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 张芳
众所周知,对客观现象的观察感知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低等动物的最大不同点,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观察是人类以控制自身思想为前提实施的有预先计划和明确目标的知觉行为,观察能促进思维精确性的提升,是学生认识理解抽象化数学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数学是一种发现并研究客观规律的科学,要想深入探究规律就需要人类尽可能地发挥鉴别事物细微特性与差异的观察力,具备一定观察力的学生能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概括总结多方面信息,将其与头脑中记忆的知识进行对比后,转变为可利用的解题条件,利用此类经大脑加工过的信息能更准确地判定现实事物与抽象数学定理之间的关系。
初中学生群体必须具备较高的学习独立性,才可应对日益困难的数学课程学习,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而言涉及知识面更广,教材中的数学定理抽象性更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责任更为繁重。教师无法一对一指导所有班上学生,学生自身如果无法紧跟教师的讲解思路,就难以保证学习效果,考试成绩也就无法保证。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趣味性不高,任课教师并无太多时间通过课上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身如果没有从普遍事物中发现共性规律的观察能力,仅靠死记硬背、照搬他人答题经验,是无法获得好成绩的,未能掌握观察方法的学生会逐渐丧失继续学习的意愿。
有内在需求驱动的学习相比外在力量强制下的命令式学习活动而言更具主动性与开放性,任课教师必须研究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用心观察数学问题的热情,让学生保持持久的高效学习状态,将任课教师传授的信息分析评估技巧转化为思维习惯,运用于观察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内在精神需求的体现,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顺应学生探究未知事物内在原理的天性。数学教师只需调换常见事物的排列方式,就可唤起学生探究其中变化规律的兴趣,初中学生固有的心理需求可在策略性授课方法的影响下获得情绪体验层面的满足,逐步形成发挥观察力、分析事物变化幅度的认知偏好。例如,任课教师可为学生提出各类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熟悉的数学定理,突破已经形成的认知壁垒和思维定式,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探究问题的本质,通过自己的理解掌握问题。以“平行线的基本数学定义”为例,任课教师在讲述平行线的概念后,可向学生提出各类假想性的问题,如,“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在没有交点的情况下是否呈平行关系?”“在同一平面内的没有交点的多条直线是否构成平行?”等问题,任课教师应根据构成数学定理的各要素与应用规则进行提问,保证学生能在不同层面观察定理的推导过程,加强对概念性知识的辨认观察能力。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越多,初中生观察数学定理的角度就越多,解释同一问题的方法也随之增多。
观察并分析数学问题与定理,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思考过程,为了克服个人观察视角的单一性和有限性,提高分析总结事物运行规律的思维活动客观性,使观察结果尽量接近客观事实,教师应加强与班级同学的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结成互助小组,同学在课上和课下讨论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将意见和观察经验写成书面报告,在组内进行交换阅读,互相讲解不理解的概念和问题。任课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课堂自由度,在课上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上台以板书形式解说曾经学过的数学问题,以讲解方法和叙述形式的差异性为比较的基础,要求学生用重点一致但形态不同的数学语言解说同一问题,例如教师可督促学生总结铅球比赛中铅球的投掷距离和多种客观因素的关联,建立数学模型,用各自掌握的数学语言分析铅球的初速度、投掷角度、起点高度等变量对铅球运动距离和方向的影响,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能逐渐掌握其他同学观察数学现象、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数学视野获得了极大拓宽。
高效学习初中数学课程的捷径在于提高自身观察能力,使用数学模型概括事物现象中各变量的关联,养成从不同角度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习惯,挖掘并充分吸收数学问题中所蕴含知识的价值。任课教师应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模仿有益经验,提升初中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实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