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Team Model智慧课堂的几点思考

2020-12-17 10:57晏智
考试周刊 2020年94期
关键词:课堂效率智慧课堂师生互动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改良备课模式,改善课堂,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在Team Model智慧课堂上使用新多媒体技术,笔者将探索进一步提高复习课堂效率的方式,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复习。

关键词:智慧课堂;多媒体技术;课堂效率;师生互动

一、 背景分析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使用黑板、粉笔、尺规进行授课,在黑板上记录知识点,进行解题演示。在此教学模式下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题量大、解题步骤烦琐的情况下,黑板空间不足;第二,在黑板上书写题目、作图,占据了一部分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作图具有局限性,教師只能将课本上的图画至黑板上,展示部分函数图像规律等;第三,仅以语言、文字、公式、法则、图表等搭建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显得枯燥且抽象。枯燥容易使学生疲劳厌倦。抽象使学生对某些观点的论证产生理解困难,尤其对于需要空间想象的内容,部分学生难以构建出图像。久而久之,课堂模式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成为课堂的客体,学习成为被动的任务,学生失去兴趣,索然无味。

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后,电子白板、几何画板、PPT成为数学教师常用的授课工具,将文字、图形通过动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数学论证、几何、图像等。然而仍有一些问题未解决,如课堂师生互动不足,教师巡视课堂的时间有限,仅能了解部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问时,教师有时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无法针对性提问,师生课堂互动不均衡等。

为响应课程改革,改良备课上课模式,Team Model智慧课堂应运而生,教师使用Hiteach教学软件和HiTA手机软件,与PPT结合,学生使用平板电脑中的Hilearning应用程序。下面,笔者使用此课堂模式,以优化上述问题为目的,设计了一堂数学七下期末复习纠错课。

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归纳总结易错题,选取典型错题进行课堂讲练,加深学生的印象;(2)通过答题器统计信息,判断全班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翻牌”功能查找犯错学生,调整课堂内容和节奏,平衡学生个体差异;(3)使用随机挑人功能,增强师生互动均衡性;(4)学生解答过程可通过教师使用手机软件拍照上传或学生直接通过平板上传至白板,实现学生共同交流,互相纠错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5)利用Hiteaching软件提高课堂效率;(6)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激发兴趣;(7)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下面笔者将描述三个课堂中的典型案例。

问题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必然平行

B.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C.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学生在各自的平板电脑中点击答题器选择答案,大屏幕上即显示出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答题完毕显示蓝色,未答题显示红色,教师可合理控制学生答题时间,提高效率。答题结束,教师使用软件中条形统计图,查看各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可以直观地找出学生的主要错误点。使用随机挑人功能,请一位学生讲解此题。

问题二:将一条两边互相平行的纸带按如图所示折叠,已知∠1=76°,则∠2=()

部分学生对图形变化的想象能力较弱,对于折叠问题经常出错,因此,教师把题目推送至学生的平板电脑上,要求学生将解题过程写在平板电脑上。回答完毕后,教师根据统计图查看学生主要的错误答案,通过“翻牌”功能查看人名,请他们使用“飞递”功能将解题痕迹上传至大屏幕处,大家一起来寻找错误,可以针对性地帮助犯错学生,加深印象。

在传统课堂中遇到几何题,教师在黑板上尺规作图,图象复杂模糊,严重影响到学生识图。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师在课前完备的思考,花费大量课件制作时间制作动画,而此软件中的数学工具可直接画图,且可复制图形进行一题多解。

在初中有大量的平面几何教学,以及尺规作图,例如作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教师可在白板上迅速且直观地演示。遇到一题多解,教师不必在一个图上重复画擦,也不必重复画多个图,在白板上可随意复制图形,将多个图形移动摆放,节省时间,且条理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问题三

部分学生在解此题时,会犯三种错误:一是去分母时,等号左边的“1”忘乘最小公分母;二是移项忘记改变单项式的符号;三是对去分母后的-(5x+2)变号犯下错误。

教师巡视学生解答,找到规范工整的解答和典型错误解答,使用HiTA手机软件拍照上传至白板屏幕。待学生完成答题器答题,教师使用统计图查看答题情况。教师放大错误答案的解答照片,直接在白板上批改,讨论指出这几位同学犯错之处和原因。最后,展示出学生规范解答照片,供大家学习。

可见,拍照上传相较于之前课堂中常用的实物投影仪,操作简洁方便,图象更清晰,还可在屏幕上直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注。

三、 教学反思

(一)Team Model智慧课堂的优点

使用Team Model智慧课堂,基本达成教学目的。

1.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平衡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使用Team Model智慧课堂,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答题器显示答题率100%,师生互动均衡。

软件的各个功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生飞递、教师拍照,学生合作交流,点评其他同学的答题环节表现得非常踊跃,锻炼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2. 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在以往课堂上,教师通过巡视或让学生举手来把握学生答题时间,学生有差异,落后生思考较慢,教师往往不会花太多时间等待,使用答题器,可促进学生努力思考,对教师来说,只需一眼即可了解此题是否可以开始讲解。

3. 辅助教学,数形结合,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

目前,教师为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使用较多的软件为几何画板,而几何画板制作复杂。使用此软件,教师可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对题目进行标注、作辅助线,方便且容易修改,也可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出题,尤其在几何题方面,如对于抽象的图形变换,如轴对称、平移等,可以借助软件选中、拖动图象,直观地展示图形变换过程,从而优化解题途径。又如,在初三数学课堂上,一道几何大题通常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此时,教师可拍照上传学生不同的解答,将学生的思路共享,或使用截屏功能,将题目中的图形进行多次复制,分别讲解方法,屏幕上呈现的方法多样且清晰直观。

同样的,图象是函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解决函数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此软件的可灵活操作性,也为教师讲解函数题提供了帮助。

(二)Team Model智慧课堂的反思

1. 技术使用要恰当,把握课堂节奏

教师需明确,在课堂中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要盲目追求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使用过多的、繁杂的效果会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若纯粹为了展示新技术,或者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则会适得其反,与最初的授课目的背道而驰。例如在本节课中,学生对随机挑人功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此时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教师挑到了哪位同学这里,而不是在题目解答上,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时间、次数要恰当。

同时,课堂容量要适当,电子白板展示的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帮助学生精确地找到知识点。例如不是每道题都需要使用答题器解答,有些过程繁杂的题目也不适合在平板电脑上书写再进行上传,教师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把握好课堂节奏。

2. 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作为教师要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尝试改善课堂的各个方式。使用Team Model智慧课堂对于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有所要求,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课件制作,软件操作,还需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使用何种功能,并且安排好课堂时间。对于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同样有所要求,例如使用答题器、飞递功能,学生迅速反应,配合教师指令,才能使课堂流程顺利。同时,学生要有自制力,不被平板电脑其他功能影响。

3. 教师语言与板书的重要性

教师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对学生用语言直观引导,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直观演示,结合教师语言,让学生展开想象,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同样,在电子白板上写字固然方便,但不能忘记板书的重要性。板书是沟通师生思维的桥梁。幻灯片放映切换,前一张即消失,因此定义、格式示范等重要知识点,教师还需板书于黑板,加深学生印象,供课堂小结使用。

4. 问題设置为选择题模式

这是目前使用此软件的一个局限性,教师仅能通过将题目设置为选择题的方式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对于解答题的答题信息收集,教师们可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

四、 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课堂的一项辅助工具,也是双刃剑,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以及应用,教师应该多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结合使用信息软件,融入传统课堂,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改进课堂。

参考文献:

[1]韦国明.浅谈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对策[J].中国论文网,2013(10).

[2]韩宝燕.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8(36):71.

[3]徐英.媒体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5(8).

作者简介:晏智,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效率智慧课堂师生互动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