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李 杨
1.早教机构与亲子课程。亲子课程,是早教机构普遍开展的一种综合性课程。通常是指在早教机构的安排下,根据0—3 岁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教师指导下,由亲属带领幼儿共同参与,所进行的有目标、有组织的较为系统的亲子游戏、亲子课程或大中型亲子活动。而普通的一节完整的亲子课程一般设置有:自我介绍、儿歌(绘本故事)、教具操作、大运动、音乐律动、结束告别等环节。
2.亲子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从市场上现有的几个著名连锁加盟品牌,如华夏爱婴、东方爱婴、红黄蓝、玛尔比恩等亲子课程中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早教机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亲子课程都涵盖幼儿发展的多个领域,即语言、认知、精细动作、大运动、社交行为五个领域,呈现综合性课程的趋势;二是课程多依据儿童成长发育的敏感期设置;三是课程均为小时制,每周开展1—2 次,每节课实行小班教学(不超过8 名幼儿)。
笔者在早教机构工作了五年时间,在对比各品牌亲子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连锁机构总部课程设计更新不足,造成了许多品牌课程多年一成不变的局面;二是授课教师能力参差不齐,使得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充分适应家长与幼儿的真正需求;三是授课教师普遍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课前备课与课后教研多半停留在“动作是否标准”“话术是否正确”的僵硬层面;四是课程中家长配合的积极性和家庭教育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
在亲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设计、环境创作、材料投放等来改良课程实施质量;同时教师也应当学习更多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素养、积累教学经验,以期在一线教学期间能够更好地结合本地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发现、探究问题,带给幼儿和家长更好的课程。
亲子课程的年龄段设置大多集中在0—3 岁期间,这期间幼儿所涉年龄段包含了人格发展理论中的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以及儿童期(1—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心理冲突。
1.在0—1 岁儿童的亲子课程中,由于幼儿的独立行动能力较差,家长参与度普遍较高。如在7 个月左右的亲子课程中,幼儿逐步出现了“认生”的情况,会对陌生的环境和他人感到害怕。例如,课程中设置的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家长将宝宝放在软垫上躺卧,围成一个圆圈,家长则在圈的外部随着柔和的音乐沿圈边走动,边对每一位幼儿逐一微笑、打招呼,甚至抚摸幼儿,如有幼儿因“认生”而哭闹,则该幼儿的家长会迅速抱起自己的孩子进行安抚并鼓励幼儿要勇敢,以培养幼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幼儿在心里打下安全的信号。
2.而在1—3 岁期间,这个阶段的儿童随着身体机能的发展,越来越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大小肌肉的活动,从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的活动与操作。此阶段幼儿是早教中心的主要针对对象。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个体的自主发展表示出强烈的渴望,亲子课程多将玩教具的操作作为重点,教师通过玩教具来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而家长在课堂上则主要是起到陪伴与合作的作用。
1.在小年龄段亲子课程中,幼儿以感知与大运动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大运动发展能力为例:幼儿需经历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站立、行走等一系列大运动能力的发展,亲子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的指导需遵循幼儿的大运动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2.从五指不分到五指分化、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发展过程中,教师也将选择不同难度的教玩具,为幼儿提供当前月龄适合的可操作对象,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且在课程设置方面:每次出示两个教具,其中一个为上节课使用过的教具;另外一个新教具则会在下一节课中出现。
3.在教具使用方面,同样的一件教玩具,可以有很多用法,但需要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循序渐进地提升难度,如插蘑菇钉教具,一开始只需让幼儿练习“捏”和“插”两个动作,之后会引导幼儿按颜色、大小、线条、图案等要求插蘑菇钉,逐步提升难度。
4.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操作环节的持续时间也随着幼儿年龄、操作能力、专注度的提升而逐渐拉长。
5.在教师对幼儿的指导用语中,从开始的单词句慢慢向电报句、完整句、复合句逐渐过渡,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6.在对家长的指导方面,亲子课程中设置有与家长共同探讨的“家长时间”,教师应从一开始单纯的育儿问题解答慢慢过渡到通过探讨启发家长配合课外延伸、加强自我学习、树立幼儿榜样、构建优良家风的层次。
综上,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贯穿亲子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然而,由于幼儿的月龄、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旧会出现幼儿发展能力不平衡、家长配合度不高等问题,而教师往往在这些问题上感到无能为力。
儿童人格的发展本身亦有着循序发展的特性。亲子课程中,一个班级中的幼儿年龄相近,却因能力不同可能会呈现不同的表现,教师因充分掌握幼儿的个体实际发展特点,进行引导及材料投放;“亲子”中代表“亲”的是家长,引导和积极调动家长在课程中扮演好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观察者的角色,同样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1.幼儿0—1 岁中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是人格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婴儿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更多表现出情感的需要,特别是依恋的需要。亲子课程中,0—1 岁幼儿在各方面都需要家长的参与协助。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正确引导家长参与亲子互动:鼓励家长和宝宝共同完成亲子游戏,在完成后搂抱、轻拍或亲吻宝宝。教师在这个阶段中的主要指导对象是家长,通过让家长与幼儿充分地享受高效亲子陪伴的幸福,让幼儿在重要人格发展阶段建立起信任感。
2.幼儿在1—3 岁期间,随着幼儿的自主性逐步显现,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渐减少,独立性则逐渐增强。此时,绝大多数家长无法适应幼儿的转变,经常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喝止;或对幼儿的操作表现出焦急,害怕落后于人;甚至帮助幼儿直接完成了本应由幼儿自我探索完成的操作。然而忽视儿童的愿望,轻视其能力,对儿童的一切活动进行过多限制或过度保护,剥夺其自主活动的机会,儿童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薄弱,进而产生羞愧感。教师在这一阶段有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教育观,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一是需要让家长明白幼儿产生此类行为的原因,尊重并接受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二是让家长逐渐淡化攀比和“唯知识论”的观念,鼓励让幼儿独立探索与操作;三是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体验时间及环境创设,建立课上课下一致的亲子教育观。
3.教师在亲子课程中,幼儿的分班虽基本遵循三个月为一个阶段的方式,但会在课程中经常出现年龄段越小、幼儿个体差异越大的特点。教师应在课程环节中考虑每位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位幼儿的个体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投放每个幼儿当前适合的材料与教具;并引导家长的亲子观逐渐从“充足的爱与呵护”向“鼓励与协助幼儿自主性发展”过渡。
4.亲子课程中,家长的成长可以从一开始单纯的家长育儿问题疑惑得到解答,慢慢过渡到配合课外延伸、加强自我学习、树立幼儿榜样、构建优良家风的层次。根据笔者长期观察发现,有小部分家长来到早教机构报名后,频繁出现缺课等现象,即使有时间带幼儿来到早教机构,在无课时间也只是在一旁玩手机而不陪伴幼儿一起游戏,这一年龄段的家长多数为“80 后”“90 后”。这正是人格发展理论中“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人格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个体除了主要家庭成员以外,还对社会上的其他人员,以及下一代充满爱与关心,有着更高的自我追求;而另外一个方向则是自私自利,只关心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应当引导家长多参与亲子课程与亲子陪伴,潜移默化地使家长更加关心自己的孩子,体验亲子共成长的乐趣。
早教课程的研究目前十分稀缺,多数早教社会机构均以盈利为第一目的,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市场对于早教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相信研究与服务并重的早教机构会越来越多。在我国0—3 岁早期教育市场形势不断利好的背景下,早教机构的负责人及教师应在提升教学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和研究能力,做科学的早教、做未来的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