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容
【作者单位:东山县宅山中心小学福建】
教师要不断强化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做出计算,打好计算基础,减少计算中的出错率,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内容,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提高其自身的计算能力。由于数学计算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公式,逐渐在数学计算练习中,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后续的数学学科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部分学生在解答一些数学习题的时候,会感到无从下手,并且,面对那些复杂的计算过程,无法做到灵活应用数学公式。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没有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以及无法根据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来选择合适的数学公式,导致解题过程出现混乱。
小学生认为计算题只需要利用四则运算就能够正确解答,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始终以轻视的态度来对待数学问题,甚至会因为过度自信,导致计算题解题中出现很明显的低级错误。而且,针对数学应用题的计算,很多小学生认为其太过于复杂,在解题过程中会产生很强烈的排斥感。
运算和验算出现混乱现象是学生自身缺少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在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再强调计算过程要明了,但是,很多小学生都是拿已经验算过的稿纸进行计算,致使稿纸上面的数字无法清晰辨别,导致计算结果受到影响。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做到熟记运算法则,并熟练地运用其进行计算,这不仅能够提高其解题效率,对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首先,从数学理论知识出发,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其次,要重视数学计算法则的教学,如小数点位移等,这样,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化计算。例如,教师在讲解数学方程式的时候,对“3+2(x-2)=10”这道题,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都会写成“3+2x+4=10”,而这种解题错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计算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在去掉括号的时候不会改变符号。这就可以看出来,学生学习后续的数学学科知识,都需要建立在基础的计算知识上,所以,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加强对小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数学计算基本形式主要是由数字和运算符号两部分组成,但是,数字和运算符号两者组成的算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解答这部分数学习题的过程中,会缺少足够的解题耐心。所以,教师在设计制订数学计算能力训练方式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小学生的好胜心,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拓展训练,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知识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师讲解应用题:从D村出发到B村的路程是25km,从D 村到C村的路程是D 村到B村路程的3/5,求D村与C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只是粗略地看一眼题目,就认为很难,失去了解题的耐心。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应用题的题目进行详细分析,如先将A到D的路程利用线段进行表示,并在线段的中间位置标出B点和C点的位置,再结合题意进行求解。这样不仅能够将整体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解题耐心,使其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为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现阶段,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都存在粗心、马虎的问题,导致原本应该得分的计算题却没有得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规范格式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培养小学生细心审题的良好习惯,避免因自己粗心导致数字誊抄时出现错误;最后,教师要培养小学生检查习题验算的习惯,降低低级错误的出现。例如,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每道题目中数字转化为计算公式都需要学生手写。而这个时候,部分学生字迹潦草,让人看不清写的数字是6还是0,甚至,有的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错误,也只是在原数字上进行反复修改,这样不仅看不清晰,还被评卷面不整洁。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规避因自身原因导致的低级错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素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尤其是数学计算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需要长期坚持,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个性特点来高效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正确计算习惯和良好的数学解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