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实验小学 沈马金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预习和复习的习惯”。预习是指没有教师参与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它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自学习惯。说预习是没有教师参与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这是相对的,学生的预习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预习不可流于形式,并且,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虽然都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富有启发性,并根据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和阅读材料的不同特点,从字、词、句、段、篇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内容,指点了读、画、查、思、写的阅读方法和技能,但还较笼统。语文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文的素养,教师宜致力于“导”。善导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指导预习,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凭借教材中一篇精读的文章和预习提示多方说法,为学生指点预习的路子步骤,使学生逐渐自求得知,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阅读书籍的习惯。那么,怎么导?导什么?
初次预习课文,学生摸不着门道,需教师指点。教师指导预习可分步进行。如首先可教学生先读课文,勾画生字、生词,了解生字读音,分析生字的字形结构,查字典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其次,读课文理解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把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和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弄懂;最后,可随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经验的增加提高预习要求,分析文章的段落、归纳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及分析文章写作特点,其中还可提示一些解词释句,以及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的分段和归纳段意、中心的方法、结构模式。这样指导预习虽有些程式化,但对初学预习者很有帮助。通过一段时间一定数量各种类型课文的预习,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同类型的课文,随机改变程式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
部分学生学习预习往往只流于形式,交差了事。特别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求甚解,对预习中的问题理解只浮于表层,欠深层次、本质性的理解。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思维不仅是智力的核心,也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有利于发展语言、发展智力。因此教师要经常检查预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思维方法、路子的开拓指点,引导学生运用已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类、演绎的思维活动,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纠正学生不良的预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品质。
语感是人们敏捷地辨识语音、词汇和语法,感受语句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是由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而引起直觉思维、即时联想、想象和情感活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感敏锐的学生朗读课文时,善于探索文字内在的褒义、情感和文字描绘的形象,始终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文章的意思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联想和再造想象能力的发展,并且能够使学生在朗读中具体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收到思想教育的实效。因此,吕椒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朗读能力密切相关,因为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辨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做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志趣、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也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加强朗读训练,能发展学生审美素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领略文章中的意境美,体会人物的情感美。同时能帮助学生规范口语,丰富词汇,了解各种句子的特点,了解文章结构、写作技巧、问题风格,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可见,学生的朗读能力与语感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课标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众多因素说明,加强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朗读,培养语感能力呢?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朗读的基调也就不同,有的语调低沉缓慢,有的高昂欢快,有的悲伤难过……那朗读课文时要以哪一种语调作为基调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先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大意后再来确定。因此,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明确朗读基调是训练学生朗读的首要任务。
学生要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的朗读知识,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另一方面还必须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但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一系列朗读方面的名词、术语、概念、定义,学生很难接受。因此,教师只能在学生初读课文,明确了朗读课文的基调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分析领悟重点字词的朗读要领的过程中,化抽象的概念教学为具体的朗读指导,将一些简单的朗读知识技巧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长期的朗读实践中。
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刻理解了一篇文章的意思情感,领悟了朗读要领后,再指导学生通篇精读,让学生在全文精读中表达情和意,进一步理解文中情、体会文中意,在朗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思想的感染。
文章描述的人、事、景以及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都是发展变化、千差万别的,朗读时只有用活泼、丰富、统一和谐而又不呆板、单调的基调去朗读,才能表现出文章情和意的变化。指导朗读训练也只有在指导学生仔细揣摩词句,结合生活经验具体感受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意境,再现文字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后,才能处理好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仔细的揣摩、深刻的领悟以及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具体的感受体会中,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训练、得到发展。
课标指出,“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开展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学习品质。学生的年龄、爱好不同,不是每一个人都爱读书、都会读书的。要使绝大多数同学爱读书、会读书,在读书活动中受益,教师就要加强对课文阅读的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读书的一大特点是喜欢读图文并茂的各种故事、童话、寓言、动画图片。指导课外阅读,可根据儿童这一特点,先组织阅读这一类书籍,以激发培养儿童读书的兴趣。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再引导儿童阅读一些名人传记、适合少儿阅读的短篇小说、自然科普读物和帮助学习的各种辅导书籍,提高课外阅读层次水平。学生家庭条件差、没条件,学校班级可创造条件组织订阅一定的书报,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材料,互相传阅。学生另一个特点是喜欢听故事,结合语文教学和课外活动,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故事会,让学生听别人讲,并鼓励学生在小组上讲、在班上讲、为父母讲,以此激发读书兴趣。
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起来了,但喜欢读书还不等于会读书,还需要教师指点方法。如多数学生读书只注意故事生动与否和情节的曲折变化,至于文章中一些字的正确读音、遣词造句的精当、布局谋篇的严谨、各类体裁文章表现中心的特点全然不顾。这时就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指导学生运用课堂内学到的阅读方法,采用不同符号对生字、美词佳句、文章的层次段落、重点中心进行勾、画、批、注;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体裁文章应注意其表达主要内容及中心的特点,诸如寓言、童话的明理,诗歌的明理悟情、风景人物描写的抒情、科普读物的传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知识、方法,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发展智力。
学生读书是向他人学习语言,当阅读书报达到一定数量,积累丰富后,学生的词汇语言也会随之丰富起来,语言表达水平就会越来越高。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即使在阅读中注意了勾、画、批、注,但阅读后对文章中一些精华的内容及自己对文章的一些理解认识未及时记录,不久,脑中印象便荡然无存。针对这一现象,可指导学生备一采蜜本,教学生分类设栏摘记积累平时阅读所得。如设“优美词语记录栏”“人、景、物优美句段记录栏”“名人名言”“歇后语记录栏”“知识宫”以及“学习方法集锦”等栏目。在平时指导写作时,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的内容要求,将平时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技巧恰当地有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读写紧密结合,才能巩固和提高读写水平,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的预习是基础,课堂学习是关键,课外阅读是延伸。语文教学只有加强这三个阶段的读书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有语文素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