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育才实验学校 刘 娟
课改大潮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与教学实施已如火如荼开展,“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新课标中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确定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文件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由此可见,言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为核心素养而教,无非是以言语为远方的自由翱翔。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差异教学策略,聚焦言语表达,能切实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前有效的测量与调查不仅能让课堂有的放矢,为学生学好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能让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乃至“生成事先没有设计确定的新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有情感态度方面的,或过程方法方面的,在这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如低年级写话《买蔬菜》一课从孩子生活实际出发,挖掘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来开展教学,激发学生言语表达兴趣。但教师对于学生生活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学生自己,因此课前有效测查,及时把握班级差异很有必要。备课前,教师通过谈话了解到班级部分孩子从来没有去过菜场,对蔬菜的了解更多是通过课本、图片等方式,甚至有些孩子对经常吃的蔬菜都叫不出名称。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围绕“读”“写”“查”“问”这四个方面对课前准备做了这样的调整:(1)读:读一读蔬菜的名称;(2)写:尽可能多地写一写形容蔬菜颜色、形态等方面的词语;(3)查:跟家人去菜市场买蔬菜,运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4)问:问一问身边人,运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蔬菜的知识。课前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走出去,通过到菜场去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的方式了解蔬菜的特征,并通过图文的方式把观察到的蔬菜的样子画下来、写上它的名称,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再整体性呈现菜场情境,让孩子来大胆地介绍。在这过程中,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了锻炼的机会,又帮助学生积累了鲜活的言语材料,将课内外资源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言语表达的兴趣,充分推动了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阅读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关注“读”的差异测查。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朱熹曾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为朗读的总要求,是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由此可见朗读应是学生构建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必经之路。如果说第一课时教学前学生的朗读是一个初读,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那么第二课时教学前学生的朗读要求应该是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厘清课文脉络,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还可以尝试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确。教师可以通过“读了课文后,令我感受最深的语句是______,我的感受是 ______。”等问题展开测查,在差异测查中提炼出学生感受最深的语句,给予充足的课堂时间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文章基调,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著名教授王尚文说:“我们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字词、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建构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词句教学是根本,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精彩的词语、精妙的表达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材料。为了兼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技能和技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把语言训练的目标落到实处。
《鸟的天堂》是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1933 年欣赏了广州天马河沙洲上一棵古榕树后写下的经典散文。文章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作者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充分展现榕树的茂盛无比、鸟儿和榕树的幸福相依以及人鸟相处的和谐奇特,让人感到作者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对生命的赞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感受榕树的静态美,教师围绕“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这课大榕树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不可计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痕迹”等关键词句去感悟榕树的大,枝叶的繁密;通过“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样的关键词语感受榕树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品读关键词语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语言运用的能力真正得到提升。而为了体会百鸟纷飞的动态美,教师通过出示展示群鸟欢腾雀跃画面的视频创设情境,再以阅读感悟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群鸟飞鸣场面的热闹欢腾。在教学中教师始终结合文本在创设机会,努力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言语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实现差异性发展。
《莫高窟》一文则运用了生动的四字词语和整齐的句式将彩塑、壁画描写得惟妙惟肖。在教学时,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中的成语,并出示天王、力士和菩萨等图片,从而感受“威风凛凛”“慈眉善目”“强壮勇猛”等成语的意思以及其作者运用词语的技巧。在多种形式朗读后,教师则将课文语段中的成语全部抽取出来,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了语段中独具魅力的言语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通过多种形式地诵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华国栋指出:“有效的教学应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设计再好的教学,课上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反馈的学生学习情况加以调节改进,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的确,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旅程,预设之外的情况随时会出现,但也正是这些意外,课堂才变得精彩纷呈,更有吸引力。此时的教师如果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教学不做必要的调节,那么,又如何去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是师生互动,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的互动生成就需要教师及时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积极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
如《鸟的天堂》一文的初学环节中,在品读大榕树的静态美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及时准确找到关键词句,教师先是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以优带差,实现学生间互相提高。同时也通过举手反馈的方式来了解所有学生词句的查找情况,对于那些未举手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引导全体学生都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感受大榕树的幽静安宁,生机无限。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大面积及时反馈,既组织了教学,又及时了解了学生在感悟言语中的特殊需要,从而促使教师不断调节教学的节奏、调整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重视文本、深入阅读,在此基础上对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缩小了班级个体之间的差距,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又如,教学《游园不值》与《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在引导学生品味春光无限美好之后,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对本课学习进行一个拓展延伸。孩子们纷纷举手,有背杜甫的《春夜喜雨》、有诵贺知章的《咏柳》等,这些都是赞美春天的诗,都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还有学生补充了他眼中的春天:“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晏殊的《浣溪沙》,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感伤年华飞逝。“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这不同于课堂主旋律的回答,恰好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差异,这也是课堂生成的最宝贵的资源,能让课堂上的言语实践更有力度。叶绍翁眼中一枝红杏就是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发现红杏的满心欢喜从“出”字中喷薄而出。杨万里眼中稀疏的篱笆,普通的黄蝶,追蝶的儿童,虽说也是落花时节,却是幽静安逸的。而同样也是“落花”,晏殊眼中却是“春光不在,韶华易逝”的伤感。教师及时了解了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并积极对教学做出了相应的调节,由“颂春”转向“伤春”,使学生明白万物皆有其美,人不同,景不同;景不同,情亦不同。在赞美春天的同时,我们更要珍惜这大好春光,从而由“伤春”转向“惜春”。“颂春—伤春—惜春”这样一个及时反馈、动态调节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平台,在异质交流中让学生对春天、对时光都有了自己的感知和领悟,更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素养,缩小了学生间的差异,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由此可见,聚焦言语表达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差异教学策略能在教学中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测查,而精彩的课堂更离不开及时的反馈调整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运用差异策略,将进一步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