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 平
(沈阳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病房,辽宁 沈阳 110002)
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骨折,通常为突发事故引起,例如交通意外、高处坠落、机械损伤等,由于患者颌面部血运丰富,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时,会发生大出血,软组织发生水肿对呼吸道造成压迫,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生窒息,危急患者的生命[1]。临床上,治疗颌面部外伤性骨折通常需要外科手术矫正,在治疗和康复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和心理状态极不稳定,极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需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促进其病情康复。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模式,在很多疾病护理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为此,本文以我院骨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内容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中抽取68例,采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均符合颌面部外伤性骨折的诊断标准[2]。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为18-6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2.76±6.38)岁;在受伤原因上,交通事故15例,砸伤10例,运动伤9例;在骨折类型上,眶底骨折3例,颧弓骨骨折5例,牙槽突骨折8例,鼻骨骨折4例,上(下)颌骨骨折12例,多发性骨折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19-6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3.14±6.45)岁;在受伤原因上,交通事故16例,砸伤10例,运动伤8例;在骨折类型上,眶底骨折4例,颧弓骨骨折6例,牙槽突骨折7例,鼻骨骨折3例,上(下)颌骨骨折11例,多发性骨折3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已知情同意,排除精神类疾病、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有传染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以及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呈均衡化分布(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含生命体征监护、疼痛护理、语言安慰、健康知识宣教、生活护理、注意事项说明、营养支持以及病房环境清洁等基本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首先建立护理小组,由2名护士长和8名护士组成,其中护士长负责制定护理计划、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分配护理工作、评估护理质量以及完善护理措施等工作,护士则服从护士长分配的工作量,将护理计划及其相关改善措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然后对护理小组进行培训,建立“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使其明确人性化护理的涵义,理解患者的处境,在护理工作中从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干预,以保证护理效果;最后,制定人性化护理措施并实施。(1)加强护患沟通:患者入院后,先与家属沟通,明确患者骨折的原因、年龄、家庭情况、日常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信息,对患者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再与其进行交流,以免在护患交流引起患者不适。(2)心理护理:治疗早期,向患者介绍病房设施、管理制度、医护人员等,减轻患者的陌生感;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或在病房播放优美的音乐、患者喜欢的影视节目以充实患者日常生活;护士或家属在与患者聊天时,鼓励其倾诉内心感受,或通过讲故事、讲笑话等方式,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3)针对性护理:患者康复期间,由于担心面部美观度、治疗费用等因素,极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现象,护士要对患者讲述治疗方案及可能恢复的效果,或通过科室病例现身说法,解除患者的忧虑,并鼓励其家属与其沟通,获得情感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减少后顾之忧,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发放给患者康复手册,内容有疾病介绍、治疗方案、治疗后达到最好的效果、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发症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并发症防范措施、注意事项、康复时间、康复训练以及健康饮食等,让家属与患者共同接受健康宣教,便于患者配合。
3 观察指标:统计2组抑郁评分(SDS)、焦虑评分(SAS)、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有关数据,并加以比较分析;其中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均在患者入院第1天和护理干预2周后进行统计。(1)焦虑评分[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该量表有20个条目,每个1-4分,共80分,得分乘以1.25为标准分,SAS评分≥50分可视为焦虑,分数与患者焦虑程度成正比。(2)抑郁评分[4]: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评估条目有20个,每个为1-4分,共80分,得分乘1.25换算为标准的百分制,SDS评分达到50分以上为抑郁,SDS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3)护理满意度评估:出院前由患者填写我院自制的骨科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评估,该问卷有25个条目,满分为100分。达到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中间分数区域为基本满意,统计每个分数区间的病例数,并计算出其护理满意率,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焦虑评分对比:护理前,观察组SAS评分为(62.14±5.43)分,对照组为(63.78±5.36)分,数据相比显示,t=1.253,P=0.107>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为(36.15±4.26)分,对照组为(42.39±4.67)分,通过比较分析,t=5.756,P=0.000<0.05。观察组护理前后SA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t=21.958,P=0.000<0.05),对照组护理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t=17.544,P=0.000<0.05)。
5.2 2组抑郁评分对比:护理前,观察组SDS评分为(65.33±5.72)分,对照组为(64.79±5.61)分,数据相分析可得:t=0.393,P=0.348>0.05。护理后,观察组SDS评分为(35.17±4.12)分,对照组为(40.32±4.68)分,数据上差异显著(t=4.816,P=0.000<0.05)。观察组护理前后SDS评分相比差异明显(t=24.947,P=0.000<0.05),对照组前后差异具有明显(t=19.530,P=0.000<0.05)。
5.3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有1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创口感染4例,咬颌紊乱3例,张口受限3例,面部畸形1例,总发生率为32.35%;观察组有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创口感染1例,张口受限1例,咬合紊乱1例,总发生率为11.7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x2=4.191,P=0.040<0.05)。
5.4 2组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57±2.18)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7.28±2.65)天,组间有明显差异(t=4.605,P=0.000<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32/31)高于对照组(26/34),数据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是由严重突发事故所致的一种严重症状,其通常伴有颅脑损伤,症状危急,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其治疗中需要有效的护理配合,以保证其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个性化护理模式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其结合临床治疗需求,通过理解患者的处境进行干预,集心理护理、人文护理及基础护理为一体,不仅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还能满足患者对临床护理的需要,使其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进而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提高护理效果的目的。针对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临床特点,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其治疗中具有明显的适用性。
在本研究中,对观察组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其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理解患者的处境来改善护理干预,通过改善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然后对其实施心理护理,通过介绍医院环境、呼吸训练、音乐疗法等措施减轻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促进其精神状态的稳定性。因此,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SDS分数和SAS分数较低,差异明显(P<0.05)。由于消极情绪能够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电指标稳定性降低,人性化护理对患者情绪的改善则有利于维持患者心电指标及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促进其机体功能好转,同时通过针对性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全面促进其康复时间缩短。所以,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能够提高患者内心的愉悦感,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的减少能够使患者感受到护理的专业性,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故观察组护理满意率大于对照组,数据上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人性化护理在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治疗中应用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颌面部外伤性骨折患者中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