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仪发 (北京印刷学院)
铜关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一个有四百六十户,人口一千九百余人,侗族人口占据百分之九十三的侗族村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侗歌之乡”。
侗族大歌,是侗歌中最为出名的一种歌曲形式。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有2500余年,早在宋代时期就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宋代时期诗人陆游就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到了“仡伶”(当时侗家人自我称谓)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形:“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侗族大歌在歌唱中的主要特点是多声部(声部众低独高)、无指挥、无伴奏。在铜关村调研过程中,通过对铜关村的大歌师吴显忠(现年87岁)老人的采访得知,侗歌在当地最开始是人们用来传递爱恋、亲友走访、村寨相约对歌的一种方式,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侗族大歌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大歌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侗族大歌越来越多的开始面向社会搭台展演。歌师是侗族大歌中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歌师在侗语中念作“桑嘎”。歌师在侗族地区村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没有歌师侗族大歌将面临失传的风险。
1958年国家帮助侗族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侗族文字,其以南部方言为基础,贵州榕江县章鲁话为标准音,用拉丁文字母为符号。自此侗族的相关侗族大歌、侗戏等歌谱和剧本得以被官方书写与记录有一个标准化形式走进了文献史馆等得以长久保存。虽然国家层面确立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侗族文字,但是这一记录形式在侗族村寨地区却鲜有人使用,在笔者对侗族村寨铜关村的调研中,在民间侗歌歌师普遍使用了汉字(汉字谐音)进行侗族大歌歌谱等的记录。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前侗族大歌歌师的年龄都普遍偏高,一般都是4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他们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对拉丁字母的运用熟练程度普遍不高;二是以拉丁字母的记录形式难度较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很难在这一文字框架下灵活运用。
以拉丁文为记录方式的例子(选段摘自吴定国主编《侗族大歌》):
《Gal Naemx Leengh》 《蝉之歌》(口述:陆根茂 记译:银永明)
Wanp wanp jongl kap 静静地听
yaoc dos meix al naemx leengh 我唱支蝉歌
Saip xaop tiingk, 给你们听
Saip xaop diingh jongl kap. 让你情伴听。
以汉字作为记录方式的例子(民间记录形式):
《十八砂花》(选段摘自铜关村侗族大歌歌师、编歌师吴定章手写歌本)
十八砂花郎育代界灭,听谢花打,加育亩花散,加界怒散亩花,
郎育大涛亩,壹界鸟五,
加育宰界烂。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到京演出,从这开始侗族大歌走向了全国人民的视野。“破四旧”运动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刮起了一股“破旧”思潮,侗歌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在当时也深受影响,歌本被毁、侗歌几无人传唱,铜关村侗族大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了一次失传危机。直到1968年,侗族大歌才得以逐渐恢复。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侗族大歌在国内、国际上被更多人熟知,开始了“爆火”之路;在这之后侗族大歌的名声越来越响亮铜关村旅游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2011年在腾讯与铜关村共同主办下,2000名侗族歌者聚集铜关村,一场“十八腊汉歌会”唱响侗寨,唱响了网络;2014年腾讯基金会联合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在铜关村建立4G通信基站;2014年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建立的铜关村的“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正式开馆;2015年“十洞款会”(十洞款会”是黎平“十洞”地区的一项传统盛会,起于公元1757年,距今已258年)在铜关村隆重举办;2017年中国铜关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六月六”侗族大歌节开幕。在2009-2017年间铜关村侗族大歌被关注、被传播、被重视发展到了极盛阶段。2018-2020年铜关村侗族大歌火热状态开始渐冷并回落。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外来事物的快速渗透对铜关的影响深远。一些侗族地区年轻人及中年人迫于生计,纷纷外出务工,外出务工成为大部分人家的选择。而今,传统侗族大歌在侗族地区大部分年轻人学习并不多,会唱的中年人都在40岁以上,许多会唱的老歌师也相继离世。青少年一代人离开家乡就读高中、大学等不可避免,下一代人愿意主动去学、真正了解精通的人越来越少,侗族大歌传歌面临一定断层危机,侗歌的发展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其次,在少数民族地区,保持乡村的风貌也是极其重要的,铜关村在近些年来传统村落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砖房别墅快速拔地而起、高楼林立,侗家人原生的木屋形态在快速消失,文化的原生氛围土壤的流失也潜移默化影响着铜关村的原生民族民间文化。同时在这样的一个现代化城镇的进程中也给铜关村的旅游业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冲击,原生乡土面貌的流逝成为制约铜关村旅游的重要因素。最后,侗族大歌歌师自身记录的歌本(侗族虽然在国家帮助下创造拉丁字母的文字记录方式,但这在民间上没有流传开,造成每一位不同的歌师所记录的东西没有固定的文字表述)除了自己本人之外很难被其他人完全理解、运用和还原,为后续的传唱带来了一定难度。
(1)加强影像记录的相关研究到现实的应用与转变。提起影像就不得不说各摄影大展、画廊影展等摄影艺术传播方式,走进侗寨以摄影作品作为呈现形式,通过深入研究地区拍摄的照片转化为摄影艺术作品呈现。同时在调研记录中所记载的也能够在文创上予以转化。(2)相关侗族大歌影像数据库的建立。侗族村寨在黎平县地区分布范围不集中,每个侗族村寨记录的同一首侗歌的曲谱都会各不相同,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影像数据库建立不仅能够保存其多种形式的文化多样性,同时影像资料的长久保存特性也能够记录下更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3)加强对相关影像拍摄作者、著作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铜关村的调研中发现一个现象:一位当地大学生,在铜关村里常会拍摄一些与当地村寨文化生活相关的微纪录片,制作完成上传至腾讯视频等网络媒体,上传网络的纪录片虽增加了人们对于当地的文化生活的了解,增强了当地文化影响力,但却也出现了网络剽窃严重的现象,在没有征得作者的同意下对作者的纪录片随意应用随意剪辑等现象不断发生。这一缩写相信在背后也会有一些著作人不再敢于将自己的作品上传网络,这些归结起来还是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而造成的。(4)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的优势。当前以抖音、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快速孵化了许多热门IP,例如话题#少数民族#的抖音短视频平台相关播放量就突破了10.5亿次,自媒体平台的短视频作为影像记录的一种微纪录片形式,利用好自媒体平台能够极大传播本地区文化促进本地区发展,同时反作用于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5)对铜关村侗族大歌影像记录研究的方式。以田野调查法、文献法、人物采访法、影像记录法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方法。以铜关村侗族大歌歌师为拍摄记录的故事线展开,分别拍摄记录了铜关侗族大歌歌师歌本、铜关侗族大歌歌师、铜关村变迁的拍摄。影像记录对保存当地侗族大歌的完整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拍摄记录了铜关村十位侗族大歌歌师的影像,他(她)们分别是:吴显忠、吴亮银、吴显宏、吴文龙、吴定章、吴定宽、吴怀坤、吴显全、吴定芝、吴定成。同时,在调研中所得成果转化也要让相关人能有所见,这在影像记录的田野调查里也是不可或缺的。影像记录的方式无论是动态影像或是静态影像在当今的社会纪实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自媒体网络高度发达的现今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影像记录与拍摄也间接促进对相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