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让园本教研落地生根

2020-12-17 21:30王阿巧
好家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研游戏

文 王阿巧

我园基于课题的研究,坚持在“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解决真困惑”中不断优化教研模式,基于课程设计,探索建构幼儿学习生态圈的策略,使园本教研能真正解决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一、在体验中走进儿童,让游戏回归本真

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推进,教师们愈发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追求精美的游戏环境、逼真的材料和新颖的主题,却忽略了游戏的内容和玩法,使游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回忆童年的“真游戏”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虽反复强调“要放手,给孩子游戏自主权”,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于“真游戏”的内涵认知不清,而传统“说教式”教研很难让教师理解游戏的本质。于是,我们开展了《回忆童年游戏》的主题教研,让教师重返童年,回顾童年的游戏,让教师们在真切感受中重新思考“游戏的内涵”和“童年的价值”,并深切地领悟“快乐的游戏无须过多干预,越接近自然越是有趣”的道理。

(二)感悟游戏的“真快乐”

开展“体验式”教研,让教研走进幼儿的游戏。教师们扮演幼儿,体验幼儿在教师的“指挥下”开展游戏的过程。切身体验让教师对于游戏有了别样的感受,同时引发了对幼儿游戏的重新审视:将游戏还给幼儿,管住手,闭上嘴,睁开眼睛,竖起耳朵,静待花开;要充分挖掘周边的低结构课程资源,和幼儿一起收集身边有价值的游戏材料,讨论材料的特性,思考材料的摆放方式和玩法,给予幼儿自己协商和制定规则的机会,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二、在观察中解读儿童,让课程追随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认为有价值的活动,幼儿不一定感兴趣。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课程真的是幼儿需要的吗?什么样的课程更适宜、有效?

(一)推进课程审议,优化课程实施

1.在倾听中发现课程需求

制定适宜的课程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计前的集体审议。我们的课程设计是从“听幼儿说……”开始的,如春暖花开之际,倾听幼儿眼中的春天,原来幼儿眼中的春天都不一样,有的聚焦自身变化,有的聚焦周围景色变化……不一样的发现引发了不一样的班本化课程设计。

2.在生活中捕捉课程素材

课程源于幼儿,课程源于生活。“一日生活皆课程”,从幼儿“来园”到“离园”,处处皆有课程。我们的课程设计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和幼儿们一起引发思考,激发讨论,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让课程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3.在环境中收集课程资源

大自然、大社会中处处蕴含课程资源。例如,幼儿们在“大纵湖研学之行”中意外发现大树下掉落的松果,从提出“这是什么?”的疑问到“带回去研究”的建议,再到“从哪儿来,怎么玩”的系列探索,生发了《奇妙的松果》班本课程。

4.在合作中优化课程实施

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是课程推进最有效的途径,从课程资源的挖掘、课程的组织实施到课程的反思与调整,都需要家园和社区的合作。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才能有效推动幼儿学习生态圈的建构。

(二)观察解读幼儿,推进班本化课程

幼儿园教师的两项基本能力即观察评估和实践反思。为了提高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我们开展了“观察中解读儿童,分享中体验童趣”的教研活动,从“讲故事”开始,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观察到的幼儿学习故事,解读幼儿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思考更适宜的教师支持性策略,优化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形成了“蝌蚪变形记”“蝴蝶飞飞”“探秘蒲公英”等班本化微课程;基于教育实践出现的问题,生成了“孩子的‘闪光点’”“疫情后的生活自理能力”等话题,共享教育经验,解决教育困惑。

教师只有看懂幼儿的游戏才能理解幼儿;教研也要贴合教师的需求才能行之有效。我们应使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模式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困惑,有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让教师学会观察幼儿、解读幼儿,让课程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与探究。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教研游戏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