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桓建文
绘本剧创作是围绕绘本的阅读理解和表现的系列过程。实践中,我们尝试通过教师引导亲子共同创作和演绎绘本剧,开辟与绘本相适应的多元化阅读途径,探索深入开展“对话式”阅读的有效方法。在绘本剧创作过程中实现师幼与绘本间的情节、情感对话,实现成人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阅读过程中思想、情感的互动;让幼儿爱阅读、会阅读,并且读懂绘本,在阅读中主动建构后续发展的核心经验。
绘本阅读不同于单一的语言教学,优秀绘本是文学、艺术、情感的复合载体。读绘本是从欣赏开始——拿起绘本,欣赏封面、环衬、扉页和封底,翻一翻图书的内页,欣赏绘本里的插画。如此,可以在故事没有开始之前发现其隐含之意。因此教师在引导亲子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家长认识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的作用,读懂这些内容是阅读绘本的前奏。
拿起绘本,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封面,封面能让我们对绘本故事进行联想和猜测,从绘本的封面上猜测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环衬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同时还能提升主题,甚至说出故事之外的另一个结尾。如,绘本《不一样的露西》中,前环衬是黑色斑点,后环衬变成彩色斑点,寓意着生命的美好是多元的,世界是无限的。在师幼共同欣赏和演绎绘本故事中,让孩子们对绘本寓意有了深度的理解。其实环衬中的各种有趣的信息都不会逃过孩子们敏锐的眼睛,教师在和孩子们一起开展对话式阅读过程时,要保护他们的敏锐性。
扉页作为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除了作者、题名等文字信息,画面信息不容小觑——扉页不仅仅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告诉我们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在维吉尼亚·李·伯顿的绘本《逃跑的小火车》中,扉页几乎把一个火车头出逃的故事和盘托出了。
绘本中还可以欣赏油画、蜡笔画、钢笔画、简笔画、国画、石板画、剪纸画等不同的绘画风格。经典绘本选择的绘画艺术和绘本内容十分默契,因此,教师在引导亲子阅读过程中千万不要错过对插画艺术的欣赏。
附:绘本案例
《钱鼠来了》讲述了一则传统民间故事,以故事与画面统一的民间剪纸风格向小读者们展现民间传统文化元素。
《大卫,不可以》于1998年获得凯迪克银奖,每一个看过绘本的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个天真无邪却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作品的绘画运用涂鸦式的画面风格,把大卫这么一个小男孩的调皮捣蛋表现得淋漓尽致。
《外公的旅程》故事非常平静,采用写实主义,用水彩画的技巧来讲述历史,几乎可以产生照片的效果,就好像通过照片和回忆来传达一个人的历史,而这个人的历史会跨越时空。
探寻从阅读绘本到呈现绘本剧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绘本是平面的戏剧,而戏剧是立体的绘本。以“对话式”的阅读方法,从画面到文字、从空间布局到逻辑顺序、从艺术媒介到表现风格不断走进绘本,最终完成对绘本的立体呈现。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绘本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来担当讲故事责任的。图画在绘本中不是点缀,而是命脉。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立体构成关系。
绘本阅读不同于传统的看图讲述方式,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调动人各种感官的过程,有效的阅读应能够实现对绘本主题和情绪连续性的整体把握。我们尝试制定亲子阅读中不同类型的绘本对应适宜的阅读策略,通过自读与讲读相呼应,促进亲子间整合阅读信息,一边获得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一边将这种经验和体验进行加工与再创造,实现绘本剧的创编。
绘本《我的妹妹是跟屁虫》,人物画面非常简单,整个故事只出现了兄妹两人,故事完全依靠画面中哥哥妹妹的表情动态,以及文字、符号的不同且夸张的呈现形式推进情节。教师引导家长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采用三段式的阅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自读和讲读。在阅读过程中转换提问和回答的对象,运用教师向幼儿提问,幼儿向同伴提问,在绘本中寻找答案等“对话式”阅读策略,步步深入地引导幼儿理解绘本画面和文字、符号交互作用的意义,观察和读懂妹妹和哥哥的表情细节与故事发展推进的逻辑关系。通过对画面结合文字、符号的解读,加入绘本剧的创编,大胆假设和创造性地表现角色语言语气,模仿故事中哥哥和妹妹在不同情境下的表情、动作和体态,从中获得独立构思和演绎故事的完整语言经验。同时,适时的阅读留白,为孩子在接下来的阅读和创编过程中留下经验迁移的空间。
《猜猜看,谁做了什么》是一本无字童书,教师围绕绘本特点,打破从阅读封面到阅读内容的常规顺序,利用胶片式大书形式为幼儿阅读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孩子们在自由阅读后,以任意读不懂的画面开始共同阅读,期间始终拥有提出问题的权利,而同伴则有解答问题的责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幼儿阅读的支持者角色,孩子们在相互提出、解答问题的阅读方式中,共同学习推理、验证、假设等阅读策略。在教师有目的的支持和引导下,看似零散的问题珍珠,最终串成完整的故事项链——这一过程中,幼儿成为了绘本故事的编剧。我们组织了家长开放日,把这一阅读理念传递给家长,为亲子阅读策略提供了帮助。
在大班亲子共读《钱鼠来了》并创编绘本剧的过程中,孩子们在熟悉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策略是设计了两种不同方式的问题“你喜欢小老鼠阿灰(老奶奶)吗?为什么?”“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由此,引导家长检验用哪种方式更能够有效激发“对话式”阅读思考。通过实践,家长发现第一种提问方式一问一答,孩子很快就失去思考和回答兴趣;而第二种方式,通过提问,可以引起幼儿对故事中不同角色的仔细品味、对比以及持续的对话。教师围绕问题,进一步补充建议,请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用肢体语言、表情和语调表达不同角色的年龄和性格特征。
在指导亲子共读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家长与儿童进行角色互换,从家长扮演霸王龙、孩子扮演小甲龙到孩子扮演霸王龙、家长扮演小甲龙,互换角色进行亲子间的阅读“对话”。角色扮演中,从简单模仿到深入体验后发自内心的表达表现,亲子双方换位思考,迁移绘本中“爱和信任”的主题,在阅读中增进了理解,彼此建构互通的精神密码。
绘本拥有丰富的内涵,而优秀绘本则是文学意境和艺术意境的完美结合。以往,我们在开展亲子绘本学习的过程中,主要组织幼儿进行画面内容和文字表达结合的平面阅读学习。开展绘本剧的创作学习过程中,我们逐步开始思考如何运用绘本开展文学美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引导幼儿阅读绘本时关注画面意境和美学色彩,并提出了立体阅读、彩色阅读的绘本教学新思路,从而进一步拓宽“对话式阅读”的领域和空间。
在绘本剧创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引导亲子读懂画面的故事,而非仅仅停留在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上。以绘本画面内容的理解为基础,促进亲子对绘本画面构图运用的理解,同时引导幼儿观察绘本色彩、线条传递出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其对绘本主题情绪和绘本丰富内涵的理解性体验。
在绘本阅读和创作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将画面风格有明显特色的绘本提供给幼儿,并选择这些绘本中有代表性的画面,引导幼儿分类并集中欣赏、感受。在阅读绘本《爷爷的丸子汤》时,我们尝试引导幼儿利用对绘本线条构图的观察体会,发现其美术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例如:教师运用PPT的方式,展现爷爷家横竖线条交织的画面构图风格,帮助幼儿感受画面线条所表达的牢笼感,进一步领会爷爷内心的孤独。
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绘本的色彩风格所表达的故事主题内涵。例如:让幼儿观察《圆圆的月亮》绘本利用大面积的蓝色与黑白两色点缀,营造出的一种静谧、悠长的感觉;观察绘本《大卫不可以》系列中大量的红色、橘黄等明亮的色彩运用所展现出的大卫的顽皮。
与绘本画面艺术表现形式的“对话”,加深了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情感。《大卫不可以》的绘本剧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有了自己对绘本构图的理解,将之前零散的绘本艺术经验加以总结和运用,创作出大卫家中四个不同的区域,生动地再现了故事场景。
绘本作为平面的戏剧,有着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意境。在共读绘本与绘本剧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入挖掘绘本内涵,体会绘本隐性的主题,读出绘本故事的音乐性和韵律感,不断将心中的绘本故事立体化。在绘本教学中,我们把音乐的情感和绘本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幼儿对绘本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与幼儿共读绘本时,我们加入背景音乐,引起幼儿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是日本著名绘本大师宫西达也最受欢迎的作品。对故事有了深入了解后,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分析故事中起承转合的情景并加以划分:小甲龙诞生后的孤独——霸王龙想要吃掉小甲龙——霸王龙试图摆脱小甲龙——小甲龙遭遇危险——霸王龙与敌人搏斗——霸王龙与小甲龙甜蜜共处——霸王龙教小甲龙本领——霸王龙最终告别小甲龙。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开始为不同故事场景寻找适合的音乐。教师把搜集来的不同音乐进行初筛,结合绘本对应的情景播放给孩子们听,讨论对不同音乐表现故事场景的感受,选出最有共鸣的音乐作为绘本剧的背景乐。这一过程不断进行着师幼间、亲子间的对话,人与绘本及音乐的对话,进一步加深和丰富了幼儿对绘本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的领悟。
绘本剧对绘本的还原过程是师幼、亲子共读绘本,深入挖掘绘本内涵后思想情感不断发酵的过程,是师幼间、亲子间对绘本文学和艺术内涵深入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是阅读经验的整合与升华过程。
绘本《不一样的露西》中,露西在寻找斑点的旅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如何自然呈现四个季节的交替更迭,老师和小朋友在“对话”中找到方法——运用可移动场景和人物扮演场景的方法表现季节。
绘本剧《大脚丫跳芭蕾》中老师和孩子们创意性地运用舞蹈的形式,实现了从家里的场景向餐厅场景的自然转换。
绘本剧《了不起的小红鸟》中创造了“巨人小红鸟”。
绘本剧《大卫不可以》以提线木偶的舞蹈形式,表现了妈妈与大卫的母子关系。
幼儿园开展绘本剧创作的意义在于多途径开展“对话式”阅读,深入品读绘本、拓展阅读经验、丰富阅读内涵。我们通过绘本剧创作活动,实现了让平面的阅读立体化,最大限度地实现优秀绘本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