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领大学生走出就业瓶颈

2020-12-17 03:32孙静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瓶颈就业

摘 要: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诸多问题,使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遇到瓶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正确引领大学生走出就业瓶颈,并着力解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对国家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及大学生择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瓶颈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对知识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因此,高校在不断扩招以满足社会需要,毕业生总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有些岗位仍存在人才缺乏,有些岗位存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现象。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采取了积极的调控政策、鼓励机制,然而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使择业陷入瓶颈,只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国家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及大学生能更好地择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所面临的瓶颈

大学生就业陷入瓶颈受多种不同因素影响,它来自于社会、企业、高校及自身等方面,现对其进行逐一分析,找到其更好的解决路径。

(一)就业环境的长效机制不平衡

首先,我国劳动力整体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结构性就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招聘难,应聘更难。其次,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南北方差异明显,经济主导区域竞争者供过于求,经济匮乏区域供不应求。再次,毕业生对政府出台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年轻毕业生很怕失去城市户口而不敢去基层或偏远地区打拼。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导致人才流向不确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二)企业用人的不规范

(1)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福利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1]。

(2)另外,企业对一些高等院校毕业生有特殊的青睐,用人单位过于注重文凭的重要性,忽视了毕业生的能力问题,所以一些企业会产生“重学历、轻能力”、“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的现象,导致一些重本或名牌大学以下院校的毕业生在选择上受到了一些不公的对待。

(三)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不健全

(1)一些综合性院校专业较多,某些专业设置流于表面形式,专业教师缺乏,导致专业性不强。不同专业在市场竞争力上发挥的优势略有不同,有些专业供大于求,本身就处于弱势,导致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分布不均,对容易就业的专业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时间久了会导致“头重脚轻”的现象,就业优势大的资源会越来越丰富,就业优势小的逐渐被忽视,失去选择市场的机会。

(2)配合新型产业用工的问题不断增多。虽然多数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就业信息咨询、指导的工作体制,但相应地活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够丰富,缺乏创新力,存在校企联合资源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立足长远,拓宽视野,对新型产业活力认识不足,抓不住就业机会。

(3)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不完善,导致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难以使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缺乏实际指导能力[2]。加之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都是由辅导员来完成,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局限性。首先,辅导员平日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系统的就业实践培训、缺乏就业知识储备和系统的就业指导逻辑,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使之毕业生对政策掌握不深入。譬如,对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就业规则、就业保障与毕业生义务、就业政策等方面了解比较浅显,导致其在就业时无所适从。

(四)毕业大学生价值观错位

(1)自身定位不准确。一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自身条件,对看似险峻的就业竞争立即选择放弃,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二是对自身就业压力不能有很好的输出,缺乏自信,在就业高峰期有拖延逃避心理,不敢面对,失去应聘机会;三是好高骛远,价值取向偏曲,过于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及工作地域,把自己的未来过于理想化,没有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放在首位。

(2)缺乏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欠佳是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只有找到待遇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大学文凭[3]。所谓的“铁饭碗”“金饭碗”也在作怪,有极强的虚荣心、攀比心,造成职业选择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奉献精神,不想在所学的专业技术上去精益求精,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官厚禄,不愿意放低身价去做一些平凡普通的工作。

(3)综合素质能力偏低。当代部分大学生只专注于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投入学习,对其他边缘化科目只是轻描淡写,比如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相关学科知识、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法律安全知识、礼仪学知识等。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欠缺,综合因素使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对当今社会需求认识不足。对自己定位不准,经常把自己定位于能力之上。缺乏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抗挫能力差,不敢直视择业时存在的困难,遇到困难或受挫时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选择逃避,不敢继续尝试。

二、突破大学生就业瓶颈,拓宽就业渠道

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社會进步、国家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进入高科技时代,融入高科技的新型产业不断诞生,就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就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走出就业瓶颈提出几点看法。

(一)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了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4]。一旦解决不好,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滋生。所以,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施政过程中的头号民心工程。在抓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就业工作,政府应多提供就业岗位,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因结构性问题导致优秀毕业生失业问题。

(二)企业建立科学用人机制,打破门槛制

用人单位不应设置不必要的门槛,将文凭、身高、外貌、性别等作为选拔人才的条件。 这些条件既荒谬又苛刻,会将真正有才干的人才拒之门外。实际上,许多大专毕业生更具有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同时,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不应过分关注应聘人员是否有工作经验,而忽略应届毕业生的可塑性和职业潜力。反而这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企业还可以考虑建立校企联合培训机制,定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发展实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将来的就业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高校强化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作用,专业设置应具前瞻性

首先,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勇于突破、推陈出新、紧跟时代发展脉络、把握新兴产业的行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增减。及时培养出社会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新办学理念,招聘专业教师,提高师资力量和办学质量。

其次,高校可设置相关就业培训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使其更好的规划大学的时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择业基础知识指导,传递就业信息,让学生了解现阶段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甚至是如何制作简历、如何调整毕业心态,避免出现学生对后期就业问题准备不足的现象。

再次,加强校企联合模式,符合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需求,增加高年级学生的实习机会,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竞争意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使学生提前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状态,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后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能提前感受到实现自身价值时的幸福与快乐感,使之能够更好地在毕业来临之际与就业无缝连接,珍惜就业机会。通过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最后,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化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成立科研团队和设计精品课程等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是与良好的指导队伍建设密不可分的。高校必须对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成立就业指导学科的科研团队,鼓励支持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探讨、研究,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在工作水平上的提升。建立校级就业指导精品课程,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和指导的有效化[5]。

(四)多元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作为高校,在所设专业之外,可設立第二课堂,设置多学科、多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其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更好地步入社会奠定基础。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成为学生就业时的“双引擎”;丰富的实践经验将成为学生就业时的“助推器”。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造多元化的选择机会。

(五)转变大学生不良就业观,正确择业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及择业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吃苦耐劳、无私的奉献精神。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做什么。摒弃不良的就业观念。认真宣讲国家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样既实现了自身价值,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和劳动市场[6]。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到农村去,为国家建设出一己之力。

三、结语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对就业问题进行重要论述,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要“坚持就业第一”,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问题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就业、帮助其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是学校、社会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 吴婉如,戴艳.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现状及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5):86-88.

[2] 毕力格.基于有效需求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瓶颈”探究[J].中国商论,2016(34):174-175.

[3] 李琳娜.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及对策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34):169.

[4] 马海磊.和谐社会视阈下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与完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3):67-70,125.

[5] 毕力格.基于有效需求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瓶颈”探究[J].中国商论,2016(34):174-175.

[6] 张宇飞.新时期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作者简介:孙静玉(1992.01- ),女,辽宁铁岭人,硕士,助教,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瓶颈就业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绕过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