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海洪小学 钱建美
小学生喜欢玩,喜欢动,喜欢各种新鲜的玩意,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一节课能有20 分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就很不错了。基于这种现状,小学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堂趣味化,是抓住学生关注力的最有效措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将内容趣味化,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趣味性成为数学课堂亮丽的风景线。
小学生都是好动的,很难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不动,安安静静地听讲。亦或是他们真的不动了,那教师还要考虑,孩子们的思维是不是还在课堂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合理的操作性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掌控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操作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硬币、尺子、绳子、圆形卡片、小球、计算器等教学材料。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去进行研究,看怎样才能得到圆的周长。不再是抽象的课本讲解,让学生瞬间兴趣高涨,开始动手探究。有的学生利用手中的绳子将圆形卡片环绕一周后,再进行拉直,用尺子测量绳子的长度;有的学生直接将硬币沿着直尺滚动起来,滚动一周即为硬币的周长;有的学生首先将圆形卡片进行对折几次,当弧形长度足够小的时候再进行测量计算。教师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做法,并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圆足够大(如游乐场的高空转椅)你应该如何测量呢?并提示让学生寻找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利用刚才的测量结果开始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相互之间探讨、交流后得出:不管圆是大还是小,圆的周长都等于直径的3 倍多。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最后的结论:圆的周长=3.14×直径。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关注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教师接受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展现多姿多彩的画面,或是生动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眼光,将复杂的数学问题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降低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进行知识探索,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实效性。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场动物大会:狮子出来了,向小动物们宣布:“从今天开始,我要实行休息制,捕捉7 天食物,就休息一天。”这时狼也站出来说:“我也要实行这个政策,但我是捕捉2 天食物休息1 天。”小动物们都很害怕被吃掉,想着等狮子和狼休息的时候再出来活动,但他们不知道狮子和狼哪天才能同时休息。同学们能不能帮小动物们算一算,哪天能够自由出入,不被吃掉呢?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故事,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关注。这时,教师通过屏幕将狮子和狼的活动日期展示出来,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对比,不断地总结,终于找出了它们一起休息的日子。这时,教师引入最小公倍数,2、4、6……14……28……是2 的倍数,7、14、21、28……是7的倍数,那么14、28……就是2 和7 的公有倍数,14 是其中最小的数值,被称为最小公倍数。
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应用,将知识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置身于精彩的故事情境以及生动有趣的画面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数学知识的枯燥,让学生过早地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心理,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将教材内容融于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情境中,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知识的魅力,提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大脑高速运转,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枯燥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很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相关知识。如全班有50 名学生,教师让学生自由结组,每16 人一个小组,这样就有两个学生没有找到小组,再让一个小组内的16 人自由结成3 个小组,每组5 人,每个小组内又有1人找不到小组了,如果50 人分成5 个小组,每组10 人,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小组中,不会有多余现象发生……如此不停地分配组合,产生了多种情况,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过程中,有的时候有多余的,有的时候没有多余的,有的时候多余1,有的时候多余2……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动脑思考,相互交流后得出:如果被除数能够被除尽,那么就没有多余的,反之,就会产生多余。学生在游戏当中对余数形成了初步认识,体验了知识学习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知识的魅力。
如此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游戏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更加透彻,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题型较为固定,很难实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效提升。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地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动脑,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单纯的计算题目会让学生感觉计算学习是枯燥而单调的,很容易计算麻木,只是对计算公式生搬硬套,而如果将知识融于情境当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游戏活动,通过活动逐渐渗透知识,学生就能迅速地掌握计算方法。比如教师可将超市购物情境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超市售货员和顾客,首先将所卖物品标上价格,铅笔每支1 元,作业本每本5 元,橡皮每块2 元,笔袋每个8 元……然后学生自由选择所购商品,再用适当的钱去找售货员结算。如买一支铅笔、一个作业本、一块橡皮,然后给售货员10 元钱,售货员首先算出笔、本和橡皮需要1+5+2=8(元),然后算出需找给顾客的钱数10-8=2(元)。
在一次次的购物中,学生真切地体验了连加连减,将单纯的计算变成了学生熟悉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了数学概念,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外在的教学力量,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味性成为数学课堂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