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关键词,揭开审题小秘密
——“学会正确审题”教学与反思

2020-12-18 02:24严文君
初中生世界 2020年44期
关键词:题眼误会作文题

■严文君

【设计理念】

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学会正确审题”。许多学生之所以审题不清,是因为思维能力不足,思维品质欠缺。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在明确作文审题重要性的前提下,分“三级”挑战,引导学生首先揣摩关键词的本义、喻义,然后理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探究关键词的详略指向,通过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最近有同学跟老师交流,说自己每次写作文最怕审题,有时候自以为读懂了题意,但老师在评语中还是会说“不够切题”。大家也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有的,我也有过偏题的经历。

师:请具体说说。

生:有一次,作文题目是关于“自立”的,我写着写着,主题却变成“勤奋”了。

师:这是对关键词的理解不到位,很可惜啊!其他同学呢?

生:上次写“这一次,我选择 ”这个题目,我就没有好好理解“选择”的含义,结果也偏题了。

师:看来,作文审题是大家写作时共同的“痛”。同学们,想要写出好文章,正确审题是关键的一步,不可回避。今天,我们就通过揣摩作文题中的关键词,揭开作文审题的小秘密。

屏显:

审题就是审察题意

明确作文题的要求

二、初级挑战——咀嚼词语的本义、喻义

1.捕捉关键词。

屏显:

美丽的误会

翻过那座山

师:咱们先进行初级挑战。这两道作文题,你第一眼看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我看到的是“误会”和“那座山”。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我还看到了“美丽”和“翻过”。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作文审题讲究全面。每个词都是“关键词”,都需要我们细细揣摩。我们来思考一下题目中这四个关键词的含义。

2.理解关键词。

生:“误会”,我觉得是一种误解。

师:是的。我们生活中的小插曲,既可能引发纠纷,也可能造成尴尬。那“美丽”如何理解呢?

生:“美丽”指这个误会是美好的。

师:没错,一般的“误会”引出的都是不愉快的事,但是题目中的“美丽”提示我们:这个“误会”引出的是一段美好的故事。我们再来解读一下“翻过”和“那座山”的意思。

生:“翻过”就是越过,可以比喻克服困难。

师:你说到了比喻,说明这是一道带有比喻词的作文题。所以,对“那座山”的理解也要关注其比喻义。请你说说“那座山”的意思。

生:“那座山”,既可以指实际的山,也可以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坎坷。

师:举例说说呢?

生:比如跑1000米,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座山,“压力山大”。

(生笑。)

师:长跑、考试、竞赛、别人的误解、世俗的眼光等,都可以理解为“那座山”,横亘在大家成长的途中,等待着大家去战胜,去克服。看来,这些关键词的含义都难不倒大家。我们尤其要注意含有比喻词的作文题,要能仔细解读其比喻义,不宜只停留在本义层面。老师还要强调的是:作文题中的每个词,都是“关键词”,忽略其一,必定偏题。不信我们来看。

3.设想忽略关键词所导致的后果。

屏显:

生:不审清“误会”,就会写成一件普通的事,不能表现误解和纠纷。

生:不审清“那座山”,只写实际生活中的山,就会忘了它的比喻义。

屏显:

生:忽略“美丽”,就会只写误会引起的不愉快,而偏离了“美好”。

生:忽略“翻过”,就会不写自己是如何战胜困难的,而只写困难。

三、中级挑战——理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1.对比两道作文题的不同。

屏显:

走近了,才知道

师:恭喜大家顺利完成了初级挑战,现在要加大难度咯!大家对比这两道作文题,说说其中的不同。

生:第一个题目中有“走近了”和“才”两个关键词。

师:“走近了”“才”连起来怎么理解?

生:就是要先“走近了”,“才”能知道。

师:嗯,也就是如果不走近,是不知道的。那第二个作文题呢?

生:第二个作文题,意思是直接写自己所了解的人、事、景、物。

(生纷纷点头。)

师:那老师追问一句,像第一道作文题,“才”一般和哪个词联结?

生:“才”一般和“只有”联结。

师:也就是说,“知道”的前提条件是?

生(齐):走近了!

师:所以,这类题目的词语间隐藏了条件关系。大家一定要审清其中的“前提条件”,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2.理清其他文题的逻辑关系。

屏显:

因为有你

门其实开着

师:大家再研究一下这两个题目,看看我们常见的作文题中,词语之间除了“条件关系”之外,还藏着哪些关系。可以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分享自己的发现?

生:我们组发现“因为有你”这个作文题的词语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

师:也就是写作时要突出前因后果,即因为“你”的存在,所以给“我”或者给身边人带来了改变和影响。大家不妨和“我心中的你”这个题目做一番比较。如果写作时忽略了因果关系的呈现,只写“你”的特点,即便写得再好,又怎么能算切题呢?

生:老师,我们组发现“门其实开着”中的“门”是有比喻义的。

师:具体说说呢?

生:既可以指实际的“门”,也可以指“心门”。

师:你们很好地关注了题目中的比喻词,值得表扬。那么,题目中的关键词之间,形成了什么关系呢?

生:“其实”的意思是“本来不这么认为,后来改变了认知”,所以有转折的意思。

师:你的分析非常到位。大家可以和“开着的门”做个对比。“门其实开着”在写作时要能体现转折关系,也就是说,要交代“我”本来以为“门”是关闭的,后来因为一些事情的触发,才有了不同的发现。如果少了必要的交代,就偏题了。

3.自主设计类似作文题。

师:我们拿到作文题后,不仅要细细读懂每个关键词的含义,还要能理清词语之间隐藏的各种关系,比如我们刚才分析的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现在给大家一个命题的机会。请你们设计几个作文题,要能分别体现以上几种逻辑关系。

(生思考,师巡视、答疑。)

生:老师,我想了一个因果关系类的作文题——“你让我懂得了”,可以吗?

师:你可以具体分析一下词语间的因果关系吗?

生:这个作文题里的“你”是“我”懂得的原因。意思就是,因为“你”,所以“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师:没错。咱们镇江市2012年的中考作文题“ 让我与众不同”,其实也是因果关系的半命题作文。“与众不同”是结果,横线上所填的是原因。

生:转折关系的,我想了一个题目——“原来如此”。

师:妙!要写好这个“原来如此”,前面必须有足够的铺垫,情节必须有精彩的转折哦!含有条件关系的作文题,谁来试试?

生:老师,我模仿刚才的作文题想了一个——“失去了,才懂得”。

师:你模仿能力很强啊!这个作文题,将“失去了”作为“懂得”的前提,体现了条件关系的重要性。同学们,作文题的关键词之间,经常隐藏着各种逻辑关系。老师要提醒一下,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逻辑关系外,还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大家要谨慎思考,智慧辨别。

四、高级挑战——探究关键词的详略指向

1.大家来找碴。

屏显:

作文题目:不期而遇的温暖

一名同学写自己体育课上不小心摔骨折。围绕“骨折”一事,他洋洋洒洒写了四个片段,分别是“骨折瞬间”“众人相扶”“不眠之夜”“病友鼓励”。在一、三两个片段中,他详写了自己骨折后的巨大痛苦。

师:作文的审题,不仅要审清词语的本义、喻义、逻辑关系,还要根据题意恰当地安排文章详略。这篇文章在详略上有什么问题?

生:他在文章里详写了自己骨折后的巨大痛苦,不符合题意,偏题了。

生:题目是“不期而遇的温暖”,也就是说,文章要详写的应该是“温暖”,而非“痛苦”。

师:你俩的分析很好。那么,我们该如何根据题意安排详略呢?

(生沉默。)

2.慧眼识“题眼”。

师: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作文题中的“题眼”。比如“不期而遇的温暖”,“题眼”就是“温暖”。“题眼”是题目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重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中的部分作文题。

屏显:

美丽的误会

翻过那座山

师:任选一个题目,说说你觉得文章要详写的内容。

生:“美丽的误会”,要详写这个“误会”为什么是“美丽”的。

师:也就是说,要详写这个“误会”所引出的美好故事。“翻过那座山”呢?是详写“翻过”呢,还是详写“那座山”?

(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师:老师提示一下,假设这篇文章是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膜深厚,而“我”努力换位思考,最终读懂了父母的行为,化解了隔膜,那么,题目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中心呢?

生(齐):翻过!

师:对。所谓“题眼”,一定是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那个词。“题眼”指明了文章详写的方向。

3.合作来优化。

师:知识贵在学以致用,现在我们一起来优化《不期而遇的温暖》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将原文的小标题进行修改,明确详略,突出中心。

(生合作交流。)

生(原作者):我觉得可以将小标题改为“黑夜中的泪水”“病房里的微笑”“休养时的鼓励”。

师:这三个小标题分别对应什么内容呢?

生(原作者):分别写骨折的痛苦、病友的安慰,还有同学的鼓励。

师:病友的安慰能具体说说吗?

生(原作者):我住院的时候,因为疼痛难忍,总是苦着脸,但是邻床的大哥哥总是微笑着鼓励我,给我带来了温暖。

师:“病友的安慰”切合题意,也侧重表现了“温暖”。但“同学的鼓励”不应该是预料之中的吗?是不是不太切合题意?

生(原作者):老师,这个同学不是我们班的,是我小学时的同学。我们已经很久没联系了,但他知道我受伤后,第一时间就发信息关心我,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感觉很温暖。

师:这样的话,以小标题为线,就串起了“病友的关心“和“同窗的深情”,也就抓住了“温暖”这个“题眼”。虽是一次意外的骨折,你却收获了“不期而遇的温暖”。

生(原作者):老师,那骨折的痛苦要写吗?师:大家说呢?

生:要的。

生:要略写。

师:嗯,如此一来,这篇文章便“眉清目秀”、详略得当了。同学们,所谓“详写”,就如同中国画中的“泼墨”,是将水墨挥洒在纸上或绢上,笔势豪放,墨如泼出;而“略写”,则如“惜墨”,即不轻易用墨,态度严谨,力求精练。所有紧扣题意、中心鲜明的佳作,都是因为作者在审题时能准确地锁定“题眼”,写作时既有“泼墨如水”的淋漓尽致,又有“惜墨如金”的清醒克制。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揣摩“关键词”,揭开了审题的小秘密。现在,我们一起来概括作文审题的注意点。

生:要逐字逐词地对题目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生:要关注题目中的比喻词。

生:要能理清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生:最重要的是抓住“题眼”,安排文章的详略。

师:在写作中,审题永远是最重要的一步。唯有正确审题,才可能在写作的道路上,且行且歌,渐行渐远。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审题的训练是长期的。希望大家课后学以致用,聚焦词语,在作文审题上能有所突破,告别低分作文。让我们一起加油!

【教后反思】

九年级作文教学中,令很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第一个问题当属“审题”。不管是平时的考试,还是历年中考,我们都能看到不少学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更多的学生也只是勉强扣题。这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写作基本功还算不错的学生。细细想来,审题其实是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体现。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呢?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了这节作文指导课。

课堂以“三级”挑战为思维阶梯,从简单的“咀嚼词语的本义、喻义”,到稍有难度的“理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到极富挑战性的“探究关键词的详略指向”,引导学生全方位聚焦作文题中的“词语”,细细研究,充分思考,最大限度地挖掘题目中的隐藏信息,以确保正确审察题意。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拟题环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启发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既要有理性的设计,还要“悦动少年心”,让学习难点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顺利突破。

【名师点评】

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非常重要。审题不清,就可能南辕北辙;审题到位,才能理清行文思路,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作文。

如何正确审题?严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首先,紧扣学生学情,由浅入深。严老师通过“三级”挑战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审题思维训练,由易到难,从“初级挑战:咀嚼词语的本义、喻义”,到“中级挑战:理清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到“高级挑战:探究关键词的详略指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兼顾了全班学生的均衡发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保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其次,列举经典作文题,正反分析。严老师在本节课中,不仅讲解了审题技巧,而且借助经典作文题,深度剖析,正反两方面分析。例如,讲解“美丽的误会”和“翻过那座山”时,她设计了“设想忽略关键词所导致的后果”这一环节,以此提醒学生审清关键词的重要性。

最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尝试命题。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课堂变得灵动活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在此过程中,被教师认可的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其实,让学生拟题也是一种换位思考,使学生从答卷人变成了出卷人,可以体会命题人的心态,有助于他们重新回归答卷人身份时,正确对待审题问题。

另外,严老师还通过审题训练,引导学生确定写作的详略: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要详写,与题目关系不大的内容要略写,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写。这既是审题的一部分,也是当前很多初中生写作时容易忽视的地方。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而审题又与立意、选材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审好题,就可以为立意、选材打好基础。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审题与立意、审题与选材结合起来进行指导,并且穿插生活中的人和事,让作文指导更好地为学生的写作服务。

猜你喜欢
题眼误会作文题
误会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寻找失踪的少女
《你误会了》等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