,则民守其职而不乱,故葆统而好终。(《管子·宙合》)
以上2处履指稳处其位,而前行尽责履职。
⑧象曰:履校灭趾,不行也。(《易经·噬嗑卦》)
⑨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易经·系辞传》)
以上2处履指执行,“校”指矫正。执行之后又矫正之,那就没有前行了。
⑩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易经·履卦》)
《易经》说“夬,决也,刚决柔也”,说明“夬”指坚定的、毅然的选择,而不做考量,不再犹豫,放弃其他,夬履指毅然决定地履职。
“履”指履行。根据“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诗经·大东》),“履”和“视”是两个状态。先“视”后“履”才是正确的做法,如“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国语·吴语》),“见”也是要视察清楚的。所以“视履”指视察清楚后才履行。
此处说明履卦精神上是刚行的、坚毅的,而基础则是悦服、柔顺的。这两者是相反的,所以要分清楚上下。
①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易经·履卦》)
②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庄子·天道》)
③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荀子·儒效》)
以上3处履指即位行使职权。履职也可以理解为遵从职责的要求。
履职也可以转做名词,指职位。
④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左传·僖公四年》)
此处履指可以监督的地方,而不指封地,句中所说区域是五侯九伯的封地,齐君有权利去问罪核查,但是没有权利去统治。
⑤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诗经·樛木》)
此处履指职责和权利。经典中“福禄”常用,而“福履”与之类似,意义相近,但并不能认为是履、禄二字通假。
1.遵行道理
①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管子·内业》)
②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易经·履卦》)
以上2处履指遵照执行,“履道”指遵行大道,而非邪门歪道。
③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吕氏春秋·孝行览》)
此处履指遵行,“履此”指遵行这个道理。
④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诗经·长发》)
⑤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荀子·大略》)
以上2处履指遵照执行。
⑥左右既立,开门而当。勿变勿易,与二俱行,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韩非子·扬权》)
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发,柔克为懿,履正为庄,有过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逸周书·谥法解》)
以上2处履指遵照道理。
⑧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易经·系辞传》)
此处履指遵照诚信。
⑨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易经·履卦》)
“素”指日常行为,而非特别的行动。“素履”指日常都能做到遵行,而非偶尔为之。这里没有明确遵行的对象,可以指遵行道理、规则或者职责,但肯定不是遵从自己、放纵自己。
2.遵行准绳
⑩志怦怦而內直兮,履繩墨而不頗。(《楚辞·哀时命》)
此处履指遵照绳墨的耿直。
此处履亩指按照亩的度量,即亩数。当时的初税亩的方案改变了原来私田不收税的做法。
3.遵行言语、计划
此处履指执行所言。
此处履指遵从,指遵从卜筮的指令。
此处履指执行计谋。
此处履指执行计划。
此处履指执行启动计划。
①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吕氏春秋·季秋纪》)
②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旡为之业。(《庄子·大宗师》)
③今世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隳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通,无爱于士(《昭明文选·邹阳》)
以上3句说明,“肝”代表人的意志,肝可以忘掉不理,做到“忘其肝胆”,“隳肝胆”,这样就选择了委曲求全、仁厚无为的处事方式,而“履肝肺”则是相反的方式,就是实现志向,坚定不移。这里“履”字指顺应之、实现之。
①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易经·履卦》)
②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兴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易经·履卦》)
③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易经·履卦》)
以上3处履指依从大地前行。腿瘸了,行动不易,仍然能行动。
④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易经·履卦》)
⑤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易经·履卦》)
以上2处说到,履卦指柔物遵照刚物而前行。心悦诚服而顺应于刚物,所以走过老虎尾巴,老虎也不咬人。“履虎尾”指轻轻碰到老虎尾巴,而不敢踩上,也不敢施力,而肯定不是真的在老虎尾巴上踩过去,那样的话老虎一定会吃人的。
⑥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易经·坤卦》)
霜非常之薄,如要在霜上走过,而又不破坏霜,这需要非常高明的步伐,有了这个技术,其他稍薄的地方,就如同走坚冰一样容易了。履指顺应之,所以不会用猛力,不会莽撞惹事。而且此爻属于坤卦,必然是非常柔顺的。
⑦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左传·僖公十五年》)
此处履指走上柴堆,准备自焚。在柴堆上走一定是小心翼翼的。
⑧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左传·文公十三年》)
此处履指轻轻踩。在朝堂上不敢说,也不敢动手,只好踩一下脚提示。如果被踩疼了叫一声,那岂不是露馅了?
⑨小白曰:“夫二人者奉君令,吾不可以试也。”乃将下,鲍叔履其足曰:“事之济也,在此时;事若不济,老臣死之,公于犹之免也。”(《管子·大匡》)
此处履指轻轻踩,不是重踩,也不是没有碰到。鲍叔不可能傻到重重踩在主人的脚上,那么“履”之踩只是起到提示作用,这里主人小白要下车,估计身子已经离开,口说已经来不及,所以赶紧踩住脚。
⑩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吕氏春秋·仲冬纪》)
此处履指轻轻踩,这里医生踩到国君的衣服已经让国君发怒了,怎敢重踩?
“错”指错开而没有正对。履指柔顺通过某个物体,既然柔顺,肯定是要让开的,所以会错开,会敬,这也与“辟”的避开义对应。
以上10处履指走过、经过。“履”的目的只是到位而已,所以不会花力气重踩,也不会莽撞。
此处履指行动,而非鞋子。
先秦经典中“履”的否定用法有以下四处:
①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荀子·荣辱》)
此处履指使用之,借助之。“不履”则不使用,离开之。
②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表记》)
此处履指执行、实行,“不履”则指不执行、不实行这个职责要求,而是干别的事情,或者懈怠。
③宾入不中门,不履阈。(《礼记·玉藻》)
此处履指轻踩借力。“不履”则指不使用,而是跨过去。
④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易经·大壮卦》)
此处“履”指执行。“弗履”则指不执行这个非礼的事项,而选择不做或者做其他事情。
以上各句中,“不履”指不进入、不涉足、不使用。以此可以反推,履指进入、使用。虽然履有“轻轻”义,但“不履”没有“重重”义。
上文归纳了履的各个义项,“履”可以指鞋子和穿鞋,可以指轻柔前行而不莽撞,可以指遵行规则、德行,遵行计划,践行诺言,也可以指履行职责,并进一步指职责、职权。对于具体的事物,则指柔顺地通过之。对于人和身体器官,则指实现其意愿。综合起来,履的字义有两个要素,一是遵从,而不自作主张,二是前行,而不停步,这正是鞋子的典型特征,鞋子是为了前行的,鞋子的用途也是为了轻轻地通过而不是为了打击。有的人穿鞋子走路蹬地力量很大,但这是个人的做法,而不是鞋子的本来用途。如果要用力量,要打击,那么应该用凶器,而不是鞋子。所以鞋子可以作为履字的本义,动词化后,引申出“轻柔前行”的隐喻义,在德行、规则、职责的语境下,引申出“遵行”隐喻义;在面对具体事物时,引申出“柔顺通过”隐喻义;在面对人和身体器官时,引申出“实现心意”的隐喻义。
从履的否定用法“不履”、“弗履”来看,“履”有涉足义。但履之涉足,是为了利用、发展,并没有打击的意思,与之相似的有“以”、“即”字,但“以”字是带领、使用的意思,而没有“发展”义。譬如“以我”指带领我,但不会理会我的需求,而“履我”,指进入我、发展我。“履”又有“遵照”义,所以也指好好陪伴我,而不要背叛我。“即我”指跟我在一起。但“即我”只表示在一起,也可能有打击的意思,而“履我”则不可能指打击。
《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段中,传统上断句为“履帝武敏歆”,《毛传》说:“履,践也,帝,高辛氏之帝也,武,迹,敏,疾也。从于帝而见于天,将事齐敏也,歆,飨”。《郑笺》说:“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姬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朱熹《诗集传》说:“武,迹。敏,拇。”,这些解释中,把“武”解释为“迹”,“敏”解释为拇,“歆”解释为歆歆然,这是毫无根据的,经典中从来没有这样用过,纯属主观臆测,这样曲为解释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符合姜嫄践上帝足迹而孕的传说。但是,传说不见得就是真实的,完全可能是后人的误解,而经典则几乎可以肯定是真实的,如果为了符合传说而去随意地“创造”经典中文字的解释,则绝对是错误的做法。
现代学者也对“履帝武敏歆”这一段进行了研究[8][4][5],但基本上沿用《毛传》、《郑笺》、朱熹的说法,研究其宗教仪式,而对于“履帝武敏歆”的断句和其中各文字字义则研究甚少。
“歆”指神接收到了祭祀的馨香,但经典中从来没有“歆歆然”这个不知所谓的用法。把“敏”解释为“拇”毫无根据,解释为“疾”也不够明晰,而应指周到、得当、会办事,譬如“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国语·晋语二》),“不敏”即是不够智慧、不会做事。“凡诸侯同盟,死则赴以名,礼也。赴以名,则亦书之,不然则否,辟不敏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不参加同盟是“不敏”,这与速度上的敏捷没有丝毫关系,因此,“敏歆”指恰当地感知了姜嫄祭祀的心意。“武”指有力,一般不用于女子,因此,“帝”做主语,断句为“帝武敏歆”是合适的,而姜嫄则不适合用“武敏歆”。另外,关于“攸介攸止”,《诗经·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中也出现过,“攸介攸止”的主语不是耕耘的人,而是被耕耘的“黍稷”,是人耕耘产生的效果,按照句式推理,“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中“攸介攸止”的主语也不应是人,即祭祀者姜嫄,而应是被祭祀的“帝”,因此应断句为,“帝武敏歆”。还有,“介”指佑助、增强,一般用于“神”的赐予,如“神之听之,介尔景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以介我稷黍”也是因天赐的甘雨而让庄稼饱满。“介”之力量不可能源于姜嫄,只能是“帝”,这也要求“帝”做主语。
断句为“帝武敏歆”,意思就是上帝威武而完整地感知了姜嫄的祭祀,因此,“攸介攸止”,上帝就佑助之,成长之,进而,“载震载夙,载生载育”,姜嫄就受孕了,这样断句的意思是合理的,通顺的。
而“履”与“子”连用,断句为“以弗无子履”,“履”使用其“职位”义,整句意思也很通顺,意思是请求上帝解决没有生子的问题,当然,如没有儿子也肯定不会有职位,“子履”也可以理解为姜嫄生子的职责。另外,经典中没有再出现过“弗无”这个组合,怀疑“弗无”不是两个字,而是一个合成字,如此“以弗无子履”变成了四个字,韵律上就一致了。
如果履、帝二字连用,组成“履帝”,意思是依从上帝的意志,这倒是没有问题,但是“履帝武敏歆”就无法解释了,姜嫄不可能行使上帝的威武、得当、歆祭。历史上生拉硬扯地把“武”字更改为“迹”,把“敏”改“拇”,把“歆”解释为“歆歆然”的做法是决不可取的。因此“履帝武敏歆”的断句是错误的。而姜嫄践迹而孕的说法也需审慎对待。
《诗经·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的解释很混乱。“《郑笺》云:‘东方之日者,诉之乎耳。有姝姝美好之子,来在我室,欲与我为室家,我无如之何也’。认为此诗是男就女,女子无法反抗强行而来的男子,虽有哀告,最终淫乱。朱熹《诗集传》云:‘言此女蹑我之迹而相就也’。《诗序辨说》云:‘此男女淫奔者所自作。非有刺也’。他们认为男子居于室内,女子循迹而来,与之欢会,是为淫奔。”[6]。而根据上文的“履肝肺”的用法,“履我”应该指顺应我、实现我的想法,那么这应该是少女的想法,虽有意愿,却要靠男友去实施,如果换作是男人,何须女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又如何会坐等待女友到来。因此朱熹等人的看法是错误的。朱熹把“履”解释为“蹑”也是没有根据的。履可以指轻柔前行,但并没有蹑手蹑脚义。关于“即”和“发”,高亨《诗经今注》说:“即,借为笫,席子。古人无病不设床,就地铺上席子,人坐卧在席上。发,借为簇,苇席”,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解释“即”为“膝”。这类观点都只是猜想,没有任何根据,所以是不能作为依据的。而实际上,依据文字本义即可,“即”指在一起,“发”指出发,“即”意味着在一起缠绵,与“室”这个地方是一致的。闼指内门,带“门”偏旁,明显指在门口。“发”意味着出去闯荡,与闼也是一致的。在室内,缠绵很自然,到门口,当然要外出。
《易经·系辞传》说“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者,礼也,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终通。故受之以否”,所以可以认定,帛书易经中把履卦写作礼卦,并不是没有根据的。礼节是礼让对方,而“履”则指遵照对方而前行,两者一致的地方在于,都调整自己去适应对方,而不与对方发生矛盾,不同的地方在于,“履”有前行义,而“礼”没有明确的前行义,但是礼节并不是单纯的退缩和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所以两者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履卦以“履虎尾”做为卦辞,也说明了履卦之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履字的核心义是遵行,是执行外来的标准,而不是自行其是,“履”指执行者、服从者,而不是决策者,这与履卦“履,和而至”、“履,以和行”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履”之遵从的对象可以是“虎尾”,也可以是德行和职责,对于“虎尾”当然要小心,而对于“职责”,则要毅然决然:“夬履”。
文中通达对古汉语语料的归纳,并使用认知语言学的多义词由核心本义引申的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履”字本义指鞋子,并可以引申为指轻柔前行而不莽撞,指遵行规则、德行,遵行计划,践行诺言,指履行职责,并进一步指职责、职权。对于具体的事物,则指柔顺地通过之。对于人和身体器官,则指实现其意愿。运用对“履”字义的结论,推出“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应该断句为“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履我即兮”、“履我发兮”解释也应该使用文字的本义,而不是随意通假,对于履卦,也说明了其核心卦义是柔顺前行,其礼卦别名也是恰当的。
现代汉语中“履”的字义只剩下鞋子义和履行义,而丢失了其遵从、轻柔、职责等义,所以面对经典中的“福履”、“履我即兮”、“履霜”、“履肝肺”等用法时,我们会感到不知所措,在无法套用履字现代义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文字和语义的矛盾,有人就采取粗暴的办法:根据自己猜测的语义,来“创造”新的通假。但是谁能够证明自己猜测的句义是正确的?谁又能印证这个创造的新通假是正确的?创造新通假,其实就是更改经典[7],经典的权威性何在?如果语义由猜测得到,而不由文字得到,那么文字的权威性又在哪里?
另外,本文用到的“敏”、“介”、“歆”、“即”、“发”、“素”等词的词义,是作者对其相关语料进行全面研究得出的结论,但限于篇幅,文中只列出了结论或者简单的分析,而没有列出全部的分析过程,随后将逐步成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