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哲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19 23:57曹灵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词法体验性句法

曹灵美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和哲学家Johnson 提出了体验哲学思想,成为了认知语言学领域新的理论范式。该思想认为,人类身体与周围物质环境及社会文化语境相互作用产生认知,心智具有体验性。[1]沿着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的路径,语言是人类认知的结果,语言结构映射了人类经验结构。认知具有体验性,语言也具有体验性。倘若脱离了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知或是缺乏组织经验的认知机制,语言则无法产生。体验认知作为一种新范式,不仅可运用于语言认知活动实践,还可有效指导英语教学活动,[2]为英语词汇、词法、句法等教学策略带来重要启示。

一、体验哲学思想

体验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核心原则是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心智是人类身体与周围环境、文化语境相互作用的体验性产物。人的思维大部分是隐喻的,即通过形象的、通俗易懂的事物,映射抽象的、晦涩难懂的事物。该思想对语言的本质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语言结构和模式由人类不断重复的体验模式激发而成。语言具有体验本性,语言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丰富体验。

体验可大致分为身体体验、环境体验、文化体验这三大类别,三者相互交叉、无法独立分割。身体体验是指人类身体感知运动域(如空间、重量、距离、温度、大小、气味)对主观判断(如地位、责任、亲密程度、情感、重要性、评价、心情)的映射。环境体验是指地理、气候、生物环境等方面的体验认知。例如,人们常将气象域(如雷、雨、电、雪)映射非气象域(如人的心情、态度、境遇、局势)。文化体验是指生活习俗、交际礼仪、审美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体验认知。中西民众拥有相同的身体器官,面对相同或相似的自然环境,共享体验的普遍性特征。因此,汉英民族身体体验、环境体验的共性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易产生助导性的正迁移作用。然而,中西社会习俗、宗教文化、历史渊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具有体验的相对性特征。汉英民族文化体验的差异性使中国学生在英语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易产生阻滞性的负迁移作用。语言是各民族对现实进行认知体验的结果。首先,人们基于对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和完形感知,通过范畴化和概念化运作,形成范畴、概念、意义系统。其次,人们通过词语、词法、句法、语法等将意义固定,形成语言。[3]体验观视域下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体验认知加工机制,有助于认识人类的语言学习规律,可为英语教学策略带来新的研究视角与意义启示。

二、体验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体验观视域下的语言观为英语语音、词汇、词法、句法、语篇等层面的教学实践带来了策略启示。因篇幅有限,下文拟主要围绕词汇、词法、句法方面展开讨论。

1.词汇教学策略

思维的隐喻性、心智的体验性是体验哲学的核心原则。人类思维大部分是隐喻的,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语言是人类思维一种外在的符号表现。单词命名的认知机制体现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背后蕴涵了人类真实丰富的身体体验、环境体验和文化体验成因及要素。下文拟主要围绕英语词汇中的隐喻性词汇,就其体验性造词理据展开探讨。

首先是基于身体体验的英语词汇。Lakoff & Johnson 罗列了36 种最常见的、基于身体体验的概念隐喻,包括对身体温度的感知(如:warmhearted 热心的,cold-blooded 冷血的)、对空间的感知(如:down/droop 伤心的,up 高兴的)、对气味或味觉的感知(如:stink 糟糕的,bitter 痛苦的)、对物体大小的感知(如:big 重要的,little/small 不重要的)、对距离的感知(如:close亲密的,remote 疏远的)等。

其次是基于环境体验的英语词汇,包括地理、气候、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等方面的体验认知。英汉基于环境体验的隐喻表达异同共存,主要包括英汉相同体验型、英汉相似体验型、英语独有体验型、汉语独有体验型。英汉相同体验型词汇如thunderous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cloud of groom(愁云)。英汉相似体验型词汇如gooseflesh—鸡皮疙瘩、talk horse—吹牛。英语独有体验型词汇如kangaroo care(袋鼠式护理)、wind sb. around(玩弄某人)。汉语独有体验型词汇如熊猫眼、饱经风霜。

最后是基于文化体验的英语词汇。由英语国家独有文化如宗教、数字、饮食、颜色文化等所创造的英语词汇,成为了英语学习者阅读理解的一项难点。以宗教及数字文化为例:受西方基督教影响,英语seven 常带有吉祥、完美含义,如be in seventh heaven(非常快乐)。然而,受道佛教影响,汉语“七”与民间宗教鬼神具有密切关联,往往带有不详、死亡含义,如头七、七级佛屠。同理,根据中国独有文化所创造的汉语词汇,也成为了英语学习者汉英翻译的一项难点,如阴阳、三魂七魄、太岁。

词汇是英语学习最重要的基石,尤其是占较大比例的隐喻性词汇,对口语、阅读、翻译、写作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大部分隐喻性词汇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多维体验基础。教师若从单词最根本的身体、环境和文化体验基础出发,可帮助学生更快速、牢固地掌握词汇的具体用法,继而增进英语口语的地道性(如:The movie stinks这部电影太烂了;It's a big day today 今天是重要的日子),增强英文阅读(尤其是英语独有型文化体验词汇)理解能力(如:green-eyed 眼红的,oyster 沉默寡言的人),提高专有文化词汉译英或英译汉能力(如:气—Qi;kangaroo ticket—比总统候选人更具魅力的副总统候选人名单),提升英文写作措辞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如:Ideas doesn't come out of thin air 想法并非凭空产生)。

2.词法教学策略

词法是指语词构成及使用法则。词法结构和人的经验或概念结构具有相似性。体验范畴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和事件的认知方式。针对某事处于静态或动态、短暂或持续、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等状态,产生了不同的英语词法。根据人主动出击或被动挨打的体验,人们认识了动作主体及受体关系,区分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产生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根据人们对空间的真实体验,产生了概念隐喻“时间是空间”,衍生出过去、现在、将来时。

英语单词由数量有限的词素构成,其构词机制遵循了象似性原则,尤以距离象似最为突出。距离象似是指词素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语符之间的概念距离越近,人们就越容易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思考概念意义。[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对事物进行计数,因此,名词、数量在概念距离上具有紧密关系,共现频率较高。数量词如uni(一)、bi(二)、tri(三)、quater(四)、pent(五)、sept(七)、deca(十)等,名词词根如later(边)、angle(角)、cycle(环)、ann(年)、grade(步)等。将数量词与名词词根组合,或再加上某些后缀词,便可衍生出许多单词。同理,基于人们生活体验的动作、方向在概念距离上也具有密切联系,相关词素被融为单词的概率也较高,如ingress(in+gress,入口)、egress(e+gress,出口)、progress(pro+gress,进步)、retrogress(retro+gress,退步)。动作词素与方向词素结合,也可衍生出许多单词。

英语语词的组合方式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体验规约性。精确地说,英语词语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受英语社会文化的影响。例如,英语习惯说right and left,汉语却习惯说“左右”。在“左右”对称性方面,人类的方向感不如“上下”垂直重力维度那么强烈,因此受文化因素影响更大。在英语文化中,right 常含有“好”“正确”之意,left常含有“不好”之意。英语以人面朝北为基准来定义right 和left,即right 与east(东方)相对应,left 和west(西方)相对应。[5]“东方”是太阳的诞生地,充满了光明温暖和盎然生机,“西方”则相反。根据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沿西方落下的自然环境体验,英语采用了先东后西的顺序,并产生了相应的固定表达right and left。在汉语历史文化中,中华民族既有尊左又有尊右的习惯。然而,受汉语四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左右前后”与“东西南北”相对应,现代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左右”而非“右左”。

词法现象似乎可从人类生活经验中找到多维体验动因。在日常英语词法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人本体验性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词的构成规则,如“人类先于动物”(如man or beast,beauty and beast)、“有生命先于无生命”(如man-machine,life or death)等原则。其次,应深入讲解单词的构词机制如距离象似原则、构式图式等,帮助学生掌握词素的构式及结合规律如名词与数量词素相结合、动作与方向词素相结合,提高单词背诵的效率和效果。再次,应重点讲解受文化体验规约的语词组合方式,尤其是英语文化独有的语词,以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写作措辞的地道性、提升汉英或英汉翻译的准确性。

3.句法教学策略

国外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Turner、Talmy、Langacker 等一致认为,句子成分并非乔姆斯基所说的先天就有。从根本上看,英语语言中的句法结构源于人的体验认知。人们根据身体经验(尤其是力量—动态型经验)建立意象图式,形成最基本的句法结构。Langacker 运用典型事件模型(Canonical Event Model,简称CEM)分析了英语基本句型的体验成因。CEM 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源于人们对各种类型身体经验的一种概括认识,具体表现为舞台体验模型和弹子球体验模型,并由此形成了英语语言中限定分句的原型结构。

在舞台体验模型中,某人注视前方形成某一视野;该视野中存在一处重点注意区域即舞台表演区;人们的视力焦点常集中于正在舞台表演的角色。[6]如果将注意力集中于舞台表演区两角色的互动关系,则会形成主谓宾结构,如Peter kicked the football。如果表演者的数量和关系发生变化,则会形成双宾语结构,如She gave him a pencil。在英语双宾语结构中,不带介词的间接宾语him 需置于直接宾语pencil 之前,因为him带有“人类”典型特征,pencil 则没有。可见,该句法同时由人类生活经验中“有生命先于无生命”“人类先于其它生物”等语义规则所限制。如果将注意力从舞台表演者移至场景,场景则会变成主语,如Shanghai witnessed earth-shaking changes。如果淡化注视者,英语则可用there be句型,如There is a little girl standing in the river。

在弹子球体验模型中,参与者之间具有能量交互性。受事者从施事者那里获得一定能量后,可能会发生各种变化,从而产生宾语补足语结构,如Peter kicked the football out of the playground。但有时可能只有施事者,没有受事者,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于人或物在空间的运动,由此产生了不及物动词的句型,如She mediated in the classroom。

句法现象并非先天就有,句法结构源于人的体验认知。在日常英语句法教学中,可通过舞台体验模型和弹子球体验模型,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掌握各种英语句型结构,如主+谓、主+谓+表、主+谓+宾、主+谓+宾+补、主+谓+间宾+直宾等。鼓励学生在汉英翻译时,根据该理想化认知模型,解析汉语的句子成分,选择合理的视野角度,构思正确的英文句型结构。鼓励学生在英语作文写作时,根据该理想化认知模型,采用较复杂的句型结构,将简单句法与复杂句法相结合,使句型结构更多样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验哲学思想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实践启示。首先,在词汇教学层面,教师可从词汇(尤其是隐喻性词汇)背后所隐藏的身体、环境和文化体验成因出发,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词汇的丰富用法。其次,在词法教学层面,教师可立足于人本体验性视角,帮助学生掌握词素的构成机制和语词的构成规则,重点讲解受文化体验规约的语词组合方式。最后,在句法教学层面,教师可通过舞台体验模型和弹子球体验模型,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灵活地运用各式句型结构。体验观视域下的英语词汇、词法、句法教学策略研究有助于提升单词背诵效率,改善口语地道性,提高阅读(尤其是英语独有型文化体验词汇)理解能力及专有文化词翻译能力,增强作文句型架构及措辞能力。

猜你喜欢
词法体验性句法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操作分析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算法分析优化
《乐府指迷》中沈义父的词学观点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