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 吴银军
由于各种因素,我校学生整体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数学素养普遍不是很理想。本人曾在全校上了一节《等比数列前 项和》的公开课,环节如下:
引入:小榄中学某同学A 大学毕业后回家继承家业,由于公司管理不善,陷入了对资本投资的迫切需要,因此找到了做风险资本的同学B。同学B 答应了A 的请求:“行!我按月投你公司,每期投资100 万元,时间为3 年,但作为回报,你必须从投资的第一个月返还1 元,第二个月再返还2 元,第三个月返还4 元……也就是说,月收益是前一个月的两倍。A 同学听了,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同学B上学时读书就比我用功,成绩也比我好,我该签这个合同吗?
追问1:A 同学这份合同是否能签?
追问2:如果能签,说明原因;不能签,阐述理由。
环节一:学生分组讨论,算出投资的总额,尝试去计算回报的总额,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环节二:总结归纳,形成方法,提炼思想。老师展示,投资的总额实际上是一个等差数列求和,回报的总额是等比数列求和。
追问3:每个月投资的金额是否可以看成一个等比数列中的每一项?总额是否为等比数列求和?如果是,那公比又是多少?
引导学生去思考:非零常数数列也是一个等比数列,其公比为1,那么前 项和 ,如果公比不是1,则前 项和公式又怎么推导?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本节课设置“A 同学与B 同学的投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解决新问题的经验其实就是数学活动经验,也是思维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体验。可见,“投资问题”并非在单纯地解决“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它有更深层次的作用和意义。
从“基本活动经验”角度来看,第一是此基本活动经验是模拟举例身边的案例;第二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第三,基础活动的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最后,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直觉,学会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思考。
那么,本节课这样处理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数学抽象。学生通过身边的案例形成具体数学概念,以培养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2)逻辑推理。理清结构,理解“公比为1 的等比数列”和“公比不是1 的等比数列”公式的结构。通过对公式推导的过程,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构建命题体系。(3)数学建模。体会问题的本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感悟,从而优化问题的本质和完善数学模型。(4)运算能力。体会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具体方法和处理数据的策略,了解操作对象,掌握操作规程,探索操作思路,设计操作程序。(5)直观想象。在整个建模过程中,利用模型描述数学问题和理解数学问题,利用模型描述和理解数学问题,使用模型来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6)数据分析。在定义形成后,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最优化策略,进行知识构建。
思考:怎样来设计这堂课才能体现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困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根据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教育思想,我们发现:
1.数学课堂的教学实际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数学化”,数学素养是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2.数学素养本身有较高的相关性,设计综合性。开放性的数学氛围是培养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最重要的教学原理是“有指导的再创造”。
3.数学素养是按照学生基础能力而逐步提高,不同的人在数学素养上的特点也不一样,学习过程是从不同层面构建的,各个层次成为不连续性的决定因素;学习过程的阶段与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教学有关,即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对较低水平活动进行反思。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与传统教学相比,更重视过程,寻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统一。所以,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如下三点:第一,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第二,兼具作为学习起点的数学活动以及后续提高水平的数学活动;最后,设计问题时反映在较低水平的数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飞跃。
回顾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密切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从实际问题到抽象思维,层层深入,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建构模型全过程,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总之,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必须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为指导,亲身实践、经历及思考,从而在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作为一线数学老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提高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