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严茜茜
游戏是儿童的必备品,玩是儿童的天性,它是伴随着儿童的出生就降临到这世间。但这对特殊需要儿童来说是一种奢侈品。现在我们要将这“奢侈品”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去,让它变成一种随手可得的寻常物,乐在其中!
游戏是一项综合培养儿童潜能的活动,在游戏中发挥的能力都是整体的、综合的,是以儿童的兴趣为主的,可见游戏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1.游戏有益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健康
席勒认为,会游戏才是完整的人。这些特殊需要儿童在听力或智力等方面已缺失,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做一个完整的人。游戏能升华出愉悦的情感,能使特殊需要儿童感到开心和满足。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退去了冬日的寒冷,春意洋洋,正是带着一群小娃们去操场肆意挥霍的好时光。欢快地到了操场上,请小朋友们先排好队,虽然排得不咋滴,一个个小脑袋东歪西看的,但脸上的笑容却是满满的,小嘴巴叽叽喳喳也闹个不停,身体朝着各个方向,超出他们的控制范围。他们在我的指令下玩“踩白线”的游戏:请小朋友们沿着跑道上的白线走起来,小手摆起来,一二一。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配合着我一步步往前走,一脚一脚地踩在白线上。不听话的小脚有时走到外面去,我就把迷路的他引“回家”,一圈完毕,大家又回到操场中心。
2.游戏能全面提升特殊需要儿童的能力
在欢愉的游戏美术课堂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梦幻游戏的引导下集中起来,手不停地做着涂、揉、捏等动作,这些在我们眼里很简单的工作,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却很难,他们总喜欢重复这些动作,不排斥枯燥的重复。
我请特殊需要儿童将报纸揉一揉,揉成团;变变变,变成了一只小球;小球滚啊滚,滚到东滚到西;小球抛啊抛,往前向上都可以;小球左右摇摆,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有趣至极;将小球一个个粘在一起,贴上触角、眼睛、嘴巴,一条可爱的毛毛虫出现了。
3.游戏对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游戏美术课堂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补偿训练功能和康复功能。一般情况下,由于他们的肢体不够灵活,他们很排斥在美术课堂上进行一些剪、粘的操作。但是在游戏的引导下,他们对美术工具有了一种期盼,跃跃欲试,随着老师的指引开始合作。
“大泡泡小泡泡”是一个集趣味、认知、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游戏。我发出指令:“请小朋友们手拉手。”也有不配合的小朋友,此时,我就起着502 胶水的功能,把他们的小手粘粘牢,告诉他们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我引导他们围成一个大圈圈,观察并认识圆,感觉“圆”的形状。听我的指令:“泡泡变小喽。”所有的特殊需要儿童挤在一起,小肚子碰小肚子,这时候胖乎乎的小胖起着重大作用,把瘦瘦的小鑫挤出去了。伴随着一阵阵笑声,新的指令又来了,“泡泡变大了”,这时候特殊需要儿童用手部力量往外拉开,变成一个大圆,这时候力气大的小朋友起着重要作用,一下子把圆扯得好大,笑声不断。笑声引得楼上陪读的家长们纷纷往我们这看,原来是一群天使在玩游戏呢!
此款游戏在手臂拉伸和收缩的过程中让特殊需要儿童感知圆的大小,手部力量得以发展,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他们非常喜欢泡泡变大变小的过程。游戏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将游戏过程叙述下来,其中有位聋生用特殊的语言对我说:“×老师,这个喜欢,好玩,好像我是泡泡。”虽然聋生的表达不完整,但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特殊需要儿童的笑声在“泡泡”变大、变小的过程中,不停地在操场上放大、放大。
传统美术课程比较单一、枯燥,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吸引力不大。他们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手指不灵活,手腕小肌肉发育不全、无力,握笔都有一定的困难,拿剪刀等就更不用说了,观察能力差、理解能力差。部分特殊需要儿童没有语言功能,或者语言能力差,只能发单个音,不能表达心中所思所想。
没有将游戏课程融入美术课程之前,美术课堂的氛围死气沉沉,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一个人做着全班同学的手工作业。我先引出毛毛虫,告诉孩子们,毛毛虫可以变成蝴蝶。接着,教师示范做:将毛绒球一个粘一个起来,最后粘上触角、眼睛和嘴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吸引力。特殊需要儿童机械性地完成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拉一拉,动一动,毫无生气。自从游戏融入了美术课堂,他们一个个像施了魔法,变得金光闪闪,天天盼着美术课的到来。在这里没有A、B、C、D 类学生之分,只有团结在一起等着破茧成蝶的毛毛虫们。
我引入新课:“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我们一起欣赏春天的美,好多小动物们都来啦!我们一起学一学小动物们的样子。你看,你看,还有谁来了?哇,是毛毛虫。”我带着特殊需要儿童学习毛毛虫走路的样子。课前,我准备了毛毛虫玩具,请特殊需要儿童看一看、摸一摸毛毛虫玩具。它们身上毛茸茸的,身体长长的、一节节的,有好多脚,还有触角、眼睛、嘴巴。我问:“你们喜欢毛毛虫吗?想不想做一只毛毛虫?让它一直陪着我们。”教师示范:将报纸展开,揉成团,塞进袜子里,塞满后,用皮绳裹住一节又一节,最后粘上现成的触角、眼睛、嘴巴。一条毛毛虫出来啦。小朋友们看了,立刻明白了制作方法。我一声令下,特殊需要儿童开始揉纸团、塞纸团,裹成一节节,再粘上触角、眼睛、嘴巴,一条条美丽的毛毛虫出来了。完工后,我引导特殊需要儿童介绍自己的玩具毛毛虫,给毛毛虫取个名字,最后和老师一起整理工具。成功的美术游戏课堂能给特殊需要儿童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快慰和充实,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可以的,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美术课程中造型游戏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在这个充满美的艺术涵养道路上,争取让每个特殊需要儿童都能感受到春日的悸动、夏日的激情、秋日的硕果、冬日的唯美。
原本枯燥的美术课程,在游戏这位魔法师的变幻下变得生动有趣,令更多的参与者充满好奇。课堂游戏让特殊需要儿童学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色彩带来的强烈的视觉感受,刺激特殊需要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性,一些简单的操作,让手部肌肉在不经意间得到一定的训练……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很文艺!故事的题目叫《我可以蹲下来,陪你做一只蘑菇》。大致内容为:有一位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只蘑菇。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变成一只蘑菇,引导病人走动、吃东西。一段时间之后,病人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的内心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这个故事启发着我,这群有特殊需要儿童不就是一群小蘑菇吗?如果我们也像这位心理医生一样,从他们的角度进入他们的生活,给这群黑白色调的小蘑菇们刷上美丽的颜色,变得色彩斑斓,他们的世界是不是也会变得很有趣?
美术游戏课堂是特殊需要儿童把他们的情感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的努力,黑白的蘑菇慢慢粉刷成色彩缤纷的蘑菇世界。美术游戏课程充实了特殊需要儿童精神世界。对他们来说,游戏将他们引入了美术课程的琉璃世界,一切美好、快乐的事情都在这琉璃世界中表现出来;所有受不了的愤怒、不安和恐惧等情绪也都可以发泄出来,最终被琉璃的美所代替。美术游戏课程卸下了特殊需要儿童的负能量,强化了正能量,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中分分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带着一颗童心伴随着你们成长;蹲下来,陪你们做一只蘑菇;为你们编织一个琉璃世界;只为你们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