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君
摘 要: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该学科的教学质量,才有助于学生音乐感知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新时期,优化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模式,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非常关键。就翻转课堂而言,作为新时期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的教学效果亦非常突出。在此探究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高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为该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音乐;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构建主要基于信息化教学与合理应用现代教育工具。最近几年,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信息化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深入持续且重大,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地位显著提升,尤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作用显著。因此,在开展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时,教师应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效课堂进行构建,切实提升该学科教学实效。针对构建小学音乐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相关策略的研究,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一、合理制作翻转课堂教学视频
在构建翻转课堂时,辅助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视频的时间比较短,则无法将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充分展现出来,也难以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做好铺垫。所以,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必须要确保视频制作的质量符合相关要求,尤其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知识的兴趣,切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照搬。在实际制作视频时,教师可以加入一些特效元素,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比如,在学习《同一首歌》时,教师要对视频进行制作,可以结合该首歌的背景,融入一些奥运元素,突出歌词所体现的渴望世界团结的情感。在视频上,教师可以将该首歌的乐谱与预习要求附在其中,如可以要求学生了解该首歌曲的节奏等。通过学习视频中的知识,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达到预习的目标。同时,在制作视频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时间控制在5到8分钟之间,要能够将该首歌的教学重点全部呈现给学生。教师在录制该视频时,要确保视频内容不出现同教学无关的一些元素。通过该种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更好,预习质量显著提升。
二、精练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在构建翻转课堂时,教师主要采用的是微课程教学,教学内容非常短小精悍,通常仅有几分钟的教学时间。对于教师而言,要发挥翻转课堂的作用,必须要能够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准确把握,从细节着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因此,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着力突出教学的重点,促使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更加准确的把控。
比如,在对《北国豪情》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构建翻转课堂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凝练,要求学生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了解唢呐等民族乐器,并充分感受音乐形象,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学唱《对花》等民歌,感受劳动的快乐,强化学生对民歌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重点之后,构建翻转课堂的目的性与方向性更强,实际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更为突出。
三、依托多媒体手段推动师生互动
在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多种现代化教育工具发挥支撑作用,如视频、音频以及PPT等。教师在将视频和音频等制作好之后,要密切重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此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更好的消化吸收。通过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有助于展示效果的提升。通过发挥视频等的作用,能够丰富学生体验,并且还要强化对问题的设计,以此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行调动,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
比如,在学习《鼓乐传情》时,教师在制作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学习资料之后,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提升学生预习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可以用非常欢快和热烈的情绪,对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等进行热情的演唱,并且在此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不断互动交流,实际学习效果明显改善。此外,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制的小鼓敲出美妙的音乐,不断提升翻转课堂教学实效。
总体来看,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构建翻转课堂非常关键,尤其体现在深化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方面。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构建小学音乐翻转课堂,能够显著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教师在构建翻转课堂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究,才能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切实提升音乐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杰.浅析“翻转课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28).
[2]刘宇析.当前“翻转课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17(12):65.
[3]厉琳煜.“精彩课堂无需预约”: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小学音乐基础知识微课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203.
[4]孙慧盈,吴小玲.例谈小学音乐“课内翻转”的教学设计与實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14-215.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