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清丽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 盘锦 124000)
股骨颈骨折属于骨科普遍接收的一类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体当中比较多见。近些年生活水平的提升,交通事故、意外事故等发病率逐渐上升,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该骨折会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一定的限制,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时还会引起感染、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情况,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骨科类进行治疗大都进行切开复位手术,在术前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麻醉方法[1],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麻醉方法在骨折手术中起到关键作用,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其对神经阻滞持续的时间会降低,患者很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躁动的情况,从而影响到手术的进行以及效果。因此本研究就股骨颈骨折3种麻醉措施即腰丛一坐骨神经组织、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共为120例,均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这120例患者分为A、B、C3组。A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6-68岁,年龄中值为(43.8±10.3)岁;B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5例、15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8-70岁,年龄中值为(46.5±9.8)岁;C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4例、16例,年龄分布范围为40-70岁,年龄中值为(45.2±11.0)岁。将2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纳入标准:均经过X线影像学检查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配合进行;排除标准:存在内外科严重疾病,例如心肺功能不全、肾功能发生障碍、精神疾病。
2 方法:(1)A组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选取2点阻滞法,定位时应用神经刺激定位仪进行。提前告知患者在进行麻醉操作的过程中下肢肌肉位置会存在不适感,将咪达唑仑1-3mg进行静脉注射,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铺巾措施后实施麻醉,在手术过程中应用面罩吸氧措施。先进行腰丛阻滞后再进行坐骨神经阻滞,对穿刺点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并实施局部麻醉措施,神经刺激仪的电流设置为1mA,频率设置为2Hz,确保其和穿刺针相连。穿刺针将电流释放时相应肌群会出现收缩,开始收缩后将电流调小,其调节范围控制在0.2-0.3mA之间,肌群收缩消失的情况说明到了注药点,将20ml0.45%罗哌卡因分别注入回抽无血和脑脊液2点。(2)B组。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点选择在患者腰间脊柱第3、4个间隙,穿刺针选择AS-E/S型16号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先将25号内针植入,等到脑脊液流出之后,将0.75%布比卡因2 ml和1 ml注射用水的混合液共2 ml注入,再将硬膜外导管留置。(3)C组。全身麻醉措施。全身麻醉措施采取经气管经管的方法,应用苯巴比妥钠、阿托品等实施肌内注射,再选择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等进行诱导后持续麻醉。
3 观察指标[2-3]:本研究观察指标为3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长、麻醉出现的不良反应。麻醉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用于麻醉安全性的评价,其中包括尿潴留、恶心呕吐、寒颤、头痛等。
5 结果
5.1 3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长对比:A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长分别为(484.75±27.88)分钟、(386.63±32.07)分钟;B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长分别为(385.68±32.07)分钟、(294.82±25.48)分钟;C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长分别为(308.08±24.49)分钟、(231.09±20.87)分钟。其中A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长最长,C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长最短,组间比较P=0.001,0.002,t=10.082,13.847。
5.2 3组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应对比:A组:1例恶心呕吐、1例寒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B组:2例恶心呕吐、2例毒性反应、2例尿潴留、1例寒颤,不良反应发生率17.5%;C组:4例尿潴留、3例恶心呕吐、3例寒颤、3例头痛、2例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37.5%。A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少,C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多,组间比较,P=0.003,0.007,x2=8.072,11.773。
股骨颈骨折属于临床骨科比较多见的疾病,发病群体大都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年龄不断增长,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以及发病存在的风险性也逐渐升高。随着近些年老龄化数量逐渐上升以及该疾病逐渐趋于年轻化,已经成为对人们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骨科疾病。出现股骨颈骨折时,患者的活动会被限制,没有对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4],会引起骨折不愈合、迁延不愈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情况,目前临床对该骨折类型进行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大都采取切开复位手术治疗,都需要采取麻醉措施。在手术过程中麻醉措施具有关键性作用,其直接影响到手术的安全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中老年人,其自身在麻醉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存在的风险也比较大,选择麻醉措施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确保选取科学、有效、安全的麻醉措施,在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都比较大,其心肺方面的功能也比较差,进行常规的全身麻醉措施具有较大的心血管意外以及风险,通常来说对中老年人进行麻醉选择全身麻醉时存在的风险性都比较大,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措施时大都采取局部麻醉阻滞措施,主要选取的麻醉方法为腰硬联合麻醉采取腰硬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当中应用局麻药物对患者脊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等进行阻断,其具有较为有效的止痛、肌松作用[5-6],有利于手术顺利开展。但是实施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之后,机体交感神经也会被抑制,会出现外周血管扩张的情况,引起低血压不良反应。同时,进行麻醉后,迷走神经处于关键位置,患者心率会出现持续减慢的情况,对机体心排血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引起心血管紊乱,在手术安全性方面无法保证,具有较大的不可控因素。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基础上,结合神经功能的特点,通过神经刺激定位仪准确引导腰丛、坐骨神经的定位,做到针对性的麻醉阻滞,不会对无关的神经阻滞造成影响[7-8],出现的不良比较少,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技术原理主要是选择腰丛和坐骨神经这两种人体下肢最粗大的神经干,通过穿刺定位引导下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可以避免腰硬联合麻醉会对机体循环功能造成干扰的弊端,促进阻滞成功率,也不会在麻醉之后出现血压骤降等不良情况,同时针对于男性患者来说,其引起的术后尿潴留情况也会降低,可见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属于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本研究将我院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应用效果,其中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对神经阻滞持续时长最长,麻醉效果最好,且腰丛一坐骨神经阻滞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少,针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可以考虑采取该麻醉方法,确保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而全身麻醉效果最差,且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尽可能避免选择全身麻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